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那慕尔啤酒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9-27 02:57   点击:58  编辑:1 手机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那慕尔啤酒》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能量守恒原理是怎么被证实的?

多年以前,在19世纪中叶到来之前,人们曾经有过奇妙的想法:能不能建造永动机。

很多人设计过一系列的试验,著名的科学家兼艺术天才达·芬奇就设想过很多方案。无数人的努力均宣告失败。

直到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并完全确认,人们才从幻想中走出。

“能量”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医生托马斯·杨于1807年最先提出的。

最初发现物体运动的总量守恒的特点是法国大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尔。

他在1644年的《哲学原理》中提出了运动不灭的思想。

“运动实际上不过是运动物体的一种状态,但它具有一定的量,不难设想,这个量在整个宇宙中会是守恒的,尽管在任何一个部分中是在变化的”。他还指出,这个守恒的运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之积(这后来成为“动量”的内涵)。

1686年,德国数学家、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发现,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积的平方也为恒量。莱布尼茨称其为“活力”,并认为只有“活力”才能真正代表运动的量。

关于运动的量度,笛卡尔的后继人与莱布尼茨的后继学派展开50多年的争论。

他们两人在17世纪作出的发现局限在机械能方面,没有将宇宙间的运动概括进去,没能真正提出宇宙能量的守恒原理。

18世纪末,热质说占了统治地位。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753~1814年)推翻了热质说,推动了能量守恒原理的发展。1798年,汤姆逊在慕尼黑做摩擦生热的实验。

他用一支十分粗钝的钻头来摩擦炮身,连续达两三个小时,结果这次摩擦生出的热使冷水达到沸点。

这说明运动生热,热不是一种实体,不是一种物质,而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转化,动能转化为热能。热质说基本站不住脚了。

卡诺是第一个发现能量守恒原理思想的人。一般认为,真正最早提出广义能量守恒原理的是德国青年医生迈尔。

1840年,迈尔26岁。他以“船医”的身份跟随荷兰驶往东印度的船到达过爪哇。

在为船员们医治时,他发现,人们血管中的静脉血在赤道等热带地区要比在欧洲时红亮。

迈尔是一名具有物理化学基础的人,他提出,血液转红亮是富含氧较多的结果。他同时研究动物热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由食物到运动,迈尔产生了想法:人的有机体只需要吸收食物中较少的热量,在高热带环境中就可以了。人的体热和肌肉的机械作功之能量,均来源于食物,即化学能。

他进一步认识到,体力体热既然都来源于化学能,如果动物体能量的输入。输出保持平衡的话,那么所有这些形式的能量就必定守恒。

19世纪上半叶以前,科学史专家认为:“人们有一种预感:存在着一种‘力’,它按着各种情况以机械运动、化学亲和性、电、光、热、磁等等不同形式出现,它们之间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可以转化为另外的一种形式。”

从伏打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物理能,从英国尼科尔逊用电池电解水又将物理电能转为化学能,以及奥斯特、安培等揭示的电能向机械能转化,法拉第又揭示了机械能的反向转化为电能,这一系列的学说、实验,使得研究相互转化的条件成熟。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19世纪大定律的发现热潮。十几个不同身份不同国籍的学者几乎同时提出了广义的能量原理,他们的工作方式,提出角度更证明了这一原理的科学普遍性。

在这当中,迈尔无疑是第一位的。

1842年,迈尔写了《论无机自然界的力》,指出力(能量)像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原因”,而一切因的首要性质是“不灭性”。他说“力是不可毁灭的而可转化的无重客体”。

这就从因和果的不灭性上论证了“力(能量)”的不灭性。

这篇文章浓重的德国传统色彩太过思辨了,也真是令人称奇。几经周折,论文在《化学和药物学杂志》发表。但是人们不理解,也没有引起注意。

之后,迈尔又继续投稿,阐述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是由于这种纯哲学的色彩和基础,物理学界始终不承认。甚至在迈尔计算出热功当量值的时候,物理学界仍然给予了蔑视。

最后,迈尔的推论日趋严格准确,范围越来越广,直至化学、天文、生命科学,涵盖当今宇宙的一切现象本质。

在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证明上最早作出重要贡献的是焦耳。然而这也是科学史所认识到的,在焦耳生前,没有受到划时代工作应有的认识。

焦耳几乎与迈尔同时提出能量守恒概念。

在1818年,焦耳生于英国的兰格良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啤酒商。

在幼年时,焦耳的身体便不好,因此他一直在家学习,没有取得高等学位。因为家境很好,所以在小时候,父亲就为他置办了他喜爱的实验器具。

焦耳对实验十分热爱,特别是喜欢极其精确的测量工作。

1833年后,焦耳接替父亲管理啤酒厂,成为一名企业家。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实验研究上。

