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说你最喜欢吃最讨厌吃的云南特色美食,为什么?
最喜欢的是“阿妈腊排骨”!
备注:楼主夫妇是东北人[害羞]
彼时七月底是雨季,阵雨不断。出航站楼不下,上了车又下,走入客栈下,出外觅食儿时又不下,善解人意。
路上顺利,客栈好美,就在大研古城的南入口,南侧这边晚上相对安静,适合我们。
当晚按客栈小妞的介绍吃腊肉排骨锅,“阿妈腊排骨”,在南门外街对过儿。两个人小锅排骨,三江荞白酒,加两瓶大理V8,吃得肚子滚圆,才100出头,没想到。
回到长春发现,当地也有“云南火锅”,其中排骨锅味道也不错,食材改为鲜排骨,是本地化的需求吧。
但还是腊排骨更具云南风味,想念!
答题需求,必须说一哈最不喜欢的[耶]
本人害怕各种虫子,见了不敢开罪,都是绕路逃开。so 云南行没有选择这类菜。。。
看官理解哈[祈祷]
你好我是娅娅很高兴回答
最喜欢吃云南的美食如下
第一:云南过桥米线。鼎鼎大名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了就不说了。
第二:洱海海菜花。
第三:云南汽锅鸡。主要食材是鸡肉,主要烹饪工艺是蒸,有补虚养身、补血、健脾开胃的功效汽锅鸡因为其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四:云南手抓饭。傣族手抓饭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特色美食:它是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冼干净的巴焦叶,然后上菜,菜是对称摆放,米饭放在桌子中间;有大米饭和紫米饭,上边用鸡蛋来点缀,正中放的是辣子鸡
第五:云南饵块。云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饭饼子烧饵块。主要食材是大米与糯米噢,制作手法也是非常简单,将煮熟的大米用饵块机压制而成,可炸可煮,搭配不同食材味道跟更佳。
第六:野生菌火锅。楚雄野生菌火锅是云南六大名吃之一,食材生态、味道鲜美!
第七:南瓜花煮汤。南瓜花是现在的时令菜,煮的时候可以放入一点金针菇,这样吃起来会比较鲜,而且这道汤品,可以起到健胃消食的作用,尤其是那种怕长胖的朋友,南瓜花煮汤非常适合大家喝。
最不喜欢吃包浆豆腐,这种豆腐也是臭豆腐的一种,我不喜欢
二、大理值得和你爱的人一起去吗?
大理值得和你爱的人一起去吗?
提起大理的美景,常说到的就是“风、花、雪、月”,如此美好的景象,如诗如画,既浪漫又温情,当然值得和爱人一起去看看!
大理游客最常去的地方
“风、花、雪、月”构成了云南大理四景,仿佛把世间最美好的自然景物都包含在内,既浪漫又温情。
如果在大理呆的世间不是特别长,通常都会选择去的地方是大理古镇和洱海。
大理古镇比起丽江古城,要清静许多,古老的街道,秀丽的的自然风光,更加清新脱俗,“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极其富有生活气息;洱海,晴空的蓝天,蓝色的湖泊,混成一色,静躺在人们的心里,美丽又浪漫。
如果和爱人一起去,正好可以悠闲的漫步古城石板路,骑着小电车,环游洱海,赏明月照洱海,共享美好时光!
著名作家曹靖华赋诗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一首关于“风、花、雪、月”的诗,于1962年1月出世,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留风花雪月诗下关风,特别的风,吹的上窜下跌,还会回旋,真是一种奇观,颇有趣味;上关花在上关花公园,原是云南的一片草原,在那里,鲜花铺地,姹紫嫣红,美丽极了;苍山的雪终年堆积,银装素裹,听说还有一个“雪神”的神话故事,这里充满了古老的神秘;洱海月,大理的洱海,每当晴天的夜晚,一轮明月升到洱海上,水光一色,在灯光照耀下金灿灿的,盛是壮观,被白族人民称为金月亮。
大理的风花雪月,还是千百年来的传承
虫入凤窝不见鸟(风),
七人头上长青草(花);
细雨下在横山上(雪),
半个朋友不见了(月)。
在当地白族人口中,世世代代都传诵着这一首谜语诗,老少皆熟,风、花、雪、月四景早已深深地映入了人们的脑海中。
要浪漫有温情,和你爱的人一起去大理吧!享受静谧生活!
有人说:“有多少风景,就有多少故事。”最美的风景,就应该和最爱的人共赏,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大理这个地方,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美景更是数不胜数。
于是,无数青年男女纷纷涌向大理,情侣们都想在这座“浪漫之都”邂逅某个不期而遇的风景,留下情定三生的誓言;单身的则期待在某个温暖的午后,于湖光山色中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Ta。
大理,从来不缺少浪漫和美景,这里天生就适合恋爱,最值得和爱人一共前往!
说起大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苍山。十九峰与十八溪,这是自然中最为独特的爱情方式了——总归有一个夫恋者。苍山有十九般模样,却也有十八种柔情,清溪之水,将亘古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低声吟唱。在所有的季节,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花都是苍山绚烂燃烧的情感,而这作为冰的消融与雾之凝结的溪水,该是苍山表达爱意的细语呢喃。那山间潺潺流下的山泉最终汇入洱海,它将苍山的爱意带给洱海,洱海则掀起波浪,映日生辉,那是她回给苍山羞红的脸庞,想想就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被忙碌的生活所困扰,被无情的现实所压榨,许多人开始渐渐的不再相信爱情这种东西!
其实,我认为人类的爱情,并不总如传说般凄美,在真挚的情愫前方,因为坚定,因为永恒,我们总是会在自然的情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和感动!
山海不弃,云雨有情,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深情和浪漫的地方,耳边又想起那熟悉的旋律:苍山洱海旁,你在我身边......
愿你脚下有车、名下有房、卡里有钱,既有诗和远方,也有爱人相伴!
三、听长辈说,祖籍是“小云南”的,这个地方到底在哪?有何依据?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说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 p$ w1 _7 C% t8 V3 Y1 v8 q* q, q. Q. P8 a6 n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5 w$ Q9 E2 |: u' a o! u5 N( k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3 u/ ^5 }9 n2 _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W6 S; _5 A8 F' r4 A @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 ^ B/ ^' z W$ }$ g3 G% W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山东很多族谱传称来自小云南。其实小云南并非特指云南某地,是云南军户在山东的聚集地,通过世代繁衍形成如今的规模。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派遣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发动30万大军,扑灭坚固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部残余势力,设置军卫所,随征的军户驻扎于此。这些军人大多来自山东青州、滁州、莱州、登州等地。明初实行军屯制,遇战事出征,没有战事就地操作农业,户口编在卫所名下。建文帝登基后撤除了很多云南卫所,原来的很多山东籍军户就重新回到山东等地。因为从云南归来的,后人的记载里便说来自小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