1. 中国古代有啤酒吗
区别如下:
青岛1903相对于青岛经典版,口感更厚重一些,价格也更贵一些,两种啤酒定位不同,所以风格自然也不同。
青岛啤酒采用了优质的大米、啤酒花、矿泉水制作而成,这个品牌在1903年,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开办,是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
青岛啤酒是我国最早进军世界市场的啤酒之一。早在青岛啤酒之前,我囯古代酿造啤酒可能就有四千年到五千年的历史了
2. 古代的啤酒有气吗
古代称酒醴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醣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像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3. 古代的酒和现在的啤酒
一升等于1000毫升,啤酒含量多为350毫升、550毫升和650毫升。
1000除以350等于2.8瓶。
1000除以550等于1.8瓶。
1000除以650等于1.5瓶。
拓展资料:
1吨(t)= 1000千克(kg)= 2205磅(lb)= 1.102短吨(sh.ton)= 0.984长吨(long ton)
1千克(kg)= 2.205磅(lb)
1克(g)=0.001千克(kg)
1短吨(sh.ton)= 0.907吨(t)= 2000磅(lb)
1长吨(long ton)= 1.016吨(t)
1磅(lb)= 0.454千克(kg)[常衡]
1盎司(oz)= 28.350克(g)
古代:
10圭 = 钧 = 30斤
24铢 = 两 = 50克
16两 = 1斤
6铢 = 1锱(zī)
4锱(zī) = 1两
1担(古同:儋dàn)(dàn) = 100公斤
1斤 = 16两(古代) = 1.6斤(现代?)
锊(lüè) = 333.333333克【合六又三分之二两】
4. 中国古代就有啤酒,为什么逐渐消亡了
那应该是放置时间长了里面酒蒸发了
5. 中国古代有啤酒花吗
天真无邪。在伊犁,那些野生啤酒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长方式,安静地生长,安静地开花,安静地结果,安静地等待人们的采摘,甚至以一种饮料酒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也是安静而不事张扬的。
比如当地人十分青睐的本地产啤酒,酒厂位于单位附近,可没有人想起这样一个地方,人们拿起一瓶啤酒,只看酒瓶与啤酒的颜色,那种特殊的标志,当然是纯朴而不事张扬的绿色,绿色代表着环保和纯净,那饮料酒的颜色,当然是一种纯净的金黄。绿色的标签,金黄的酒色,这就够了
6. 中国古代啤酒叫什么啊
古代的啤酒是没有二氧化碳的,证 据很好找:容器。古代的啤酒容器 是一种腹大口偏小的陶器,不具气 密性,无法加压溶气。具体带气的 啤酒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不只到,但 在汽水之后。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大 部分是后加的,二氧化碳的加入使 酒口味清爽,泡沫丰富,自然就普 及了。
7. 中国古代有啤酒吗知乎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但是市场消费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纪末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然而,我们啤酒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啤酒的种类9千我国最新的国家标准规定:啤酒是以大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类熟鲜啤酒。 酒醴——中国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醣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像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华夏第一啤 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的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哈尔滨历史编年》)。清末的啤酒厂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国人投资的双合盛啤酒厂及广东五羊啤酒厂。1949年前,我国只有七、八个啤酒厂,绝大多数由外国人所控制,酒花和麦芽主要从国外进口,啤酒的销售对象也主要是在华的外国商人及军队,还有一部分“上层社会”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几乎无法享受。1940年,全国啤酒产量达到4万吨,其中大多数为日本侵略者军用。到1949年,全国的啤酒年产量仅达到七千余吨。还不足目前一个小型啤酒厂的年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厂,啤酒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啤酒产量仍增长1.4倍。到1978年,我国的啤酒年产量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在啤酒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79年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全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们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在1980年,我国共生产啤酒68.8万吨。 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年的统计,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了啤酒生产线,尤其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如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就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可说是中国的啤酒工业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业继续以高速度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啤酒的质量,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并。
8. 中国古代喝啤酒吗
首先要明白一个最基础的酒知识:白酒属于“蒸馏酒”,而中国古代喝的酒是米酒,属于“酿造酒”。
何为酿造酒:
通过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酿造酒度数一般不会超过18°,因为超过这个度数,发酵的酵母菌也扛不住了,会被抑制直至杀灭。所以酿造酒的度数不高,酒精的刺激性就小,口感也还不错。比如葡萄酒、啤酒、黄酒,就是典型的酿造酒。而且它们可以说是“文明的见证者”,基本上有文明,就有它们的身影了。
何为蒸馏酒: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白酒、威士忌、白兰地,都是蒸馏酒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几大文明,都是先发明了“酿造酒”,直到蒸馏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的学会了“蒸馏酒”,中国也是如此。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酿造米酒,到了宋朝时期,更是酿出了米酒的顶级形态——黄酒。中国古代的酒史,完完全全就是米酒史,几乎没有白酒什么事。所以不管是鸿门宴的樊哙抱着4L的桶狂饮,还是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喝的都是米酒这种度数低的酒。
而白酒的历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学者们的基本共识是元朝时候才出现。但即使出现后,它也一直是“非主流“,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白酒的饮用量才超过米酒(黄酒)。就算是这样,直到民国时期,中上层人士,依然主要喝米酒(黄酒)。白酒完全占据主流,那是建国以后的事了。
是不是完全颠覆了你的认知?