这位业余物理学家一直研究关于功与热量的度量。

1840年,焦耳发现电流具有热效应,电和热相互转化的焦耳定律提出:导体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与电路的电阻成正比,与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

1843年,焦耳测定了1000卡的热当量为460千克重米。

1847年4月,他在曼彻斯特作了一个通俗演讲,第一次充分地阐述了现代能量守恒原理的思想。

在这期间,焦耳设计了很多实验来测热功当量,他设计过气体膨胀的实验,还设计过绝热容器中叶轮搅水的实验。

焦耳没有学位,只是一位业余的物理研究者,他的论文没有分量,皇家学会不发表他的论文。

1847年6月,焦耳终于得以在牛津召开的科学促进会上发言。但是大会主席只要求焦耳做一个简明扼要的发言,不要论证和解释,也没有发挥和引申的权力。

焦耳的发言十分短暂,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一位青年人却站了起来。这位青年的总结评价扭转了局面。他就是23岁的威廉·汤姆逊。

汤姆逊以滔滔雄辩的口才和严密的推理肯定了这项新的理论。结果论文引起了轰动效应,焦耳步入了科学界。

汤姆逊与焦耳互相切磋,焦耳第一次听到了卡诺的有关思想,而汤姆逊则更受到了崭新观念的启发。

就这样,焦耳以40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测定了一卡的热功当量,为真正的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确凿的实验证据和基础。

到了1850年左右,能量守恒定律得到了广泛普遍的承认。

为这一定律最终确定而作出划时代成果的是亥姆霍兹。

亥姆霍兹明确提出并系统证明了全面的能量守恒原理。

亥姆霍兹也是一位医生,并且是生理学家。能量守恒定律由先驱者迈尔医生到集大成者亥姆霍兹医生,形成一个奇妙的巧合。

正因为对能量守恒研究的兴趣,亥姆霍兹才成为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也是在生理学研究中,通过动物热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原理。

1847年,26岁的亥姆霍兹在柏林物理学会上宣读了论文《论力的守恒》,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原理。

亥姆霍兹认为,“自然力不管怎样组合,也不可能得到无限量”;“一种自然力如果由另一种自然力产生时,其力的当量不变”。

德语中,力的意义本来就在“能量”的意义上使用着。亥姆霍兹用数学化的形式表述了在孤立系统中机械能的守恒。他把能量的概念进一步推广到各个科学领域,将永动机与能量守恒相比较对照。

德国最权威的《物理学和化学年鉴》主编波根多夫是拒绝了迈尔的人,他同样也拒绝了亥姆霍兹。亥姆霍兹只好自己将论文印刷成小册子,很长时间得不到重视。

后来杜林等人攻击亥姆霍兹,说他剽窃了迈尔的理论。但三人较为独立地提出能量守恒的概念是事实。焦耳和亥姆霍兹都尊重迈尔的成果,认为是迈尔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

准确地说,是迈尔最先以公开的形式发表了论文,是焦耳从实验上领了先,而后是亥姆霍兹真正精确系统地确立了这一原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这一原理奠定了唯物主义自然辩证观。

我们发现,几乎同时,许多人提出了这一理论。能量守恒原理是牛顿物理经典力学建立以来的最大成就,是19世纪30年代、40年代不同侧面提出的原理。

它揭示了热、机械、电、化学等物质运动的形式之内在联系,达到了第二次物理理论大综合。

德国生物化学家莫尔(1806~1878年);

法国铁道工程师塞甘(1786~1875年);

德国物理学家霍耳兹莫(1811~1865年);

丹麦工程师柯耳丁(1815~1888年);

法国物理学家伊伦(1815~1890年);

英国律师格罗夫(1811~1896年)……

这一系列的名字铸就了同时发生的辉煌的发现。但我们更应该缅怀卡诺·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的努力。是他们在困难下坚持研究,后人在他们的基础上奋然前行。

科学史家准确的评价代表了我们的看法:“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理论到能量守恒原理,中间好像只隔了一层几乎是透明的薄膜,但由于历史条件不成熟,200年间就没有人能够突破它,把力学领域内的机械能的守恒扩展成为一般的能量守恒原理。一旦历史条件成熟了,就像洪水决口一样,从四面八方奔腾而出。这生动地告诉我们,科学上的历史突破,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固然是重要因素,客观历史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和科学状况)则更为根本。这也就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关于摩尔比

只有在混合物中存在各个物质之间的摩尔比。所以只能回答问题补充,首先纠正邻苯二甲酸酐 分子量是148.11。

76.09×1.0+106.09×1.0+148.11×0.54+104.15×2.0=470.4594克

上面的470.4594克就按照各个物质之间的摩尔比配制的混合物的质量.

