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黑格尔有着怎样的人生?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3-02-22 09:54   点击:274  编辑:admin 手机版

苏联解体后,青年们流传着一句话:“在那以后,没人在乎你是否读过黑格尔。”

尽管话语很悲伤,但能从反面表现出:黑格尔对西方人心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王阳明。中国人不熟黑格尔,也不算是个要咬牙跺脚的坏事儿,这次我也只是想给朋友们,简单介绍介绍这一个男人。

由于他的思想系统太过庞大又太过深奥,所以就不讲黑格尔的伟大哲学,我们只单纯地聊一聊黑格尔的普通生活,简单来说,这算是一个放到当代都算是个颇有趣的男人。

1770年的8月27日,黑格尔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一个税务官家庭里。按照今天的话讲,他家是典型的中产家庭。所以当时他家的房子就是当时社会中层人士的经典住房:距离市中心很近,生活环境相当不错。200多年后,人们经过巨大努力,将黑格尔居住过的这栋房子改造成了“黑格尔纪念馆”,从而来纪念这位斯图加特市的“伟大儿子”。

黑格尔是家里的长子,和母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知书达理的母亲教导下,黑格尔从小就表现出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但十分可惜的是,这位善良的母亲在黑格尔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小黑格尔的教育开始得非常早,从3岁就进入了一所德语学校,5、6岁的时候就已经上了小学。无论是从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黑格尔都是一个妥妥的三好学生。他聪颖好学,不仅门门功课都是优秀,而且在课外也是大量阅读书籍。

更要命的是,他竟然还坚持做读书笔记,常常把自己看书的感悟写下来,而且有些写得还相当有水平,针砭时弊,一针见血。17世纪是启蒙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黑格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他以一个入世不深的少年视角,去努力地探索着启蒙精神影响下的社会所发生着的一切。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青年时代的黑格尔学会了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运用资料和驾驭所学知识。这对于黑格尔的成长是一生受益的。

1788年9月25日,黑格尔的中学生涯就此结束。他作为5名即将去大学深造的学生之一,上台发表了演讲。他在演讲中对奥斯曼帝国因为缺乏科学和理性而导致落后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表达了对自己祖国的热爱的赞美。进入大学后的黑格尔在成长的历程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他辞别故乡,孤身一人来到了图宾根这座德国南部的小城。在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第一年平平淡淡,但是第二年法国爆发的大革命,让黑格尔的生活有了些许波澜。

大革命期间,图宾根市专门成立一个政治俱乐部。人们在这里自由表达对欧洲形势和对德国命运的看法。据说黑格尔是这里面的活跃分子,他常常发表演讲,宣扬启蒙思想。并且,他还和同伴一起学着法国人栽了一颗自由树。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黑格尔当时的政治态度是激进而充满自由的,有着对平等和正义理念的执着追求。在大学时代的黑格尔脱去了中学时代的三好学生的外衣,他不再循规蹈矩只知道学习,而是更加注重个性的独立和自由。在这里,他只对政治和时事感兴趣,而对学校里的什么神学专业课不屑一顾。所以虽然智力评语始终是“能力优”但是行为评语却下降到了“良”。

他很是讨厌学校里像修道一样的枯燥生活,所以常常绞尽脑汁想着如何享受这段本就该自由的时光。听说,他经常外出散步,或者骑马兜风,又或是到小酒馆里喝上几杯。他尤其钟爱葡萄酒,但啤酒也能接受;他还爱下国际象棋,各种各样的纸牌也都能玩得花样频出。

有时候他甚至喝得酩酊大醉,还要在同学的帮助下才能躲过老师的检查。青春气盛,躁动不安的黑格尔在大学里还将一位教授的女儿追到了手……

这就是青年时代的黑格尔,从规规矩矩走向自由奔放,时刻充满着激情,时刻充满着新奇。

走出大学校门,黑格尔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里当了三年家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同样是伟大哲学家的康德和费希特也都是从家庭教师出身。在那里黑格尔只教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才刚刚6岁。带两个孩子对黑格尔来说真是易如反掌,所以他的空闲时间有很多。

