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广州精酿啤酒协会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9-09 22:55   点击:118  编辑:1 手机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广州精酿啤酒协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最著名的精酿啤酒协会是哪个协会

国内没有一个正式的精酿啤酒协会,不过有不少的自酿啤酒爱好者们成立的协会,最早的成立的是北京自酿协会。

对精酿啤酒很感兴趣,不知道2022第六届中酒展有没有相关的论坛活动可以参与的?

有啊,2022中酒展精酿啤酒品牌创新峰会将在2022第六届中酒展上举办,这次活动以“大变局时代,精酿啤酒的渠道革命”为主题,据说到时候还会有资深的精酿啤酒领域咨询专家和国内外知名精酿啤酒品牌商参加,真的非常期待了。

网络很火的大地谷精酿啤酒如何?

如果你此时正巧在北京,不妨来一个城东精酿啤酒不完全之旅。

先到工体北路4号院,这里有一家工业风的啤酒吧,暗红色的砖墙上立着“京A”两个字。之后,西北方向行到二环边五道营,这条不怎么宽的胡同里有一个不大的门面,里头卖些被叫做“熊猫精酿”的啤酒。它的旁边有一个叫School的Livehouse,你可以试试酿自成都的一款啤酒“丰收”。五道营往西左拐至箭厂胡同,这里有家小平房改造的啤酒屋,卖四款名为“天路历程”、“断片儿”、“黄金甲”和“箭厂黑啤”的自酿啤酒,酒精度都在4%以上,可想而知的是“断片儿”最高。如果你还没醉,往南还有一家在东四的“悠航鲜啤吧”,或者往东去到新源街的“大跃啤酒”。

在上海,你同样可以攒这样一个精酿啤酒局。

TapHouse扎啤工坊、BoxingCat拳击猫、ShanghaiBrewery和Dr.Beer正在销售它们自家啤酒,在泰安路兴国路的DagaBrewPub,你可以喝到来自全国各地自酿酒厂的单品,而在酒鬼食堂、“杰克的酒窝”和号称全上海拥有最多进口啤酒种类的“海富便利店”,你也可以买到比利时Westvleteren修道院啤酒、英国BrewDog酿酒狗这类进口瓶装啤酒。

精酿啤酒在近一两年的突然出现和它背后的消费人群,这看起来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我们没法判断是谁的出现带动了谁。但可以判断的是,这些林立的店铺、朋友圈相关的名词以及更多真实的消费频繁出现了。

精酿啤酒好像真的流行起来了。

“国内市场有精酿啤酒这个概念大概已经有5-10年的时间。但最近一两年才是真正火起来了。”市场咨询机构英敏特的中国饮料高级分析师张一告诉《好奇心日报()》。在他们去年底完成的报告中,有1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曾经喝过精酿啤酒。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属小众,但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不足5%的预期。

精酿啤酒的定义模糊,这反倒是流行的一个机会

“我觉得我们有别于市面上的工业化啤酒有以下四点原因:原料精良;不会为了缩减成本而降低标准;不会使用降低风味的添加物;跟大多数工业化啤酒的桶底酵母发酵Lager类不同,属于桶上发酵酵母啤酒Ale类。”熊猫精酿的创始人潘丁浩告诉《好奇心日报()》。

熊猫精酿创始于2013年,目前在北京的五道营胡同和北新桥拥有两家实体酒吧。作为国内瓶装销量最大,且和南京的高大师唯二的本土精酿啤酒品牌,超过40个国内城市的消费者可以在当地买到它们的两款瓶装产品。

熊猫精酿创始人潘丁浩

事实上,当潘丁浩和张一在说出“我觉得”和“消费者认为自己”时,你大概可以猜到这个行业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都有体现的。

“精酿啤酒”是一个新词,它的英文表达通常为CraftBeer,而与这个透露着对工艺追求的名词相对的是工业啤酒(IndustryBeer),或者叫(淡如)水啤,一般指代那些我们酒桌上常见的青岛、燕京等等。

根据潘丁浩的叙述,一个不明觉厉的感受是,精酿这个在原料使用、成品口感上都略胜一筹,并且强调酿造师理解的啤酒应该比常见的那些高级些吧!但同时,它似乎也再没有其他的硬性标准了。

