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啤酒设备

以前满大街的KTV,怎么突然“消失”了?

时间:2022-06-02 00:39   点击:264  

据相关数据得知,2015年我国KTV数量高达12万家,但到了2021年,我国KTV数量仅有6.4万家,也就是说,仅仅6年时间,就有约5.6万家KTV宣布倒闭。

遥想当年,曾经风靡全国的KTV,却在最近几年迎来了行业低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KTV的发展与爆红

在说KTV之前,必须先说卡拉OK,先后顺序不能乱。

20世纪60年代,日本乐坛深受美国嬉皮士风格影响,导致战后的日本年轻人,同样对音乐十分痴迷,那时候,大家伙就特别喜欢唱歌,在家里、公司、马路上,随处都能听见日本人哼着乐曲。

1971年,井上大佑(伴奏乐手)正在给好友录制伴奏带,通俗的讲就是没有唱词的背景音乐,在录制过程中,井上大佑灵光一闪。

既然日本有那么多人喜欢唱歌,为什么不做一个收录了大量伴奏音乐的唱歌机器呢?

于是,一个配备麦克风的伴奏机器应运而生,这就是最初的卡拉OK,日语音译为“无人乐队伴奏”。

卡拉OK被发明后,迅速在日本掀起了一阵阵唱歌狂潮,特别是在日本文化中,年轻人下班后又喜欢聚在一起喝酒,所以唱歌成了他们的首选娱乐项目。

卡拉OK不仅风靡日本,很快“这把火”同样蔓延到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井上大佑也被称为“卡拉OK之父”,并且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亚洲 20 人之一,对他的评价是“井上大佑改变了亚洲人的夜晚”。

卡拉OK在中国内地的兴起时间在80年代末期,当时广州开设了第一家卡拉OK,但因为超前的娱乐模式,以及昂贵的消费水平,所以很多老百姓仍然十分遗憾。

卡拉OK这股风,很快就吹遍了内地,就拿北京的卡拉OK举例,截至1993年9月,北京歌厅数量约为282家,不过还是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价格昂贵。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下面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台湾的刘英了,也就是钱柜的创始人。

卡拉OK在中国台湾也同样如此,刘英本身是做录像带生意的,他发现卡拉OK的公众化唱歌,并不符合咱们中国人含蓄的特点,而且在做录像带生意时,刘英发现虽然有很多人前来试听、试唱,但真正愿意掏钱的人却很少。

他就开始思考转型之路,最终灵光一闪,刘英成功把MTV跟卡拉OK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钱柜KTV,并且他还加入了很多创新元素。

还记得卡拉OK的缺点吗?

刘英不仅设立独立的包厢,他定的价格也很亲民,钱柜KTV不仅拥有更全面的音乐曲库,最重要的是,所有消费都是明码标价,甚至还结合了自助餐的服务,酒水、零食等应有尽有,这让消费者可以在包厢内尽情享乐。

这种KTV模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量版KTV”,在日语中,量版就是大量批发的意思。

吃喝玩乐一条龙的钱柜,在进入内地市场后,简直就是对传统高消费卡拉OK的降维打击,最火的时候,钱柜一个月营业额就要高达500多万,而且还要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订到包房,很多资本家眼看钱柜KTV不断爆红,他们也纷纷加入到“量版式KTV”的浪潮中,所以很多70后、80后去的KTV,都带有“量版”二字。

我国KTV巅峰时期是在2005~2015年,但从2015年开始,大量KTV纷纷宣布倒闭,其中就包括钱柜在北京的首家门店“朝外钱柜”。

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16年传统KTV数量减少了近60%,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对于整个KTV行业来讲,无疑是场灾难,有数据显示,2020年KTV行业客流量减少了70%~80%,到了2021年3月,我国仅剩下约6.4万家KTV。

以前满大街的KTV,怎么突然“消失”了?