如果需要定量配制这种溶液,求其中各个物质的质量,只需要用溶液的总质量乘以这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就可以了.比如苯乙烯的质量分数是104.15×2/470.4594

例如欲配制上述溶液100kg,问需用苯乙烯 多少公斤?

100×104.15×2/470.4594=44.28公斤

英国的人文习俗

英国的人文习俗:

先从吃喝说起---

英国人喝茶的历史并不长,200多年前中国茶叶传入英国时,英国人还把它看作是稀世珍品。而会天,英国已成为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3.5公斤茶叶。一些英国人早上未起床就要喝一杯浓茶,有人把它称作“被窝茶”。而一般人都要喝午茶(也叫“正餐茶”),多在下午回五点钟,内容也不光是茶,还有面包、黄油、火腿、鱼。香肠、三明治、蔬菜等,相当于一顿饭。英国人爱喝红茶,尤其爱喝中国祁门红茶。过去他们喝茶时要加牛奶或放一些柠檬汁,还要加糖。但随着减肥热的兴起,英国人逐渐爱上了不加糖的奶茶或带各种水果汁的饮料茶。

1,早餐:ASDA/TESCO里最便宜的面包,加黄油/果酱/CHEESE。煎鸡蛋(如果时间富裕)。牛奶。或者是简单方便但无法坚持吃下去的牛奶泡玉米片。

2,午餐:英国人很不重视午餐,他们随时都在吃些薯片,巧克力什麽的。

不住宿舍或者租房离学校远的就自己带个自制的三明治。英国一般中午1:00的时候才开始午休,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

3,晚餐:总觉得在英国没有什麽菜可选择的,扁豆和白菜都很贵。番茄,西兰花,卷心菜。

考究的英国人和吹毛求疵的生活----

如果你在英国忘记了时间,英国人的着装会告诉你——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时,一定是上班时间;一旦发现全城绝大多数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那必定是休闲假日,人们忙不迭地逃离写字楼,城市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每幢建筑都有百年历史

两次前往英国,我都离不开“英国教育”的主题。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印证英国严谨而开明的教学体系外,我更欣赏的是他们对于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在广州,上百年历史的房屋大概就要叫“文物保护单位”了,而在英国,百多年历史的房屋充其量只能算是古建筑的“入门级”。几乎每一家学校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建筑,英国人以古为荣,常不辞辛苦地来到这些古建筑前办典礼、搞活动。

温莎堡的一所学校,原来属于某个王室成员的私人住所,后来改成学校,一草一木都保持着原样,甚至在餐厅里,竟然还挂着主人的大幅油画;牛津大学的布鲁克斯校区,古建筑前有一个大草坪,你可以在此看书、晒太阳,甚至踢球,完全没有顾虑。在这里上课,教室有火炉不奇怪,门上有精美木刻不奇怪,窗户有镂空铁窗装饰也不奇怪,学生们如同在博物馆里学习。

不过英国的教学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几乎每几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因此你可以在古堡里看到最先进、网速最快的实验室、电脑室,这也是我很欣赏的地方。

不按时间表行事是你的错

如果说德国人做事喜欢按部就班,我相信英国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做事的细心与有条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就拿交通和旅游来说,大大小小的时间表和标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出机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交通标识告诉你——坐火车走这边,坐汽车往前走,搭出租车在此等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有时刻表,甚至连最常见的公交车站也有时刻表,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并提醒乘客还有几分钟,车辆将会到达;而在每一地的当眼处,各式各样的讲解资料随处可见,只要你喜欢拿走就是了。

因此在英国,游客必须按时间表行事,否则就是你的错。英国的旅游景点一般都很早关门,绝不会拖延半拍。我参观戴妃寝宫“Ken sighton Palace”时,时间才到下午4时,管理人员就关门了,不管你千里迢迢赶来有没有参观完;在位于诺丁山的跳蚤市场,下午6时不到,小贩就开始收拾东西了,在他们看来,做生意远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重要!