相比于中国,从2010年精酿市场份额仅为5%攀升到去年11%的美国精酿啤酒市场似乎要更成熟不少。在那里,美国酿造者协会BA对精酿有着更权威的界定。首先它的年产品不能超过每年600万桶(70.2万吨);其次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的占比不能超过25%;第三,大部分啤酒的风味都必须从传统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

但是,美国酿造者协会的这个行业标准本身也在随实际情况变化的。而在啤酒文化同样甚至更为浓厚的英国,其实也没有类似的产量标准,所以产量标准并非是精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某些地方,对作坊生态有近乎苛责追求的人会觉得只有具有神秘感的、小众的才是精酿的。

“如何你真正懂得去享受啤酒的话,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才是精酿啤酒。但如果不是那么专业,能够满足你需求的就可以觉得是精酿了。其实任何厂商和消费者对精酿的标准都是很模糊的。”张一说道。

没有明确的指向也就意味着精酿的外延非常可观、水很深,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被提导的几率大大增加,进而被流传被流通的几率也就因此增加了。

懂得如何将精酿包装成一种高级的生活文化追求,这很重要

7月26日到8月1日,饭本旗下的美食appEnjoy推出了一个名为“精酿大赏”的专场活动。包括比利时SaintSixtus的西佛莱特伦12号、荷兰LaTrappeQuadrupel等24款精酿啤酒出现在了推广列表中。虽然相对冷门,但它们背后都有一个个听上去不错的故事,“产量稀少”、“工艺严谨”、“口感浓郁”这类的形容词屡屡被提及,当然这些背后也有一个对应的价格。

“有67%人会把原材料的质量与它是否高端联系在一起,而将近一半的人觉得精酿啤酒意味着高端。”张一说到。

在英敏特的统计中,收入普遍较高是精酿啤酒消费人群的一大特点。而这也使得它的消费区位并没有太明显的特点。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达到这个消费水平就会去消费了。同时,引入精酿啤酒的电商又让实现消费成为了可能。

而除了高端,另两个跟精酿啤酒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是生活方式和文化。

7月19号,重新设计了酒标的熊猫精酿定制版出现在了700Bike发布会的现场。而在去年,熊猫精酿也以类似的方式跟穷游网有过合作。“生活方式相似的品牌,一起谈是比较合适的。”潘丁浩告诉《好奇心日报()》。

除了这些看上去气质相同的友商,同行的加入也加快了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熊猫之后,京A、悠航、拳击猫、丰收等品牌也开始在各个城市出现。而北京、上海也分别出现了精酿啤酒协会,以及由它们或者品牌主办的精酿啤酒节。“大家一起把声势造起来,就把这个文化普及开来了。”潘丁浩说。

在熊猫精酿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内在做类似生意的品牌不到5家,而当时的顾客一多半都是老外,而如今这个比例回落到了大多数都是中国人。“精酿属于国外比较先进的文化,所以让外国人来引入是比较合适的。”潘丁浩说,曾经在加拿大学习汽车工程,并首次尝到精酿啤酒的他很在意起西方语境所起的文化作用,在他看来,最初创建精酿啤酒品牌的中国人大多有这样的海外经验。而除了熊猫,京A、悠航等品牌的创始人就直接是在中国生活的老外。

熊猫精酿会定期进口一些精酿品类,这些酒往往是国内厂商没有能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酿造出来的。到了每周三,潘丁浩就会拿着这些酒在店里举办一场“熊猫精选品酒会”。“相当于给大家做知识类的普及,让他们知道真正好的口味是怎么样的。”而因为这个品酒会,潘丁浩和熊猫精酿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这因此吸引来的,有啤酒爱好者,也有纯粹有好奇心的人。就这样,这个由产品导向社交的活动一方面帮啤酒爱好者找到了一个圈内的定位,另一方面又通过跟生活方式的交际吸引来了更多圈外人士。

但是,在精酿啤酒文化仍属初期的时刻,以门店为中心的文化普及毕竟是有限的。而这也是熊猫决定在2013年夏天转型的原因。之前它们只销售店内灌装啤酒,之后它们也开始走瓶装路线了。在通过本地代理商将灌装啤酒推入40多个城市的酒吧、店铺后,它们把单价定在了20-40元。“价格在酒吧里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消费的起的,又可以喝到更好的啤酒,那为什么不呢?”潘丁浩说道。

