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捷克皮尔森啤酒
德国十大精酿啤酒品牌排行榜。
1、Krombacher(科隆巴赫)
科隆巴赫是德国最大的私有啤酒集团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酿酒厂之一,酿酒厂位于德国一座名叫西格兰(Siegerland)的小城。旗下啤酒品牌科隆巴赫销售量在德国名列第二。科隆巴赫啤酒口味圆滑香甜,并且有特殊的啤酒花的气味。科隆巴赫以皮尔森啤酒闻名德国,是德国境内销售量最大的皮尔森啤酒。
2、Becks(贝克啤酒)
贝克啤酒起源于16世纪的不来梅古城,其优良的酿造技术,使BECK'S品牌传播至今。贝克啤酒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德国啤酒,在包括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乌克兰,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等全世界90个国家销售,贝克啤酒最畅销的种类为拉格淡啤酒。1876年,在纪念美国建国一百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克啤酒获得第一届国际竞赛金牌奖的殊荣,此后百余年来所荣获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3、Bitburger(碧特博格)
在德国排名老三的家族式啤酒公司。德国人有尊重传统,喜爱本地酿造啤酒的习惯。但是碧特博格的皮尔森啤酒却在德国风靡全国,受到德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这足以见得碧特博格啤酒的品质之高,口味之纯正。碧特博格最著名的产品是皮尔森啤酒,酒精含量为4.8%,年销售量高达1.2亿升。
4、Warsteiner(沃斯乐)
沃斯乐啤酒是最大的私有酿酒厂,在德国最受欢迎的啤酒排行榜上,沃斯乐排名第四位。沃斯乐旗下包括多种啤酒品牌,主要有:沃斯乐皮尔森啤酒,沃斯乐至尊黑啤,沃斯乐 无酒精啤酒,沃斯乐皇家金啤。在德国也是200多年历史的老牌子啤酒了。
5、Radeberger(瑞德伯格)
德国第一大啤酒集团-兰德博格,请给我一杯兰德博格--几乎所有的啤酒爱好者都会说到的一句名言。兰德博格的这份经典不仅仅只是兰德博格皮尔森,更加重大的意义在于兰德博格已经成为古老的皮尔森型啤酒的象征,并且赋予了德国第一大啤酒集团一个崭新辉煌的命名--兰德博格啤酒集团。
6、Paulaner Weissbier(柏龙)
PAULANER(柏龙)是德国家喻户晓的慕尼黑著名啤酒品牌,成立于1634年,位于德国慕尼黑,其360余年酿酒史、炉火纯青的酿酒工艺、特制麦芽、与众不同的罐顶酵母结合瓶内二次发酵工艺、采用万余年净化的阿尔卑斯山冰川水,精心打造出一代健康啤酒的经典慕尼黑小麦王(HEFE-WEISSBIER)。
7、Kouml;nig Pilsener(考尼格)
考尼格总部位于杜伊斯堡,以考尼格皮尔森啤酒闻名。考尼格的新产品主要包括:无酒精皮尔森啤酒和考尼格柠檬味皮尔森啤酒。特点在于采用极软水质且苦味度能达到40,一般女士和年轻人并不容易接受。
8、Erdinger Weissbier(艾丁格)
艾丁格是德国巴伐利亚最大最有成就的私人啤酒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啤酒生产商,旗下的小麦啤酒深受德国和欧盟消费者喜爱.艾丁格的小麦啤酒属于口味清新宜人型,在瓶中成熟,而且比较适合长期保存。而金啤酒则是俗称的黄啤酒,也是很受德国人欢迎的种类之一,用上好的啤酒花和黑水晶小麦酿制,作为佐餐酒品尝也未尝不可。
9、Weihenstephan唯森
Weihenstephan在巴伐利亚的酿酒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厂,作为从11世纪就开始流传的修道院作坊出来的啤酒品牌,不能不说是个传奇。旗下的黑啤、酵母型小麦白啤和原味啤酒都享有盛誉。因酵母带来的稍微有些浑浊的酒体,并不多见,丰富的泡沫加上看起来的混浊,但是喝起来却相当有贵族口感,因为沉着而严肃的烘烤味和柔和的苦味相得益彰。