标准的英式生活

行走在英国街头,你会发现非常统一的着装——西装革履且行色匆匆——这是上班族的标准装扮。即使是朝九晚五的紧张生活,即使他们前晚“蒲”吧到凌晨,英伦独有的优雅气质也会在他们身上流露着:一色的西装衣裤,一如既往地干净、服帖,他们甚至还会别出心裁地配上一件大衣、一条围巾,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出众一些。因此可以这样判断:大街上那些衣着随便、随意游荡的人,要不是“老外”,要不就是大学生,他们看上去太“格格不入”了。

傍晚时分,上班族们每天几乎都会做一件事——奔向隐藏在各个角落的酒吧,要上一瓶啤酒,和朋友海阔天空神聊,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遇到球赛季节,甚至还会更晚一些。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好几拨男男女女站在街头高谈阔论,我好生奇怪——莫非他们喜欢站在路口喝酒聊天?走近才发现:噢,原来酒吧里一早已坐满了人!

一旦发现全城的人都穿上了多彩的休闲装,你就可以断定:这必定是假日。对于英国人,这几天一定要留给家人,他们会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放风筝、晒太阳,或者全家出动到商场里大扫货。对于典型的上班族来说,“逛街”是节假日的又一重大活动。人们轻松的表情和休闲的着装,让城市也变得鲜活起来。

英国无聊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喝酒)----

在曼彻斯特和伦敦这样的城市,夜总会十分著名。事实上,好的俱乐部遍布全国。俱乐部旅行全国也很常见,每年在特定的地点逗留几个月。参加俱乐部的费用可能十分昂贵,在俱乐部出售的饮料几乎是一般酒吧的两倍。舞蹈音乐和俱乐部常常与吸毒伴随。有的俱乐部常有人买卖毒品,那里也是警察经常光顾的地方。要警惕哦!因吸毒而造成死亡,随后引起媒体注意,结果是警察对夜总会的兴趣日益增加。

在每个大城市你发现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各种类型的音乐会、演唱会、古典音乐会、摇滚乐、爵士乐和许多民间乐队在俱乐部和酒吧举行演出。酒吧向来就是和英国社交的中心。酒吧可以卖酒和软饮料。有时候进行现场音乐表演。或者现场演出即兴短剧。英国人常常在酒吧用大杯饮用啤酒时最为放松。人们能在酒吧彻夜掷标或打台球、玩智力游戏,或者唱卡拉OK,或者聊天和听音乐。冬日时节酒吧也具有诱惑力,你可以看到木槐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火苗。

夏日里,畅饮者们可在酒吧外面围着桌子晒太阳。许多学院和所有的大学都不止一个酒吧,通常设在学生会。酒吧常是学生生活的核心,是课间或者晚上学生们聚集的地方。一队队朋友常常在酒吧相会,然后再到其他地方欢度今宵。英国的法律禁止晚上11点以后售酒。

英国的电视节目

关于英国的电视节目,人们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英国的电视节目无聊死板,也有人说十分精彩。其实,好不好看实在要看你自己喜爱那类节目。说英国电视节目死板的人,大概从人们对英国的印象--传统保守而得来。其实这个印象早已不正确,英国其实一点也不保守,她的电视节目也是很有创意的。事实上,英国的电视业从其开创到现在一直是领先世界的,许多亚洲的中文电视台的节目也是模仿英国的电视节目制作的。

英国的电视节目针对性很强,事实评说之类的节目严谨得让人窒息,制作的非常深刻。而现场娱乐的节目往往创意无限,加之世界一流水准的舞台设计,常常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对象。现在席卷全球的猜谜娱乐节目《谁想做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re)就是原创于英国的节目。

有线,数码和卫星电视

如果你自租公寓,在得到房东准许下,可安装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许多免费的电视台只有在安装有线或卫星才能收看,如ITV2,BBC Choice等。英国的Sky电视台是英国第一大卫星电视台,你可以免费索要一个价值200英镑的卫星接收机,如果你注册他们的卫星服务12个月,可以以40英镑价格获得安装和调试。

有线电视公司如Cable and wireless和ntl等同时提供电话和网络服务。通常申请一套包含电话,电视和网络的服务是最划算的。

在英国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或有线电视接收中文节目,包括香港的亚洲电视等。而凤凰卫视欧洲台更免费播出国语和广东话节目,可以用Sky的接收机或Cable Wireless接收。

新式的数码电视可以接收画质更清晰的几十个电视台的节目,而无需安装任何电缆或卫星接收器。没有数码电视的朋友可以免费索取一个数码接收机(但需加入12个月服务)。

维也纳的资料

多瑙河的女神——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人口156.3万人(2000年)。

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关于《那慕尔啤酒》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