精酿啤酒就像是一个展现个性的tag,那如何让消费者知道它,并且愿意消费它,被它标签,这些都是包装精酿文化所可以带来的红利。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口味比品牌更重要,这同样是精酿的机会

精酿啤酒正在对工业啤酒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久前,爱尔兰啤酒品牌健力士模仿精酿啤酒将关注点放在了啤酒工艺和口味所做的广告,无疑就是一个佐证。

在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咨询EuroMonitor的报告中,中国雪花啤酒独占了全球啤酒销售额的5.4%,成为全球拥有最多饮用人群的啤酒品牌。今年5月,雪花啤酒营销总裁曾申平曾表示,未来啤酒市场的新增长点在农村,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足以让雪花拥有这样大的一个市场基数。可与之相对的是,一线城市的市场其实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我们的调查中,77%喝过啤酒的消费者认为味道比品牌更重要。这个趋势在无形中帮助了精酿啤酒。”张一告诉《好奇心日报()》。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2014年中国啤酒业产销量为4921.9KL,同比下降0.96%成为了24年来首次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挑剔啤酒的口味了。

精酿啤酒俱乐部,怎么管理?

其实进入精酿市场门槛还是比较高的,你需要这样管理:

1、你要懂酒以及了解当地用户的口味偏好。

2、你需要找一个靠谱的酿造师,打造属于自己的精酿啤酒。如果你只卖瓶装啤酒,那不如开一个餐吧。因为自己酿造出来的酒才是你的特色,而且酒馆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所,适合小聚,可以开在上班族比较多的地方。

3、留存用户,你可以定期开一场精酿啤酒品鉴会,这样的用户是你的天然广告牌,帮你宣传。如果你想扩大影响力也可以举办喝啤酒大赛,或者在店里摆上一桌台球,定期举行比赛,成绩好的可以送礼物。

4、开一家精酿酒馆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除了前期开拓市场比较难,还有就是现在精酿啤酒只是在一二线城市接受度比较高,如果你所在的地方酒文化不是很兴盛,还是不太建议开。

仅供参考。

“啤酒阿姨”已经有五家店,精酿啤酒将占据10%市场?

2018年,上海的精酿啤酒经历了黎明前的黑暗与漫漫长夜。

4月,百威集团收购的第一家本土精酿啤酒屋“开巴”,宣告关停全部六家门店,仅保留瓶装啤酒业务。在这之前,“开巴”曾因被收购而风头强劲。它在外滩做起户外广告,门店数量翻番,用做快消品的方式打造“啤酒业的星巴克”,花费重金改头换面,落地效果却不理想。“开巴”创始人黄蔚直言,“新的运营方式让‘开巴’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核,少了点人情味。”

人情味是所有小酒馆的灵魂。打上一杯鲜啤,灌一口酒沫,就着灯光和音乐,让微醺涌动,不为醉生梦死,只求一刻松弛,是小酒馆令人着迷的记忆。但因为肇州路拆迁,2018年12月中旬,沪上传奇酒吧“杰克的酒窝”宣告歇业,让11年经营终结在这个寒冬,这里曾被人们称为“最小却充满灵魂”的酒吧。其实,预兆早有,老板杰克在前一年接受采访时心生厌倦地聊道,“一旦开店,人就套死在这里,哪儿都去不了,已经十年了,不想再套了。”

一面是市场上高端啤酒迅速下沉,大量精酿啤酒进口,迫使本土大厂如青岛、雪花也加入战局,纷纷推出高端系列;另一面是热钱涌入,但市场体量增长缓慢,中国精酿啤酒大赛(CCBA)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精酿啤酒行业年增速高达40%,然而消费量不足整体啤酒市场的1%。

一度“火气十足”的精酿啤酒怎么了?

