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胜利牌杜松子酒
世界三大赛:环法、环西和环意属于世界最高级别的major tour。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简介 环意诞生于1909年,一般人们称之为GIRO。和环法一样,GIRO也是由一家新闻媒体La Gazzetta dello Sport发起(La Gazzetta dello Sport在意大利类似于法国的L"EQUIPE-队报)。在1909年来说,环意对意大利人是个未曾尝试过的考验。比赛的时间定在盛春时节的五月。环意比赛的标志就是粉衫(欧洲俗称玫瑰衫),它第一次出现是在1931年,Learco Guerra穿上了第一件粉衫,在那一年GIRO第19赛段的开幕式上。和环法的黄衫一样,它标志着总成绩第一的车手。然而环意太传统的规定,使得它并不是太出名,成功率也比不上环法。比如说1924年的比赛,就要求参赛车手没有获得过任何大赛的冠军。还有车手Alfredo Binda,他是1927,1928,1929连续三年的GIRO冠军,但在1930年,他被禁止参赛,理由是“与其他车手相比有绝对优势”。很长一段时间,环意都是意大利车手在本国土地上独自享受的比赛。这期间出现了环意的传奇英雄Fausto Coppi,他是环意历史上第一个五次获得冠军的车手(意大利的名车Coppi就是他创立的,长沙有一辆Coppi的车)。直到1950年,环意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外国冠军,瑞士人Hugo Koblet。环意的传奇故事比比皆是。1956年6月8日这天,环意的队伍遇上了暴风雪,车手们接受了严峻的挑战,Charly Gaul在首发站就获得了16分钟的优势,在这一天也没有倒下,虽然比赛会规定的时间晚,但他依然保持优势,到达终点后只能靠热水温暖被冻得麻痹的躯体,最后他也获得了那一年的GIRO冠军。GIRO是除开环法自行车赛外最被车手重视的比赛。 在GIRO的历史上,有三个人获得过五次冠军Alfredo Binda (1925, 1927, 1928, 1929, 1933)、Fausto Coppi (1940, 1947, 1949, 1952, 1953)、Eddy Merckx (1968, 1970, 1972, 1973, 1974)。其中Eddy Merckx (1968, 1970, 1972, 1973, 1974)也是五次获得过环法冠军,真正的英雄。另外安杜兰两次,Bernard Hinault (1980, 1982, 1985)三次,他们也是五次环法冠军。期待阿姆斯特朗能拿一次环意,让自己也有个圆满。 环意四衫和环法一样,环意也有四种冠军衫粉衫,总成绩第一的车手,出现于1931年绿衫,山地赛段积分最多的车手。首次出现在1933年,1974年改用绿色蓝衫,在INTERGIRO的计时中获得最高时间的车手。首次出现于1989年紫罗兰衫,在比赛中获得积分最多的车手。诞生于1966年,1967至1969年间为红色,1970年改用紫罗兰色 环意中有两个拍名次的等级,一个就是算总时间,另外一个就是算INTERGIRO的时间 西班牙自行车赛简介 环西班牙自行车赛是排在环法自行车赛,环意大利赛之后的第三大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比起百年环法和将近百年的环意,刚满70周年的环西赛资历无疑略逊一筹,近几年才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大顶级赛事之一。 介绍 同属三大自行车顶级赛事的环意,环西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本土车手在本国赛场上拥有无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地利人和自然是一方面的原因,投入程度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西班牙车手在全部59届比赛中赢得了27个总冠军,其余则被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哥伦比亚和爱尔兰等国车手瓜分。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西班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行车手菲德里科-巴阿蒙特在环西赛上的最好成绩仅为一次第二名。瑞士车手托尼-罗明杰在1992,1993和1994年的环西赛中豪取三连冠,他创下的冠军总数纪录直到十年后才被西班牙本国车手罗伯托-埃拉斯赶上。 2004年的夺冠使西班牙人罗伯托-埃拉斯成为同托尼-罗明杰一样三夺环西赛总冠军的车手。去年的比赛颇富戏剧性,赛程过半时,冠军对于埃拉斯来说似乎已经唾手可得。但他的同胞圣地亚哥-佩雷斯-费尔南德斯却在最后一周奋起直追,连续取得两个山地赛段的胜利,一跃成为冠军的有力争夺者。最终埃拉斯仅以30秒的微弱优势击败佩雷斯夺得总冠军,同样来自西班牙的弗郎西斯科-马塞博获得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名次最高的外籍车手是位列第11名的意大利人斯特法诺-加尔塞利,从某种角度说,西班牙人包揽前十名的“光辉业绩”对环西赛本身并无好处。 罗伯托-埃拉斯出生在1974年2月1日。1997年正式成为职业车手,效力于美国邮政车队,并和阿姆斯特朗并肩作战。作为队中专攻爬坡赛段的高手,埃拉斯为阿姆斯特朗提高爬坡成绩做出过巨大贡献。2004年,埃拉斯离开了邮政,成为西班牙自由保险车队的领军人物。他也是同年环法大赛的冠军热门,遗憾的是在第16站比赛后,因为伤病不得不中途退出。 正如阿姆斯特朗之于环法,凭借三次登上环西赛冠军的宝座,埃拉斯已经在环西赛的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车迷们不会忘记他和同胞伊西德罗-莫萨尔在2003年的冠军之争,阿班托斯山上那场波澜壮阔的对决至今为我们津津乐道。