1.主体消费者群体在“变化”

以前KTV的主要消费群体是70、80、90后(部分),那会智能时代还没有如此发达,去KTV唱歌是宴请、聚会、商务接待的首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子、车子、工作、子女教育、疾病、养老等开支,都成为了压在70、80、90后身上的多座大山。

一旦结婚后,以前的主力消费群体,就会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层面中,特别是近几年房价的急剧攀升,光是每个月还房贷,就足以让很多家庭不再选择去KTV消费。

而且日常下班回家,除了教育子女以外,自己身体也不允许熬夜了,酒喝不动了,歌也唱不动了,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休息。

那么00后呢?

如果你不知道“拼车、跳车、开天眼、硬核本”这些词的意思,那说明你对00后的娱乐项目仍然不了解,自从2016年推理真人秀热播以来,剧本杀行业就开始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是00后,根本难以理解他们对剧本杀是有多么喜爱,除了剧本杀以外,00后的娱乐项目还有密室逃脱、刷剧、玩手游、刷短视频。

跟这些娱乐项目比起来,00后就更不愿意跑去KTV唱歌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唱歌,同样,并非所有人都会唱歌。

我相信,绝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会唱歌,那么去KTV干嘛呢?

干坐着玩手机,显得不合群。

不会唱歌,被逼着唱歌,又十分尴尬。

那怎么办?

直接不去就好了。

2.KTV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

首先就是昂贵的租金,KTV走向低谷的那阶段,刚好是我国房价快速增长的时候,但是KTV的选址,又需要跟核心商业区搭边,像一些大型品牌KTV,动辄就是几千平米,再加上昂贵的装修成本,一年开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都是正常现象。

近几年,我国对作品版权越来越重视,在2018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布了《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其中明确要求KTV经营方下架6000多部音乐电视作品。

在6000多部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当红热歌,没了这些经典曲目,消费者去KTV又有什么意思?

对于KTV一方而言,想继续拥有这些曲目也可以,那就是著作使用费,大概每个终端每天支付11元左右,如果一家KTV拥有100个终端,每天就要支出1100元,一年下来也要40万。

此外,员工成本也在增加,我所在城市在2015年员工平均薪资才3500,到了现在,平均薪资已经涨到了5800,一个大型KTV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名员工,其中还有管理层,薪资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潮流成为过去,新型可代替产品陆续出现

为什么之前的我们喜欢去KTV?

除了以前生活压力较小之外,影视、音乐作品的冲击也是一大因素。

很多港片中,KTV出现的场景绝不在少数,不管是小混混还是富商阶级,都喜欢去KTV,所以这就是当年的时代潮流,消费者为了追求潮流,跟风去KTV消费纯属正常。

此外,20世纪末,21世纪初,香港乐坛风靡内地,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着梅艳芳、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等乐坛唱将的作品,作为那个时代的消费者,自然也偏向于去KTV尽情欢唱他们的曲目。

这是一种潮流,一种95后、00后完全不能理解的潮流,就像今天的我们,不理解00后为什么喜欢玩剧本杀一样。

到了2015年以后,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自然也出现了“线上KTV”似的APP,用户不需要去KTV,就能享有丰富的伴奏曲库,随便在家哼几句,也能满足我们的歌唱需求,不然拿个麦克风去无人的开阔地带,照样能唱个痛快,关键还免费。

所以纵观KTV的发展史,它的爆红跟时代红利有关,例如租金低、人工低、版权意识低、音乐风气盛行、互联网发展水平低、消费者生活压力小等等。

现在KTV倒闭了这么多,只能说KTV的野蛮式增长,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需求,而且一个行业想要持续走下去,就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正如当年刘英把MTV跟卡拉OK结合在一起那样。

——END——

本文话题:你还记得第一次去KTV唱的哪首歌吗?

以前满大街的KTV,怎么突然“消失”了?

这个问题,原来的KTV城市确实多,后来慢慢的做不下去了。夜总汇,KTV,歌舞厅这些娱乐场所在90年代初期到2000年最红火,后来在2005年基本很难生存,慢慢的歌舞厅最早倒闭,改成大众舞厅。KTV改成量版,夜总汇基本成了酒吧。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很少有人去什么夜总汇,歌舞厅消费。大家的现在娱乐方式又多。在家里都能对这电视跳舞唱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