“精酿啤酒目前在中国没有形成行业标准,大量玩家涌入,势必造成市场泛滥,鱼龙混杂。”资深精酿啤酒观察者殷杰告诉第一 财经 ,“举例来说,普通啤酒批发价3块,只要打上‘精酿’标签,零售价至少可以翻两三倍,但品质还是原来的,普通消费者辨别不了,可能觉得精酿不过如此,那就把市场做坏了。”

19世纪末,葡萄酒商贸颇为繁荣,市场上一度假货猖獗,为保护行业利益,至20世纪上半叶形成以法国为主导的地理产区命名法规,后成为葡萄酒行业的国际标准。殷杰认为,类似葡萄酒建立行业标准的过程,当下中国的精酿啤酒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精酿啤酒的自我淘汰已经开始了,只是跟风是做不长的。差不多就这一两年,会大浪淘沙留下一些(品牌),然后每年会进来一些,再良性淘汰。”

3元到30元,打破廉价魔咒

在中国啤酒市场被华润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和嘉士伯五大寡头瓜分之前,也曾有过“百花齐放”的年代。

殷杰生于1980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的餐桌是本土啤酒品牌的主场,上海、东海、力波、光明……如今仅剩下三得利。在他父亲这一辈,还能喝到英商怡和洋行创办于1933年的怡和啤酒,从黄啤、黑啤、红啤到麦汁饮料健身露等,产品线丰富。

“以前有很多特色啤酒,像扬州茉莉花、上海淀山湖、无锡太湖水,现在都被收购了。所以有人说,外国啤酒各种味,中国啤酒一个味。”殷杰有点惋惜。中国啤酒业的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借助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主要由当地政府牵头,引进技术和设备。鼎盛时期,中国的啤酒品牌超过1000个。不过,千禧年前后,啤酒行业进入整合扩张时期,并逐渐形成以淡色拉格(Palelager)为主的工业啤酒风格,表现在口感上,就是清淡微苦。

依靠这种特征单一的类型,从2002年起,中国啤酒产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形成对比的,则是连续多年始终徘徊在每升三四元的定价。

“在中国传统酒文化中,啤酒一直是不主流的,本来是舶来品,又不像葡萄酒有炒作,所以很多人觉得,它是廉价的代名词,上不了台面。”殷杰认为。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进口啤酒的积极入场,开始打破这一消费魔咒。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殷杰在澳大利亚展馆被一款“维多利亚苦啤酒”吸引,价格高达40元,没想到一口下去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口感,“不苦,但很爽”,从此对精酿啤酒上瘾。他至今喝过3000多种啤酒,收藏酒瓶5000多个、酒盖3000多个,圈内人称他“啤酒猎人”。

起初,殷杰只能去进口超市碰碰运气,少量的德国啤酒、更少量的比利时啤酒,以及其他零星几款,几乎就是那时能找到的全部。直到他在肇州路的“杰克的酒窝”,“解锁”精酿文化。这家不起眼的小酒吧,除了说不上名字的各色啤酒,墙上装饰有各国啤酒招贴画,顶灯是一个个酒瓶改造,暖光衬着这家夫妻店温馨而特别。

“2008年我被一个朋友带到店里喝酒,那个时候它还在隔壁的隔壁,只有现在一半大,就一张桌子、两个冰柜、六把椅子,而且是个细长的通道,大概20米吧。”上海精酿啤酒协会会长林林是另一位“杰克的酒窝”的酒友,“我这辈子肯定不会忘的,第一瓶喝的是蓝智美。我当时就很震惊,这怎么是啤酒呢?”

明显的麦芽味、突出的花果香,入口柔甜,依次褪出淡淡的苦味,这款经典的比利时修道院啤酒,来自成立于1863年的智美酒厂,也是欧美精酿啤酒中的畅销款。2007年,借助进口贸易公司的从业背景,“杰克的酒窝”在2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引进了60余款各具特色的精酿啤酒。为了让顾客喝到新鲜风味,开发了一套生啤系统,加高冰柜,加装酒头。

但凡有精酿酒吧新开,店主几乎都会来这里“取经”,“朝圣”的爱酒人士更是在门口排起长龙。此后十年,这样的热闹场景在全国各大城市不断重现,从北京的牛啤堂、京A、熊猫精酿,到南京的高大师、武汉的18号酒馆、成都的丰收。上海的法华镇路上,一间以售卖进口啤酒起家的海富便利店,人称“啤酒阿姨”的老板娘张银娣,迅速站上风口,生意从20多平方米的烟纸店扩张为拥有5家店的“啤酒阿姨”,最大的宝山分店云集了8000多款啤酒,“可以接待 旅游 团”。