10、Flensburger Pilsener弗伦斯堡
弗伦斯堡啤酒于1888年在德国弗伦斯堡市创办,是德国酿酒厂分布最广的啤酒企业。Flensburger的酒瓶放在啤酒柜台上颇为显眼,因为矮胖的瓶子和与一般啤酒不一般的瓶盖。喝起来拥有紧实的淡银灰色泡沫,不过却消失得相当快,酒体比较轻盈,是口味相当清淡类的黑啤,虽然也有麦芽焦香味,也淡似若有若无,总的来说不太能留得住香味。
2. 捷克皮尔森啤酒厂图片
青岛啤酒青花瓷应该是青岛啤酒一厂出的,说实话,作为一个青岛人,青花瓷我是只见过,没喝过。近几年,青岛啤酒厂加了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开发了很多新品种。像皮尔森,金玉满堂,百年经典,青花瓷,狮壮等好几十种,价格从10块到上千元一瓶。我们青岛人有很多都没见过,更没喝过。
我们感觉还是奥古特,1903,二厂好喝。酒量小的喝点纯生。
3. 捷克皮尔森啤酒品牌
总体来说还行,口味比较清爽,喝多了也不太会上头。
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牌啤酒公司,质量上确实过硬,见过它的生产过程控制手册(也翻译为最佳实践手册),与百威一样,非常详细,国内品牌就算是大品牌也还没有完全做到这样详细的地步。
4. 捷克皮尔森啤酒纪录片
其实 ,啤酒分类的话 ,就上层发酵的就叫艾尔啤酒 ,下层发酵的就叫拉格啤酒。 皮尔森啤酒也属于拉格啤酒或者也可以叫拉格啤酒。皮尔森啤酒是捷克皮尔森市最先发明的,当然最最正宗的要喝认证的捷克皮尔森啤酒。我国平时喝的 雪花啊 青岛啊 哈啤啊这些都是皮尔森式啤酒(拉格啤酒)
5. 捷克皮尔森啤酒价格
十款公认最好喝的精酿啤酒:维德特、酿酒狗、德式小麦啤酒、卡力特、角鲨头、皮尔森啤酒、罗斯福、比利时小麦啤酒、波特、帝国世涛。
6. 捷克皮尔森啤酒厂
苏联人爱啤酒,跟爱伏特加一样。早上起床来一杯啤酒,钓鱼时候来一杯,下班后回家前来一杯,去澡堂蒸桑拿来一杯。总之,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啥时候都适合喝啤酒。
十月革命之前,沙俄就生产各种各样的啤酒,完全对接欧洲的标准:维也纳啤酒/Viennese,慕尼黑啤酒/Munich,皮尔森啤酒/Pilsner,巴伐利亚啤酒/Bavarian,波西米亚啤酒/Bohemian,等等。只要是欧洲流行的,在沙俄就能有同样的本土版本。
1917年之后,这些“小资产阶级”名字的啤酒都被换成了“苏维埃式”的。当然,口味没变,酒还是那个酒。
维也纳啤酒变成了“日古丽啤酒/Zhiguli”,“皮尔森啤酒”变成了“俄罗斯啤酒/Russkoe”,”慕尼黑啤酒”变成了“乌克兰啤酒/Ukrainskoe”。
八种主流的啤酒类别,在苏联被确立下来,主要区分就是酒精度数的高低,和颜色的深浅。这里就不一一点名列举了。
1957年,国家还专门发行了一本手册,来介绍和推广全国的标准啤酒。
当然,苏联推行的这些主流啤酒在各个加盟共和国境内,也有更多的延伸版本。本国的酒厂用本地的水、酒花和粮食来酿酒,风味自然有些许不同。
阿塞拜疆有“巴库特酿”,亚美尼亚也“埃里温黑啤”,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淡啤”,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啤酒”,等等,名目众多。
当年苏联全境,注册在案的啤酒品牌,总共有350种。当然了,互相抄袭,贴标换瓶酒不变的情况还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嗜酒的大众来说,有的喝就行了,哪还管那么多呢。
在苏联卖啤酒的方式五花八门。
你可以直接在酒吧、餐馆买到现打的鲜啤,通常是装在啤酒杯里面的。
你可以在商店买到成捆成箱的瓶装啤酒,人们一般周末的时候会买一堆啤酒回家,聚会时候喝。
