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曾为长江五虎之一的安庆是如何衰落的?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8-13 08:12   点击:203  编辑:admin 手机版

安庆是我的家乡,但有人总是在喷黑她,我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安庆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悠久,可是安庆也是座最委屈的城市,历史上是安徽200多年的省会所在地,近代史上是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位于长江沿岸。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长江五虎城市之一”的美誉。可是她又是那么的不幸,从建城的那时起,作为长江上的要冲,她就饱受着战争的洗礼,摧残。1949年,安庆解放了,本应该好好恢复发展的,哪知省会又被拿走了,连大学都不留一所,就这样,安庆衰落到我国的四线城市。但是我本人认为安庆市可以重新崛起,你们看安庆是皖赣鄂三省交界处重要的次中心,京九铁路的骨干主线,等合安九高铁全部建好,安庆就可以成为京广高速的主干线。还有等武安杭高铁,武安宁(沪)高铁,阜六景铁路建设好以后,安庆将成为这些铁路的中转站。从现在开始,安庆的工业在重新发展,例如,安庆拥有中国石化、台湾富士康集团、电动汽车产业集团、环新集团、华茂集团,曙光化工集团、比高集团等一批骨干代表性企业。最近安庆市高新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签约了合作协议,这样会促使安庆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最近各种媒体相继报道安庆市无人驾驶的汽车已经上路了。再从2018年安庆市的生产总值达到1917.60亿元,位于安徽省第四名,仅次于合肥、芜湖、马鞍山市。

安徽省的“安”字,来源于【安庆】【徽州】二府,可见早期安庆的江湖地位。公元1667年,清朝康熙帝把江南省,拆分为江苏省、安徽省。安徽省的发展,当时主要由省会安庆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

皇上眼里的安庆,为什么这么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超强的战略地位,安庆位于皖河入长江的口子上,位居中流天堑,上控洞庭、下扼京口,有“万里长江此封喉”之称。尽管明末清初的战争,曾经让城市设施遭受巨大破坏,但是成为省会之后,安庆还是在极短时间里发展起来。

安庆繁荣的时候,还是挺拽的存在,城市规模秒杀武昌、长沙、成都、西安、太原等名城。比如清朝乾隆帝年间,安庆的城市建成区仅仅5.06平方里,而人口却达到22万人。城里人满为患,多余的人只好在城外居住,形成若干街区。

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上位,安庆继续膨胀……不久,安庆的人口增加到27万人,属于全国一线的大城市。那么,安庆又是如何走下坡路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平天国战争绵延到这里,战争带来的可怕摧毁。公元1953年,安庆的人口被腰斩,尚不到鼎盛时期的一半,约为10.5万人。这样的城市人口,完全没有一个省会城市的样子,可见破坏之严重。

太平天国过后,又出现捻军,战争再一次给安庆重创。因此,安庆的衰落之始,在于人口的大幅度减少,缺乏人口红利自然城市不容易闪光。

除了战争破坏之外,安庆还受到经济上的冲击,晚晴开埠通商让沿海兴盛起来,比如上海、广州等城市。此起彼伏,这边中外海上贸易兴起,也意味着清代前中期的南北贸易格局发生巨变。

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性,当安庆不再是安徽省会之后,变得更加没落。虽然安庆人也是沿着长江生活,但是他们被排除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之外,不仅没有分享到经济机遇,也缺乏内在动力。

第三点是地理限制,安庆对外联系方便,对内交流困难。安庆享受长江水路便利,跟省外的联系比较方便,但腹地多山区丘陵,跟安徽其他地方的联系不便。地理位置偏析,即便是全省首府的时候,安庆也是难以有效驾驭安徽全省。

总而言之,安庆的衰落,有其必然原因:1、清朝立为安徽省会,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其在领衔全省经济发展有很大不足。受到海洋贸易的影响,安庆在内河贸易的地位降低,经济实力明显减退。

2、经历太平天国战争的大破坏之后,安庆的省内中心地位遭到大大削弱,反对安庆为省会的呼声强烈。最终,安庆被合肥取代,失去省会地位的安庆,显然会失去很多资源支持。

3、加上安庆的地理特征,尽管在战略上很重要,但是却无法进入长三角经济圈,又跟省内其他城市存在阻隔,等现代交通线修好之前,已经失去很多发展机遇,这个安徽省的重要引擎就这么熄火啦。

安庆,最好变回自然的一座村庄,说明白一点,变成一个大农村。我们不需要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我们不需要项目投资,把资源分给合肥芜湖吧,安庆人就是如此大度。哦,别忘记了,把安庆境内的铁路、公路都拆了,我们农村人不需要这个。合肥南下,请先到六安,再绕道湖北江西吧!哦,我们安庆也不需要长江黄金水道,在九江绕道合肥后再南下吧,这样合肥就真的成了皖江城市了。别说我贫,我是真心的。

当年科大选址是考虑安庆的,而且第一批搬到安庆,但发现那里环境太差了!安庆选择了安庆化工厂,从短期来看,确实对当地经济做出来巨大贡献,但是从长远来看一所顶尖的大学在安庆绝对是响当当的名片,对于提升当地知名度、人才引进、经济强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1969年,国外形势突变,国家要求多所高校搬离北京,

因为要避险,所以一开始科大决定不在大都市落脚,而是选择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当时科大最希望能搬到河南。可是河南对于科大落户并不积极。当时的答复是: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科大同时还找到了湖北沙市,但也得到了相同的回复:没有条件。

后来,科大又派出两组人,分别去江西和安徽。江西明确答复:不接受科大。

而在安徽,他们最开始考察了宣城,但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方便,不适合建校。

明明是大学里的“明星”,但到哪里都被人嫌弃。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时任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站了出来:科大可以在安徽安庆市落脚。

今天的安徽要感谢当年李德生的远见。

然而第一批搬到安庆的老师们发现,那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只有七八十间房子,房子没有窗户,有的甚至连门都没有。当时刚好是冬天,他们连铺地的草都买不到。学校也没有自来水,他们还要翻过一座山去挑水。

科大的领导只能再去求李德生,最终确定把科大搬到合肥,借用当时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房子。就这样辗转了一整年,科大才在合肥扎下了根。

后面科大申请回北京好几次,都被把报告打回来了。在安徽的努力之下,把科大留下来了。安徽省对科大是真的好,一开始安排去安庆,不放在省会,是因为当时安庆比合肥发达。合肥是建国后才定为省会,基础只是一个小县城,安庆和芜湖是当时安徽最好的城市。当然,也有安庆选择要化工厂,不要科大的说法。中科大的师生到了合肥,受不了合肥冬天的湿冷,安徽省把原先给省政府建暖气的设备先给科大安装暖气。中科大南迁到合肥,器材人员损失非常严重,可以说是重新建起来的科大。安徽人民勒紧裤腰带,也不能让科大师生饿肚子,要保住中国科学的种子。这是当时的原话。知乎上有科大应不应该搬离安徽的话题。虽然说科大搬去更发达的城市,也许会有更高的平台。但是当你无家可归的时候,我接济你吃住,供你;现在情况好了,转身就要走,的确有点说不过去。再加上科大是基础研究,并不是很需要太好的城市作为平台。合肥正是可容它放下一张书桌的地方。最后,近十年来,合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为配的上科大而不懈努力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