殷杰和林林都是“啤酒阿姨”最早的一批顾客,私交甚好。据殷杰观察,“‘啤酒阿姨’的几家店生意都很好,35到55元价位的最好卖,以小麦啤酒为主。”在工业啤酒普遍苦战4元一升的低价时,进口精酿啤酒能冲上10倍左右的区间,这也成为搅动市场的巨大诱惑。

纷乱的精酿啤酒市场

2012年普遍被圈内人认为是精酿元年。一个重要标志是,craft beer在经历自酿啤酒、手工啤酒等直译后,终于被统一为精酿啤酒。相对工业啤酒寡淡的风格,精酿像是重新打开了啤酒世界的大门,IPA(印度淡色艾尔)的顺滑流畅、世涛的厚重回甘、修道院的浓烈醉人……

这一时期,除了少数几家拥有自酿能力的酒吧,精酿啤酒多以进口的方式,开始布货精品超市、酒吧,满足了部分高端和新兴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同时弥补了国内啤酒多元化、个性化不足的缺口。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进口啤酒连续三年爆发式增长,累计增长达426.81%。这一趋势引起舆论关注。

啤酒倒得太快,一涌而上的泡沫迅速溢出,难以掌控。

在殷杰印象中,有些进口啤酒打着精酿的旗号,其实只是换了名字冒充;还有些小作坊,直接冲着钱去的,实则是挂羊头卖狗肉。“市面上的精酿啤酒太多了,有些酒商不管不顾的,就变成临期酒了。”

精酿啤酒在中国定义不清,没有行业标准,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混乱。在现代精酿啤酒的发源地美国,美国精酿协会(The Brewers Association)对精酿有着严格限定:年产量不多于600万桶(约合70万吨);酒厂不被或低于25%的股份被非精酿啤酒厂控制;超过50%的销量中,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而在2017年成立的中国精酿啤酒协会(CBAC)的非官方标准中,年产量被限定在2万吨以下,且没有非精酿啤酒企业的股东。

“美国99%的精酿酒厂,年产量不超过一万吨,所以两万吨这个数字,对于中国精酿来说,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有人超过。中国的啤酒大厂产量都是数十万吨以上的,把门槛定在这里,就是把大酒厂踢出去,把小酒厂保护起来。”林林解释。

不过,至少在国家出台精酿啤酒的行业标准前,纷乱的市场还将持续,本土品牌需要尽快调整适应。上海的“拳击猫”从2011年开始参加国际赛事,2016年在业内权威的啤酒世界杯(World Beer Cup)上,凭借一款琥珀色的拉格“红色擂台”摘下银牌,至今为国内最好成绩。“它有太妃糖的甜味,麦芽的香味比较浓郁,是清爽顺畅的拉格,没有很多层次不是复杂款。”“拳击猫”的创始人之一曾健屏向第一 财经 介绍。

“早几年中国市场比较混乱,有人喜欢用行销的方式来推广,但奖牌能给到消费者信任度,提高认同感;通过参赛,也可以让国际人士认识中国精酿。”曾健屏出生于中国台湾,在加拿大长大。他说,自己刚开始摸索经营精酿酒吧时,最讨厌听到“中国没有好的啤酒”。

和工业啤酒相比,精酿啤酒是由水、麦芽、酵母和啤酒花组合的奇妙碰撞。现代啤酒的流通性大大增强,但对于IPA一类追求新鲜风味的精酿啤酒,啤酒花的使用关乎香味和苦度。“在国内做精酿啤酒,核心原料都依赖进口,特别是不同款的酒花,没有好的选择。目前国内只愿意种大酒厂要的几个品种,不愿意为了小众市场来投资。”曾健屏说。