非常有特色,并且延续至今的,是你能在街头报刊亭一样的地方,买到新鲜的扎啤——它不出不在,几乎每几个路口就有一个“鲜啤供应站”。
夏天的时候,打出来冰凉清爽的啤酒;冬天的时候,打出来暖一些(高于室外温度)的啤酒。
没有供应站的话,也能找到一个油罐车似的散装啤酒贩卖点,直接从几吨装的大罐子里面打。有时候卖啤酒,有时候卖格瓦斯。
如果你看到一堆人从早上就聚集在“鲜啤供应站”外面,排着长队等着喝,千万别见怪。越新鲜,越刚酿出的嫩酒,都是早上才能喝到的。
原因有二:你来晚了就没了;晚上不开门。
所以,你必须在大白天就开始喝,才能喝到最新鲜的酒。
有时候啤酒站的扎啤杯不够用了,你还得自带大玻璃罐,双手捧着喝。大玻璃罐、大玻璃扎喝酒,也算是苏联时代的一大豪饮特色了。
下酒怎么办?从怀里直接掏出来一条咸鱼干,手撕吃。或者嗑瓜子,弄点其他坚果什么的。
如果你不想在室外喝酒,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那么你可以多花点钱去啤酒屋里喝。
但是经典的苏联啤酒屋,是很少有座位的,一个圆形的立桌,周围站满了人。
啤酒屋可以让你自带小酒的零食,咸鱼干、熏奶酪、坚果之类的东西,但你不能自带酒水,如果被服务员大妈看到,你绝对没有好下场。
但有些老酒鬼,还是会偷偷从袖管里掏出伏特加来,干几个shot,再喝点啤酒。
苏联人还有一个更猛的喝法,就是把啤酒跟伏特加兑在一起,做成俄国风味的鸡尾酒——约什/Yorksh/Ёрш鸡尾酒。
真·深水核炸弹。
酒吧这种东西,是1970年代的苏联才出现的。甚至“Bar”这个单词也是也舶来品,一听就不是俄语的词汇。
酒吧自然是只有有消费力的酒客才会去的地方,这里除了啤酒、伏特加、白兰地、葡萄酒、香槟之外,还能买到美国进口香烟(如果你幸运的话)。
1985年前后,戈尔巴乔夫颁布禁酒令期间,很多地方都不让卖酒了,但是酒吧还是可以正常开门的。只不过这里不让卖伏特加,只准卖啤酒。因为高层觉得啤酒不像伏特加那么“邪恶”。
啤酒厂一般都紧挨着城市,每一个大城市必须有好几家啤酒厂保持供应,才能让大家都有酒喝。
不过有的时候,按照苏联计划经济的运行套路,很多新鲜的啤酒,都是卖完一批再做下一批。也就是说,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的空窗期。
所以,新鲜酿造的啤酒,绝对是硬通货。
苏联时期,因为重工业对金属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在商店里等零售渠道,几乎完全看不见罐装啤酒。只有在1980年奥运会前后,为了某种需要,国家生产了一批名为“金环啤酒”的罐装产品。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这种产品,就被叫停了。玻璃瓶啤酒依然是最有性价比的选择。
不过从保鲜的角度来说,罐装啤酒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
跟苏联有着“兄弟情谊”的东欧其他国家,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等,都有自己生产的优质啤酒。可能是因为产量的原因,这些外国啤酒,很少能进口到苏联境内。直到铁幕落下,苏联解体,大量东欧的兄弟酒,才得以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大展拳脚,让大家尝尝不一样的口味。
解体后的市场上,其实更多出现的是由欧美啤酒工业巨头投资入股的“西方啤酒”。这些大流水线,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啤酒,以低价策略和广告洗脑,迅速占领各个地区。
但工业啤酒毕竟是工业啤酒,几十年后,当精酿啤酒的浪潮袭来的时候,俄罗斯和中国一样,作为精酿新兴市场,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风味与独特性。