2004年,在马德里西贝勒斯女神面前,埃拉斯第三次登上环西赛的最高领奖台,也登上了他事业的最顶峰,使自己的名字同伟大的瑞士车手托尼-罗明杰一道被载入环西的史册。 不久后的西班牙,不久后的马德里,谁是当今的王者?是埃拉斯的三连冠和总共四冠的伟业?是佩雷斯的复仇成功?还是年轻的车手异军突起?我们拭目以待。 悠久历史和古怪习俗 环西赛一直与媒体密不可分。1935年的第一届环西赛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信息日报》的不懈努力。即便是在今日,主办这么大的一项国际性赛事而没有任何一家媒体的合作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届环西赛共有50位车手参加,用惨烈来形容这届比赛毫不夸张,前后有21名选手退出比赛,接近总人数的一半。车手们需要在14个赛段中完成总计3411公里的赛程,平均每个赛段超过240公里,在当时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更为艰苦的是,车手们骑的都是沉重的铁制自行车,他们要亲自修理频繁发生的损坏。更夸张的是,有时还不得不骑上向观众借来的自行车完成剩余的比赛。在艰难战胜了西班牙本土车手马里亚诺-卡纳尔多后,比利时车手古斯塔夫-德罗尔赢得了这极具纪念意义的“第一次”。 环西赛场上盛行过这样一种古怪的习俗,车手在出发前都要喝一种用神秘配方---菊苣酒,柑橘苦味酒,红带酒,古拉萨奥柑橘酒,英国杜松子酒和半杯意大利苦艾酒调和而成的鸡尾酒。据说这杯具有魔力的鸡尾酒能保佑车手顺利地完成这项“魔鬼般的任务”。 历史 环西赛始于1935年,自1955年起每年举办。最初的环西赛在盛夏开幕,自1990年的第45届开始改为九月举行。比赛历时三周,每天进行一个赛段,共计21个。整个过程中只有两天无赛日,供车手休整,总赛程为3000公里左右。 环西自行车赛按比赛形式可分为个人计时赛,团体计时赛和大组赛;按比赛道路性质可分为平地赛段和山地赛段,这点和环法环意没有区别。整个赛程环绕西班牙,海拔最高可达1579米。和环意不同,环西赛每年的起点城市是不同的,路线也有所变化,但终点始终设在首都马德里。 目前已有21支职业车队参加环西班牙自行车赛,但参赛形式并非以报名为准,他们必须参加很多国家的自联举办的公路赛事,积累一定的积分以后才能获得参赛的资格。每支车队有九名车手参加比赛。设有赛段冠军,总冠军,个人冠军和团体冠军,另设按比赛时间计算的总成绩排名,积分排名等。 与环法赛的黄色领骑衫相似,环西班牙自行车赛中总成绩领先的车手身穿金色领骑衫,其它颜色的领骑衫则用以表彰爬坡成绩最佳者和冲刺成绩最佳者。 一直以来,环西赛的组织者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与环法赛的阿尔卑斯杜埃兹山或旺图山相匹敌的山峰用以比赛,他们选择了西班牙北部阿斯图里亚斯的安赫里卢山。这里的海拔达到1573米长度超过12.9公里,平均坡度9.9%,最大坡度出现在距离终点大约三公里一个叫“羊脖子”的地方,竟然达到23.6%,山势极为巍峨险峻,是欧洲自行车赛中最为陡峭的坡段。 自1999年的第54届环西赛中首次选用安赫里卢山作为爬坡赛段开始,车手至今不过三次和它亲密接触。可是它的险峻艰难却深入人心,已经成为职业自行车公路赛中最令选手生畏的山峰之一,也是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的标志性赛段。 环法自行车赛介绍 一、早期环法 举世闻名的环法自行车赛1903年起源于两家报社--《机动车报》和《自行车报》(lAuto和leVélo)的竞争。当时《机动车报》的编辑亨利?德斯格朗吉(HenriDesgrange)决定要组织一项“世界上最重要的自行车比赛!”于是在1903年的7月1日第一届环法自行车赛诞生了。共有60名参加了这次比赛,最终毛瑞斯.盖利(MauriceGarin)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环法赛的总冠军。盖利是在第六赛段开始领先的,经过2397公里的鏖战他第一个到达了设在巴黎市内的王子公园的终点。他的成绩比第二名的选手博希尔(Pothier)要快3小时。 二、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 从1947年简.罗比克(JeanRobic)的获胜到1959年巴哈蒙特斯(Bahamontes)的夺冠,环法赛的影响不断扩大。环法赛的冠军如1948年的基诺.巴特利(GinoBartali),在1949年和1951年两次夺冠的冯斯托.科比(FaustoCoppi),法国选手卢森?罗伯特(LouisonBobet)在战后这些年里经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卢森?罗伯特至今仍为众人称道的是他在1953年的比赛中爬坡赛中得精彩表现。 三、打造 在这期间最闪亮的明星莫过于雅克.恩奎蒂尔(JacquesAnquetil)埃迪.墨克斯(EddyMerckx),伯纳德.黑诺特(BernardHinault)三人了。法国人雅克.恩奎蒂尔在1961年到1964年四次获得环法赛冠军,成为这一时期最早显露霸主之势的车手。他在博利多尔(Poulidor)顽强的精神至今仍然铭刻在许多人的记忆中。 比利时的埃迪.墨克斯是继恩奎蒂尔之后的又一名超级明星。他曾经五次获得环法赛桂冠,其中1969年到1972年他更是一口气拿下四届环法冠军。这位比利时车手即使没有在环法自行车赛历史上最出色的运动员,但是他仍然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墨克斯王朝结束之后横空出世的便是法国选手伯纳德.黑诺特。他1978年在环法赛中取得了第一个环法冠军之后,又夺得过四次该项大赛的冠军。 四、当代环法 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蝉联环法冠军之后,黑诺特又在1981年,1982年合1985年三次称霸环法。