收购“开巴”不久后,“拳击猫”亦被百威集团收入囊中,背靠斥资6000万元新设的武汉精酿工厂,“拳击猫”的瓶装啤酒和生啤不断被送往大城市。“市面上的精酿款式,小瓶350ml甚至更小的规格起码在8元以上。原料的成本是透明的,如果定价更低,那肯定是牺牲了什么。”曾健屏表示,“精酿价格本来就没那么贵,全世界最好的精酿酒一瓶几百块钱,所以它不是你需要去顾虑价格的酒。”

下沉二三线,走向本土

今年1月,定西路上的“开巴”在空关大半年后,以“拳击猫首局酒馆”的名义重新装修开放,供应10款酒,配置新式的自助打酒器,有服务员六七人,运营成本相当于“拳击猫”思南路店的三四成。

“目前的小酒吧都由灵魂人物经营,我们现在想尝试,让酒作为产品,而没有灵魂人物,看看客人有没有兴趣在这样一个场所里接触精酿啤酒。”在曾健屏的预想图中,“拳击猫首局酒馆”相对轻资产的经营模式,能够加速下沉二线城市的速度。林林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这两年中国精酿啤酒的增长点在二三线城市,“如果你不去抢占二三线城市,是不可能发展的”。

林林的另一个身份是莱宝精酿首席产品官,不过,在他2014年来到莱宝前,这家公司已经凭借自产的不锈钢瓶装鲜啤在江浙沪精酿圈站稳了脚跟。背后的故事其实略微苦涩,因为无力购买昂贵的玻璃瓶啤酒灌装流水线,成本十元一个的不锈钢瓶成了团队孤注一掷的选择,好在结局令人满意。借助一炮打响的品牌形象,莱宝先后在2014年、2015年获得了两轮投资,更新了酿造设备,铺路餐饮和商超渠道。

商超、电商、酒吧,这些啤酒文化传播、体验和消费的重要场景,从来都是精酿啤酒的必争之地和主战场。对擅长营销推广的莱宝来说,为不同场景设计不同的酒款,是抢占市场的先机。比如,为了照顾年轻人偏甜的口味,2015年它推出“黑色兔子”系列,以小麦啤酒为基底,加入果汁混合发酵,“喝起来像水果味的啤酒”,和动辄三四十的不锈钢经典系列相比,13元的定价也更易渠道下沉。

“中国人目前能够走的一个方向,就是做增味啤酒和特殊谷物啤酒。”林林认为。

从诞生之初,精酿啤酒受追捧的一大原因,在于它在水、麦芽、酵母和啤酒花的基础上,几乎可以添加任何东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的味道”。“莱宝”尝试过用白玉兰、牡丹花入味,“拳击猫”以生姜增加甜味、花椒去腻,“牛啤堂”的生蚝世涛则又甜又咸。

林林以IPA举例,在精酿世界,IPA是一个基础风格,目前美国已经衍生出黑IPA、白IPA、红IPA、浑浊IPA、香槟IPA,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了很多的细分,就是因为有潜在市场。“在中国,你只要把一个比较新的风格做出一定的市场体量,无论在名誉还是利润上,应该都可以算成功了。”

尽管中国啤酒产量自2013年达到5061.5万千升的高点后,持续走低,但从人均啤酒消费量来看,中国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亚洲邻国韩国、日本。按照林林的预测,参照美国精酿销量贡献了整个啤酒市场销量的12.7%。中国的这一数字有望从1%攀升至10%。

一个利好消息是,根据美国精酿协会去年的一份报告,美国精酿市场呈现小型化和本地化的趋势,也就是说,消费者可能更偏爱本地小型的精酿啤酒。喝本地啤酒,已经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说2015年是精酿啤酒业历史性的一年

2015年对于精酿啤酒而言,可谓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精酿啤酒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873年创下的历史记录,达到了4100种。随着行业的急剧扩张,今年出现的啤酒品牌兼并潮也为行业未来发展定下基调,并将改变来年行业的整体面貌。

2016年,兼并潮将席卷精酿啤酒行业。而巧合的是,两家啤酒巨头的合并对于小厂牌啤酒将产生迄今为止最大的影响。比利时百威英博公司欲以1070亿美元收购英国萨博米勒(SABMiller)酿酒公司,尽管该并购案尚未尘埃落定,但其影响已经十分可观。业内预估此次并购将创造出一种整体分销系统,并将对整个行业产生长远影响,即使这样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2015年,啤酒行业经历了无数的企业并购,而两大啤酒巨头的并购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发生在啤酒行业内的大单并购案:

