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啤酒是几几年发明的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6-18 15:58   点击:28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啤酒是几几年发明的

冬枫

[大师] 啤酒的发明

啤酒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到8000年。啤酒的最初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已经无从查考。但是通过考古发现,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已经开始制造。苏美尔人用刻在粘土上的楔形文字描绘了当时的啤酒制作过程。当时的啤酒制法是将麦子晾干以后,磨成粉、做成面包之后再粉碎加水,通过自然发酵而成。当时已经有了十几种的啤酒,其中有大麦啤酒、大麦小麦混合啤酒、或用甘蔗为原料添加椰子果的啤酒等,是极富多样性的健康饮品。

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啤酒也已经广泛饮用。肥沃的尼罗河畔生长的大麦为酿造啤酒提供了优良的原料。公元前1700年左右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里就有有关啤酒的法律。这个时代各地已经建了许多酿酒作坊,出现了许多类似今天的啤酒屋一样的场所,法典里的第一个有关啤酒的法律就是有关这种啤酒屋的管理和惩罚的规则。例如规定对啤酒里掺水者要施以投进水里的惩罚,店主如果对利用啤酒屋进行谋反聚会者知情不报与谋反者同罪等的规定。

二、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喝酒?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法国人饮酒喜欢细品,他们喜欢品酒,喝酒时都是慢慢将酒气在口腔打开滑落喉腔的,因为酒一落食道,再好的味道就尝不出了,所以愈是好酒愈要慢饮。(不像我们有时候喝酒除了辣口,别的一点也品不出来)法国的香槟和葡萄酒是世界闻名的。香槟为喜庆准备,只要遇到喜庆之日,法国人就打开香槟,共同举杯庆祝。但香槟不宜与烤肉同用,因为烟味会夺走酒味。

俄罗斯以“伏特加”著名。伏特加是烈酒,饮时令喉咙“燃烧”。我感觉一般人还真喝不惯伏特加的烈,那种灼烧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但俄罗斯人喝酒习惯用大杯,而且要干杯,所以一瓶酒打开后就没有机会再盖起来了。俄罗斯人喝“伏特加”时,必先从喉咙里发出“咕噜”声,相传这是彼得大帝留下来的“传统”。

英国“威士忌”于1839年正式投产。今天的“威士忌”酿造时加入了黑麦、燕麦、玉米等各种原料,正如英国人所说,“混合是一种艺术”。最有仿效力的日本人一直想知道英国人的“混合”是什么艺术,但直到现在,也只仿出了半吊子的“艺术”。英国人在调酒方面的能力令人望尘莫及。相信每个去酒吧都会来一杯威士忌吧

韩国酒相对更加清淡,度数很低。难怪在韩剧当中,无论男女主角都能一杯杯“豪饮”下去。韩国的能饮之士还研究出一种增加酒味的方法:把柠檬汁和海盐加入酒杯中,感觉跟在酒吧里喝龙舌兰酒一样爽快。

德国以啤酒著名,啤酒节、啤酒园、啤酒香肠、啤酒地下屋……。德国人是变着法子享受啤酒。德国啤酒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酒杯,一杯可装一升!德国的啤酒我喝起来就感觉苦味更多,和我们中国的啤酒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更传统的喝黑啤,德国纯生黑啤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仅是外国,其实中国的酒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即使外国都爱喝酒但始终都难尝咱们中国的白酒,所以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

个人认为,这个不在于哪国的爱不爱喝酒,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比美国还要悠久,现代来说国内的年轻人的酒场也不少,在家喝朋友哥聚会喝各种喝,美国这个国家的人一般都比较向往自由,要非说他们爱喝酒应该和他们这个民族的人性格个性有关系,随意洒脱追求个性,国家文化也比较开放一些,可能大家有所不知,英伦国家更喜欢喝酒,咱们国内的聚会喝酒完了可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是英伦国家的人民会边喝边聊就算餐馆关门了,哪怕凌晨几点他们会在站到大街上拿着酒瓶一直喝一直聊,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肯定f多少会受他们的文化影响,他们爱聊天爱社交,其中啤酒就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会一直喝一直聊,看看国内大城市的酒吧再看看国外的酒吧数量你就能理解为啥美国人比较爱喝酒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和文化有一定的关注。