在80年代前期和中期他的主要对手是曾获1982年和1983年环法冠军劳伦特.费格农(LaurentFignon)还有美国选手格雷格.莱蒙德(GregLemond)。 这三名运动员一直并肩站在这一项目的最前面,共同分享着胜利和荣誉。最精彩的胜利应该属1989年格雷格.莱蒙德的胜利了。那一次他只领先他的对手劳伦特.费格农8秒钟的时间。格雷格.莱蒙德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运动员们的赛车有了新的设计,目的是要提高速度。 没有人能比迈格尔?因迪雷恩(MiguelIndurain)更能证明自行车运动的不断发展了。这位西班牙选手在环法赛历史上创造了连续五次夺冠的纪录,把夺冠纪录的极限又向前推动了一步。随后出现的里斯(Riis),乌尔里奇(Ullrich)和盘塔尼(Pantani)的出现把环法自行车赛推向了无极限。与此同时许多成绩也因为违禁药物的出现而蒙上阴影。到了1998年历史悠久的环法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1999年,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Armstrong)的胜利,使这一著名赛事有焕发新的光芒。
2. 中国杜松子酒
常见的有两个品种
1、伦敦干杜松子酒
人们最熟悉的“金酒”是一种叫伦敦干杜松子的酒,奇怪的是,伦敦干杜松子酒并不一定是在伦敦制造的,它的定义是:从中性酒精(谷物酒精)中提取杜松子的味道,再蒸馏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物质。卢布斯基杜松子酒
2、荷兰Dutch Genever杜松子酒
另一种风格的杜松子酒,历史上说这是第一种,是荷兰的Genever。不是从一种中性的谷物酒开始,而是从麦芽浆开始,更像是威士忌。这个过程很容易使老化更容易,而制作Genever杜松子酒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有时不超过一天。
3. 杜松子酒介绍
松肚子酒好喝。
1、口感不一
杜松子:味道清新爽口。
威士忌:口感醇厚。
2、气味不一
杜松子:具有芳芬诱人的香气。
威士忌:气味香醇。
3、原料不一
杜松子:以大麦、黑麦、谷物为原料。
威士忌:由大麦等谷物酿制。
4、起源地不一
杜松子:起源于荷兰。
威士忌:起源于在苏格兰。
5、制成不一
杜松子:经粉碎、糖化、发酵、蒸馏、调配而成。
威士忌:经过发芽、糖化、发酵、蒸馏、陈年、混配而成。
4. 什么叫杜松子酒
杜松子和松子区别是:松子是松树的种子,又称海松子。松子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松子既是重要的中药,久食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也有很高的食疗价值。
“杜松子”:指的是杜松子树的莓果,最重要的功用是在金酒(Gin)的制作上。
5. 干杜松子酒是什么酒
不是。
松子白酒是用松子酿制的,杜松子酒是用杜松子果酿制的。不是一个果实。不过松子白酒的确是属于国产,是东北吉林特产,杜松子酒是荷兰的。
6. 杜松子酒在哪里生产
是:酒类品牌。
品牌历史
hiic为黑茨品牌由2015年首次提交商标申请,于2016年8月7日正式生效。
已拥有包括小炫风、小妖精、小怪兽及派对星、星空蓝宝石等多款产品。
品牌文化
黑茨以HEICI五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蝙蝠形象为商标logo,蝙蝠在我国古代寓意着财富、好运及福气。而在西方,蝙蝠又是吸血鬼的动物代表,神秘又有超能力。黑茨借由多元文化,也希望创造出变化且多元的产品。
简介
2015年黑茨[1] 完成33类国际商标注册,可生产清酒(日本米酒)、 杜松子酒、白兰地、 烈酒(饮料)、葡萄酒、 预先混合的酒精饮料(以啤酒为主的除外)、 威士忌、果酒(含酒精)、 汽酒、 鸡尾酒等酒类。
黑茨品牌有小炫风、小妖精、仙的活力等子系列。
7. 胜利牌杜松子酒表情包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琼珊”是琼娜的昵称。两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常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扬扬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绘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那么,一定是身体虚弱的关系。”医生说,“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么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总是,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离去之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声,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音乐调子,昂首阔步地走进琼珊的房间。
琼珊躺在被窝里,脸朝着窗口,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苏艾以为她睡着了,赶紧停止吹口哨。
她架起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苏艾正为小说里的主角,一个爱达荷州的牧人,画上一条在马匹展览会里穿的漂亮的马裤和一片单眼镜,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重复了几遍。她赶紧走到床边。