现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白酒品牌动不动就好几百年历史,恨不得说“山顶洞人“喝的都是他们的酒,让人自然将“白酒”和中国酒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其实都是有意无意在误导消费者。
但是资本决定屁股,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你就懂了。
目前白酒的规模、盈利,各个方面碾压其它酒。马克思可能说过:“你看那卖力吆喝的人,好像资本家啊!”
所以哪里有更多的利益,哪里就有更高的声音。
我不否认白酒有它的魅力,也是中国酒。但是历史事实,并不该因此而扭曲。米酒,才是伴随中国文化从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最正统的中国酒。
中国酒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在前进,米酒的酿造工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总体来讲呢,就是米酒的度数越来越高,酒液越来越清澈。
喝酒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为了追寻醉酒时那种感觉。酒精度越高,那种感觉就来的越快。所以古人在酿酒时候,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度数。因为早先时候的米酒,度数实在太低了,想喝醉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基本上都会先喝撑。
比如秦汉时候,米酒的度数也就4°左右,这还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酒,至于老挂在嘴边的“一壶浊酒”,就是连4°都没有的带有些许酒精的稀米汤。这种度数,跟现在水啤差不多,再想想现在有人喝啤酒一桶的不醉的,你就不难理解那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能喝。所以魏晋之前,喝“一石”(汉一石约40斤)也不稀奇,比如刘备的老师卢植就能喝一石(后汉书记载)。是不是很恐怖的量?想喝这么多酒要去多少趟茅房啊,只能说酒量大首先要肾好。
随着工艺的改进,中国米酒度数不断攀升,到唐时,好酒能达到8-12°左右,颜色也变成琥珀色,你说它是黄酒也是可以的,只是还没有达到巅峰。我特别喜欢唐代诗词里对好酒的描述,画面都极美:“玉碗盛来琥珀光”“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当然,唐朝时候,能酿出来成黄色的好酒还是少。大部分还是度数偏低、漂浮着发酵残留物的浊酒,比如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当时普通人家酿的普通的酒,是不是措辞逼格爆棚?但味道嘛,肯定没有琥珀色的米酒好。
米酒最终品质稳定下来是在宋朝。此时好酒度数能达到14-18°,这也基本是酿造酒的度数极限了,正如前面所说,度数再高,连产生酒精的酵母菌都受不了。这时正儿八经按工艺做出来的米酒,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黄酒了。
最牛的是,唐朝时候酿酒,已经懂得通过低温加热工艺,给刚酿好的酒灭菌。这种思路的技术换个名词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巴氏消毒法”(思路相同,但操作还是有点区别的)。这种技术,比西方早出现了至少800年。
通过这种灭菌方法,再加上酒度比较高,彼时的好酒封存起来,能放很长时间不酸败。这样酒就能长途运输,另外就是“陈藏”才能实现,通过陈藏,可以大大提升米酒(黄酒)口感、风味。
另外米酒度数的不断攀升,就意味着酒量的不断下降。说“这人酒量真行”的描述,就从秦汉的“一石”变成了唐朝的“一斗”(一石的1/3),再到宋朝能喝个三升(3斤)就算很不错了。到现在喝黄酒,酒量大喝3斤也是常有的。
后来到了元朝,人们发明了蒸馏酒,那时候白酒还不叫白酒,叫“烧酒”“烧刀子”“阿力吉”,被称为白酒是建国以后的事情了。它直接将粮食和发酵的曲伴到一起,放在窖池里发酵后蒸馏,这样蒸馏出来的酒度数超级高,能达到60-70度,喝一口简直就像有人拿一把锉刀在你的喉咙里摩擦~摩擦~。现在的白酒原酒出来基本就是这个,我们喝的成品酒一般是降度到40-52°左右,还要经过陈放、勾调处理等复杂的过程。
虽然古人一直在追求酒度数的提升,但是度数更高的蒸馏酒——白酒,自从元朝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追捧。因为白酒的度数太高了,醉的太快,口感也太冲,这与明清时候文人追求“微醺”的感觉并不符合,所以黄酒依然是大众的主流用酒。
但是白酒也有自己的优势:想达到同样的醉酒程度,白酒比黄酒便宜的多,而且劲够大。所以慢慢就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追捧。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战乱频繁、天灾人祸,用来酿黄酒的小米、大米、糯米,都不够人吃呢,哪还有多余的拿来酿酒。更何况打仗导致运输困难,黄酒保存不好就变质,导致黄酒愈发的贵了。