1月23日,百威英博收购了幸福酿酒厂(Elysian Brewing);

3月9日,安可消费资本私募股权公司(PE firm Encore Consumer Capital)收购了全帆酿造(Full Sail Brewing);

5月22日,奥斯卡·布鲁斯啤酒厂(Oskar Blues Brewery)将多数股份卖给了费尔曼资本合伙公司(Fireman Capital Partners);

7月17日,费尔斯通沃克啤酒厂(Firestone Walker)和督威摩盖特集团(Duvel Moortgat)开展联合经营;

11月16日,巴拉斯特角公司(Ballast Point)被星座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购买;

9月8日,Lagunitas啤酒公司将50%的所有权股份售卖给喜力集团;

9月10日,圣射手啤酒公司(Saint Archer)被米勒康胜公司(MillerCoors)收购;

9月23日,百威英博收购金路酿酒(Golden Road Brewing);

12月1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最大的精酿啤酒厂牌四峰啤酒(Four Peaks Brewing)卖给了百威英博。

当然,2015年还有更多的小宗并购案,并且可以打包票的是,2016年这样的并购潮仍将继续出现。因为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正在增长,与此同时,大小啤酒厂牌也将开始将自己定位到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地位中去。事实上,路透社此前已有过相关的报道,实行雇员所有制的新比利时酿酒公司(New Belgium Brewing)让瑞德集团下属的中间市场公司(Lazard Middle Market)做媒寻找收购方,给出的收购价超过10亿美元。

“精酿啤酒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小厂牌啤酒现在也成了真正的好生意,而行业内外的企业都对此展现出极大的兴趣。”酿酒商协会行业经济学家巴特·沃森说。

酿酒厂拥有者或是想要脱手已有产业、谋求行业外的发展,或是想要为企业谋求一个更好的未来发展空间,这两个动机促成了今年绝大多数的并购案。大厂牌啤酒公司也开始变得更加积极,而私募股权公司对这一领域也展现出更大的兴趣。

那么,或许我们就该问这样一个问题,2016年并购行为的驱动力将是什么?

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百威英博和萨博米勒并购案的进展情况。如果交易按预期进行,同时摩森康胜(Molson Coors )将接手萨博米勒的美国市场业务,那么这家公司将备受人们的关注。

“截至目前,摩森康胜只开展过一次并购行为,但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将很有可能以不同方式进行投资。”沃森说。

如果是这样的话,摩森康胜将与安海斯·布希展开竞争。尽管安海斯·布希公司旗下的百威啤酒在2015一整年中并没有把侧重点放在精酿啤酒上,但它仍在持续投资并收购备受好评的(且热门的)精酿啤酒厂,而不是推出它自有的精酿啤酒产品。由米勒和康胜组建的合资公司目前正面临着营收减少的局面,为了破解僵局,未来它或许将在购买精酿啤酒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私募股权公司的处境则更加复杂。尽管一些公司已经在酿酒厂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但他们目前尚未能够将其剥离出来。而且在私募股权公司厘清这样的投资行为是否值得之前,他们的投资兴趣将可能逐步冷却。

在我们迈入2016年之际,有一件事情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这些日子以来精酿啤酒行业的收购行情价。星座公司花费10亿美元收购了巴拉斯特角公司,与此同时,虽然喜力收购Lagunitas的商业内幕并未向外界透露,但《华尔街日报》此前曾评估这家位于加州的酿酒厂市值在8亿美元。

当品牌影响力被计入到交易成本中去,这样的交易将有可能走上歪路。但大量有意售出的卖方——特别是那些“有名”的精酿啤酒厂牌——正变得相当肤浅。结果就是,潜在的买方或许需要花费更多以吸引他们加盟。所以即使2016年精酿啤酒行业并购交易的总数下降了,并购交易的总价值事实上却有可能实现增加。

“这是市场的供需现状,”沃森说,“绝大多数(本被认为是有意售出的酿酒厂)因传闻而变得举棋不定。”

关于《广州精酿啤酒协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