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伏娃有怎样的影响力?
波伏娃出版著作的年代,女性还没有参与公共生活(1944年,只有法国女性获得了投票权),她们也没有工作的机会。波伏娃对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做了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她关注的重点是女性生活的不同阶段。她认为与男性不同,女性“由生物学决定了命运”。总的说来,她并不十分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因为男性更期待占据领导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女性则太容易接受自己所处的被动的二等角色。波伏娃并没有明确告诫女性一些方法,让她们意识到自己拥有自由,改变自己的从属地位。或者说从本质上,女性应该不从属于男性生存下去,不从属于任何人生存下去。然而,波伏娃在社会和政治活动以及智力生活领域开创了一个趋势,即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第二性”。
二、波伏娃的作品有什么风格?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
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
终身伴侣。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
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
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
伴侣。
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
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
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
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
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
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
此外她
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
《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
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
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
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
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
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三、波伏娃的《模棱两可的论理学》指的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伏娃表示自己对政治非常失望,她描述了大众行动的重要性,阐述了政党领导人和追随者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她引用了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政治哲学观,批评“严肃的精神”,谴责那些自由的个体对自己的政治行动不负责任的做法。尽管萨特从未写过有关道德规范主题的著作,波伏娃认为伦理立场和决断是由压迫的激情和环境决定的。对波伏娃的著作《模棱两可的伦理学》最好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名字并不是说伦理学自身是含糊其辞的,而是从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观点来看,伦理学是有些模棱两可的。
四、波伏娃是谁?西蒙娜?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当代著名 的哲学家,她推动了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波”。她8岁时开始写作,是一 位小说家和政治作家。她协助一生的伴侣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世界 报》(Le Momfe)。她的主要著作包括《女宾》 (1970年)。她还撰写回忆录式的自传著作,例如《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德.波伏娃在《再见:告别萨特》 (Ai/徵• A Farew//如fer的)(1981年)一^书中冷酷地描写了萨特生命将要终结 时的生活。
波伏娃曾经与一位年轻的犹太阿尔及利亚学生阿尔莱特•艾凯姆(Arlette Elkaim)进行过激烈的争吵。艾凯姆在18岁时与萨特有过接触。萨特喜欢与
波伏娃出版著作的年代,女性还没有参与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