有文化、有历史、有设计、有故事的精酿啤酒,在俄罗斯各地不断出现,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比如这款莫斯科80后开的酒厂“小狼精酿/Волковская Пивоварня”就很受当地年轻人欢迎。
00:14
00:14
03:30 / 03:30
2021年,“苏俄转播”与知名啤酒厂“拾捌精酿”联合,复刻改良了一款苏联时代的独特啤酒——高度数拉格啤酒。一款献给真汉子的精酿啤酒。
它用四种来自东欧平原的不同大麦麦芽搭配,混合酿造。增加了麦芽的香味,入口的甜味。同时保留了收口的干爽,和悠长的余味。
在最大限度还原俄罗斯豪爽、猛烈风味的同时,也让它变得易于饮用——对于不熟悉精酿的朋友来说,它也是可以慢慢尝试,培养认知的一款酒。
同时,我们也致敬了另一位“祖先”,俄国风味的烈性啤酒,俄罗斯帝国世涛/Russian Imperial Stout。它曾是18世纪风靡俄国的一种啤酒,尤其被俄罗斯皇室所喜爱。以颜色深,酒精度高而著称。
刚喝入口,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苦,不过这就是无添加粮食酒的本色。咽下去之后,就能感受到大量麦芽发酵带来的那种回甘,以及酒花的香味。
为了让这款精酿啤酒更有纪念意义,我们一共做了6个瓶身设计。红色系的复古题材,致敬苏联科幻与电子音乐。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插画师、潮流玩具设计师——擦主席。
感谢你的支持,让我们能做出不一样的,有特色有历史感的产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畅饮。
7. 捷克皮尔森啤酒博物馆游记
其实 ,啤酒分类的话 ,就上层发酵的就叫艾尔啤酒 ,下层发酵的就叫拉格啤酒。 皮尔森啤酒也属于拉格啤酒或者也可以叫拉格啤酒。皮尔森啤酒是捷克皮尔森市最先发明的,当然最最正宗的要喝认证的捷克皮尔森啤酒。我国平时喝的 雪花啊 青岛啊 哈啤啊这些都是皮尔森式啤酒(拉格啤酒)
8. 捷克皮尔森啤酒特点
很好喝
虽然皮尔森属于拉格啤酒的一种,但却是一种坚持全麦酿造,不添加任何辅料、不稀释的优质精酿啤酒,超长的低温发酵时间、坚持自然熟成,令每一口青岛皮尔森啤酒都饱满、成熟,保证了酒液的纯粹。
闻起来有清雅的草木香气和浓郁的酒花芬芳,泡沫洁白、丰富细腻,酒体金黄透亮,入口杀口感较强,苦度适中,有明显的麦芽香甜,收口苦韵犹存。口感要比普通国产拉格啤酒浓郁丰富得多。
9. 捷克皮尔森啤酒厂工资多少
捷克比尔森啤酒厂
捷克斯洛伐克啤酒厂
捷克布鲁杰克啤酒厂
洪波莱茨啤酒酿造厂
在捷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啤酒造就好身材。捷克人对于啤酒的喜欢,恐怕除了德国的巴伐利亚外,没有别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与之匹敌。爱酒,自然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潜心酿造最佳的酒,也是因如此,才使得“捷克酿造”成为啤酒的品牌保证。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捷克有哪些著名的啤酒品牌。
10. 捷克皮尔森啤酒厂的工资在什么范围
HM是全球时装零售连锁巨头来自瑞典的连锁服饰店Hennes & Mauritz(H&M)的名字,在亚洲或许很少被提及,但是在欧洲却是名气不小。以销售量为衡量标准,H&M是欧洲最大的服饰零售商,即使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业绩仍持续上升。 H&M之所以能横扫欧洲街头,得力于公司兼顾流行、品质及价格的三合一哲学,以及积极扩张的政策。 平价才能带来大量 平价是H&M一贯选择的路。公司成立于1947年,创办人是现任董事长皮尔森(Stefan Persson)的父亲。当时H&M主打平价特色,由于瑞典的零售业和欧洲大多数国家一样,一向都被昂贵的百货公司主导,因此H&M在市场上一下子便开出大红盘。 皮尔森在1972年加入公司后,他希望公司在唯一标榜的低价位之外,能再加入流行及品质的特色。