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上来。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一标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樊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哟,我从没听到这样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地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得啦,你这淘气的姑娘。别发傻啦。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诉你,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哟,那几乎跟我们在纽约搭街车或者走过一幛新房子的工地一样,碰到意外的时候很少。现在喝一点儿汤吧。让苏艾继续画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儿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你不用再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琼珊,亲爱的,”苏艾弯着身子对她说,“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我画完之前,别睁开眼睛,别瞧窗外?那些图画我明天得交。我需要光线,不然我早就把窗帘拉下来了。”
“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我要呆在这儿,跟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莫名其妙的藤叶。”
“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脸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我要去叫贝尔曼上来,替我做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去不了一分种。在我回来之前,千万别动。”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区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 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头。好吗,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翻转过身的权弃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末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哀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卸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痉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的夜里,他窨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样子,还有几去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 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8. 胜利杜松子酒 1984
以下是原文: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琼珊”是琼娜的昵称。两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常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扬扬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绘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那么,一定是身体虚弱的关系。”医生说,“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么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总是,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离去之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声,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音乐调子,昂首阔步地走进琼珊的房间。 琼珊躺在被窝里,脸朝着窗口,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苏艾以为她睡着了,赶紧停止吹口哨。 她架起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苏艾正为小说里的主角,一个爱达荷州的牧人,画上一条在马匹展览会里穿的漂亮的马裤和一片单眼镜,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重复了几遍。她赶紧走到床边。 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上来。