在此期间他看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哲学类读物。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就表现出了了对哲学的兴趣,尤其是对康德实践哲学的偏爱。他说:“这一段时间来我开始重新着手康德哲学的研究,以便学习如何把它的重要结果运用到我们常见的理论上。”

1795年从5月9号到7月24号,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写出了《耶稣传》这一作品。从此之后,黑格尔开始了对基督教的一些批判和思考,并且希望能够推动宗教之于道德的促进作用。

黑格尔对政治也是情有独钟,他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就这样写道:“我一向对政治有一种偏爱”。此话确实没有虚假,黑格尔对政治不可谓不上心。他在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还是关于现实的政治改革。他批判封建专制,也批判寡头政治。

早在1789年的时候,他就积极参加过故乡关于立宪的讨论。他亲手为家乡的民主政治写了一份传单,名字就叫做“维滕堡议会必须由民众选举”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才将这个激进的名字稍稍做了修改。

1800年,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耶拿。当时这里属于魏玛公国管辖,恰巧歌德又在此辅助公爵执政,耶拿碰上了开明宽容的文化政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以至于成了当时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派运动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

黑格尔在这里努力工作以希望在大学里拿到一个哲学讲师的职务。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这本书完稿没多久,他就参加了申请教授资格的答辩。在他31岁生日那天,他被录用了,可谓是双喜临门。

在黑格尔接近不惑之年的时候,他已经事业有成,思想也在不断走向成熟。但是长年累月的工作,让他忘记了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成家。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一艘漂泊着的小船,如今他需要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港湾。

此时的黑格尔已经从大学里面退出来,当了一个中学的校长。但是这位在讲台上能够把握全局、荣辱不惊的校长,在感情方面却少了那么些许的自信。所以他只好写信让朋友帮忙介绍,后来便认识了比他小20岁的玛丽小姐。

他们的婚礼在1811年9月15日举行。在婚后,这位哲学家感受到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一方面是蒸蒸日上的事业,另一方面是可爱而知书达理的太太。黑格尔一生在哲学上追求的幸福感,在他的世俗社会里已经找到了。

黑格尔不仅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勤俭持家的好男人。他亲自掌管家里的财务,并且将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明明白白。恩格斯就曾经说过:“歌德和黑格尔两人在各自领域都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但两人又都从未摆脱德国小市民的气息。”我想,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小市民气息,指的可能就是他们二人的生活方式吧。

简单、琐碎,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沉浸,为生活的小惊喜而快乐。稳定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爱,让黑格尔热情饱满地工作下去。他最终建立了一座独立的哲学大厦,令无数人叹为观止。

1826年,56岁的黑格尔享受着天伦之乐。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已经是美满丰收。他生日的时候,朋友们为他热烈地庆祝了一次。他们到赌场里面尽情地玩一顿,黑格尔玩一种类似桥牌的纸牌游戏十分尽兴,以至于到了午夜还浑然不知。

12点的时候,朋友们一同举杯,在一通叮叮当当的杯子碰撞声中,黑格尔开心地像个孩子。那一刻的黑格尔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伟大哲人,他只是所有世俗幸福中的一份子。

1829年,黑格尔当上了柏林大学的校长,事业达到巅峰,他热情洋溢地发表了就职演说。但可惜的是,仅仅在柏林大学校长的位子上干了两年,黑格尔就与世长辞了。

刚满6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感受到了身体在慢慢衰弱。1831年,61岁的黑格尔感到时日无多,所以他就赶紧修改他的作品,希望能在自己去世之前留下更多的精神遗产。

但一场霍乱加速了黑格尔生命的终结。11月14日,感染了霍乱的黑格尔在亲友的陪伴下,离开了世界。这一天是德国乃至整个世界哲学史上的黑暗一天,因为同一天去世的还有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兹。

黑格尔去世后,学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他的墓旁躺着另一位伟大的哲人――费希特。抛去他在哲学上伟大的贡献,黑格尔的一生更像一篇叙事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也没有刀光剑影的冲突,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和家常便饭,但却有着真真切切的幸福。

哲学很枯燥,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穷尽一生的时光,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个。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形容他的一生:“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讲的是什么?王东岳老师带你探寻黑格尔的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