而酿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并不是主食,高粱杆还是修河提的必不可少材料。成本低,劲大醉的快,保存方便。这些特点在乱世时期,那可是无可取代的巨大优势啊。于是白酒就在这个时期,势不可挡的反超黄酒,成为饮用量最大的酒。但即使是这样,黄酒依然倔强的流行于上流阶层,讲究的宴请还是少不了。
直到1949年,无产阶级铁拳横扫一切,新中国成立了。
一方面是领导层当初大多是苦哈哈喝出身,就算不是,在随后抗战过程中也过得挺艰苦,那都是喝惯了白酒;最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勒紧裤腰带前行,粮食一直紧缺,酒当然就更稀缺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推崇白酒,甚至在制定“五年计划”、国家战略时候都有白酒的内容,讲究的是怎样用更少的粮食酿出更多的白酒。所以就在这种环境下,白酒彻底把黄酒挤到犄角旮旯里,成为绝对的“霸主”,一直延续至今。
这就是米酒和白酒的过往与关系。另外很多人觉得黄酒就是南方的产物,其实在白酒占据主流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好的黄酒。北方以小米、黍米酿造的米酒,历史上也是有许许多多出名的好酒。只能说古时候好酒不分南北,就看哪家技术强、口碑好。
以上内容部分具体数据,参考了王赛时老师的《中国酒史》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你喜欢黄酒微醺、慢醉的感觉,趁着秋日渐凉,可以品尝下我的【牧云·中华米酒】,是用红小米酿制的北方黄酒,微甜适口,最重要的是没有传统黄酒的药陈味,口感上也许会让你惊喜哦。在公众号内和淘宝都可以买到。
9. 中国古代有啤酒吗为什么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但是市场消费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纪末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
10.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
中国古代的名酒品牌很多,不一一列举,今天我们就说一下他的来源,非常有趣:有“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各种说法。传说是非常之多。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上天造酒的传说。感兴趣的朋友,我们可以以后再探讨。茅台酒有一种飞天茅台,这个创意就是来自于中国最古老的一个传说:中国古代传说,酒是由上天的一种“酒星”发明制造。 “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也就是说,自从有了天地,天上有一个专门制作酒的星座,就开始生产酒。然后这个技术就传到人间,人们就开始酿酒了。
在我国的很多古书里,都记载了这个事情的存在。3000多年之前的《周礼》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上天“酒曲星”的存在。是28星宿之一。
根据《晋书》中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按照这个说法,造酒的星座叫酒旗星 ,而且不止一颗,有三颗之多。 说明天上造酒的规模还比较大,不是单个神仙在造酒,而是开了酒厂。
大诗人李白《月下独酌;其二》写下了“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名句;李贺在《秦王饮酒》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就说上天也喜欢喝酒,天上的神仙,也都是些酒鬼。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到,其实在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喝酒了。所以说中国人爱好喝酒的这个传统,可能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靠前的。也就是说中国刚踏出原始社会,在温饱问题都完全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酿造美酒。
在我国的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长安,曾经出土了汉代御酒,经过考证是一种粮食酒,至今仍香味醇厚,可以直接饮用。跟现代产的酒,经过鉴定没有任何区别。这恐怕是目前仍然保存了最古老的名酒了。也可以说是目前能够得到的最珍贵的酒了。有富豪曾经出价2000万元,想把这个酒买下来,但是国家拒绝了。目前这个酒在山东省博物馆展出。
各位爱好美酒的朋友,对于汉朝的酒,你是不是也想品尝一下什么味道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