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一标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樊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哟,我从没听到这样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地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得啦,你这淘气的姑娘。别发傻啦。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诉你,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哟,那几乎跟我们在纽约搭街车或者走过一幛新房子的工地一样,碰到意外的时候很少。现在喝一点儿汤吧。让苏艾继续画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儿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你不用再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琼珊,亲爱的,”苏艾弯着身子对她说,“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我画完之前,别睁开眼睛,别瞧窗外?那些图画我明天得交。我需要光线,不然我早就把窗帘拉下来了。” “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我要呆在这儿,跟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莫名其妙的藤叶。” “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脸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我要去叫贝尔曼上来,替我做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去不了一分种。在我回来之前,千万别动。”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区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 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头。好吗,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翻转过身的权弃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末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1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哀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卸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痉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的夜里,他窨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样子,还有几去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 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全文完) 《最后一片藤叶》赏析: 冬天一定会到,树上的叶也一定会落尽——藤叶也不例外。不要以为这是树木斗不过天,它是无能的,也是无奈的。因为这恰恰体现了树木的一种智慧,为了明年春天的萌发,它实在没有必要死守着最后一片叶子,苦苦地挣扎,为此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 因为,叶子落尽并未表示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彻底地成为泡影;反之,这是一种大智的等待,重新萌生的希望——在它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时,新的希望,也就在叶子落下的叶柄处悄悄地孕育了,萌生了。然后是静静地、静静地等待。此时的静静也就像沉睡的火山,一旦春天到来,它就以不可阻挡之势爆发出来了。 而假如,到了冬天所有的叶子都不落下来,那么第二年也就会少了许多新生的芽,至少我们将失去欣赏一树新芽花朵般盛开的机会。 也因此,守住你的最后一片藤叶的办法就是让秋天的叶子随风飘尽,而守住那叶子落下处的饱满的叶芽,因为那叶芽里面,就是一片新的藤叶,一个新的春天。 我们今天也一样,我们要学的决不是如何使自己永不摔倒,而是要学会在摔倒之后如何站起来,如何在摔倒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使摔倒的地方成为重新站起和前进的起点。这样,摔倒越多,吸取的力量也就越多,就像小溪东流,越流越宽广,最后成为大海。而坚守住最后一片上一个秋天的藤叶,让自己在冬天中耗尽养份的笨办法,只会招之更大的失败。我们现在已经是初三了,对于部分同学来说,高中的理想已经成了风中的最后一片藤叶,对此,我的观点是顺应自然,让落叶落尽,等待春天,另辟蹊径,再萌生新的希望之嫩芽。 冬天的落叶,你随风去吧!但你千万别忘了在明年春来之时,重新长出嫩芽! 人生如梦亦如歌!
9. 干杜松子酒
当然有必要,高端会议必备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