虽然有许多人认为,这些特色无法同时存在于一个品牌,但是皮尔森却相信公司能够做到。之后H&M标榜的“以最好的价格,提供流行与品质”,确实为公司的成功再打一剂强心针。 H&M店中的产品多元,提供男女消费者以及儿童流行的基本服饰,同时贩卖化妆品。店中服饰的平均售价只有18美元。公司认为,平价才能让消费者负担得起每一年、甚至每一季都去店中购买新推出的产品。这种策略最能吸引15到30岁讲求曾经拥有而不是天长地久、希望随时都能追上流行的女性消费者。 为了降低成本,以维持平价策略,H&M没有自己的成衣厂,制造完全外包给九百家工厂。为了拿到最好的价格,公司精挑细选外包对象,这些工厂分散于全球21个工资最低的国家中。由于成本控制得当,公司的产品售价虽低,毛利仍然能够维持在53%左右。 除了价格牌,H&M还打流行牌。公司把流行视为容易腐坏的食品,必须时时保持它的新鲜,因此公司力求将存货降到最低,而且让新货源源不绝。所以新点子必须迅速被转化为服饰,让消费者能够快速买下上架的衣服,上街展示还属新鲜的时髦服饰。 为了达到这种效率,公司的所有服饰都由公司内的八十名设计师设计。公司与供应商间密切合作,严格控制整个过程,同时扮演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角色,尽可能减少产品经手的人数,让过程更简洁。H&M把衣服从设计到上架的时间压缩,最短只需三个星期,速度在业界数一数二。公司因此有能力在任何时候,推出符合流行尖端的产品。 此外,公司每天都以国家及店面为单位,分别分析每件衣服的销售成绩,掌握哪些产品热卖,需要立刻增加生产,也让货品供应更顺畅。公司标榜店面每天都会进货,以补足消费者目前最需要的产品。2003年春天,当H&M在纽约的旗舰店开幕时,因为人潮过于拥挤,公司甚至可以配合需求,在每个小时进货。 美国《商业周刊》日前评论,H&M“重新定义了平价流行”,印证了公司认为价格、流行、品质能够同时存在的可能性。 积极开疆辟土 H&M把这种三合一的成功方程式,大量复制到其它的市场。H&M虽然来自瑞典,但是现在最大的市场却是在德国。根据《富比士》(Forbes)杂志的报导,1982年,当皮尔森从父亲手中接下公司时,H&M当时还只有一百多家分店,而且大部分都在瑞典。如今公司的野心已经从欧洲燃烧到美洲,在十四个国家共拥有八百多家分店,去年营业额中有88%来自国外市场。2003年公司新开的分店数则预计将达九十家。公司过去6年的扩张率约75%,现在的目标是,每两年进入一个新国家。 4月12日,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品牌专卖店正式在上海淮海路开业,据H&M宣称,其单店营业额单日最高已经达到200万元,相当于20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 美国的欧洲零售业市场分析师威尔斯(Keith Wills)评论:“没有任何的欧洲零售商,能够如此迅速和成功地在国外扩张。”伦敦的零售业分析师考克若(Nathan Cockrell)说:“H&M的经营方式是锱铢必较。” 皮尔森的外表和谈吐都比较像财务专家,而不像是零售业巨子。他亲自掌控公司支出。为了减少花费,20世纪90年代时,皮尔森甚至没收员工的行动电话,如今公司中只有少数高层主管备有行动电话,而且公司鼓励员工,只有在特殊情形时,才能搭乘商务舱和计程车。虽然在小地方都要省钱,但是在大事情上公司却很舍得。H&M大手笔投入年营收的4%在营销经费上,广告聘请知名摄影师掌镜也从不手软。 公司相信,在H&M购物必须要很容易且有趣,因此公司非常注重店面设计及产品摆设细节。例如,橱窗摆设H&M所传达的讯息、衣服上标示的资讯、更衣间的设计等。为了让顾客很容易寻找到店面,公司在计划开设新分店的地点时,也一定不计代价寻找最佳的地点。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百零一。 现在上海已经开有两家分店,分别位于淮海路与中山公园的龙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