三、各位,啤酒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以及它的历史

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

大约在3000年前,波斯一带的闪米人学会了制作啤酒,而且他们还把制作啤酒的方法刻在板上,献给农耕女神。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伦人中得到了普及,他们用啤酒来招待客人。那时候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注意到了啤酒的药用价值,纷纷用啤酒制作药物。希腊人也非常热爱喝啤酒,他们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酿制啤酒的方法。

公元4世纪时,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啤酒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其中英国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蜂蜜酒是比较有名的一种。英国出现的一种黑啤酒也非常有名,与现代的黑啤酒已经很相似。公元1世纪,爱尔兰人自行酿制出了一种跟现代的淡色啤酒相仿的啤酒。

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酒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时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就是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1900年,俄罗斯技师首次在中国哈尔滨建立了啤酒作坊,中国人开始喝上了啤酒。190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又在中国建了英德啤酒厂,就是青岛啤酒厂的前身。

四、可乐的颜色为什么这么黑?

可乐的主要配料都是无色的,但为了拥有深沉神秘的红褐色容颜,所以在可乐中加入了一种名叫焦糖色的食用色素,使它变成了高大上的“黑里俏”。

说起可口可乐的成分,从诞生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含可卡因的酒精饮料时期、糖浆时期、含咖啡因的碳酸饮料时期。 可卡因是一种从生长在南美的灌木———古柯的叶子上提取的物质。19世纪中叶,法国药剂师将古柯的萃取物加入葡萄酒,调制成一种叫做马里奥酒的饮料,很快大受欢迎。这可以作为可口可乐的第一阶段。 1886年,美国药剂师约翰·史蒂斯·彭伯顿在马里奥酒的基础上,去掉酒精成分,调制出了一种止咳、镇痛的糖浆,彭伯顿把糖浆装到罐子里,拿到附近的药店出售。这是第二个阶段。 当年夏天,一位头痛患者到药店购买糖浆,提出了想在糖浆里加些自来水的要求。当时店员偷懒,不愿去打自来水,而是就近将身边的苏打水加了进去。没想到病人喝后连声叫好,这个奇遇造出了今天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

从可乐的成分来看,可乐的主要配料都是无色的,如此平淡的外观实在不够高端大气。为了拥有深沉神秘的红褐色容颜,可乐中都加入了一种名叫焦糖色的食用色素,所以才使它变成了高大上的黑色。

传统的焦糖色制造方法非常简单:把容器里的白糖或饴糖一个劲地高温熬煮,融化的糖浆将不断发生一种被称为焦糖化的化学反应,颜色慢慢变深直至成为焦糖。

焦糖化反应的过程以及生成的化学物质都相当复杂,以至于科学家们至今都没有洞察其中的奥秘。 当然,这并不影响中国大厨炒制焦糖烹调菜肴,焦糖饼干、焦糖面包也都是人气很高的美食。

利用焦糖化反应制作色素的历史相当悠久,焦糖色也是现代最常用的食用色素之一。

成品焦糖色通常是深褐色的粉末或粘稠液体,带有特殊的焦香和苦味。除了被大量使用在可乐中,焦糖色也是酱油、黑啤乃至雪茄烟中的常客。

纯糖浆制作的焦糖色在酱油等产品中表现良好,在酸性的饮料中却显得不够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煞费苦心地发明出了氨法焦糖色工艺。

利用亚硫酸铵等含有氨基的化学品充当催化剂,生产出的耐酸焦糖色在可乐中的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因为生产原料中含有氮素,氨法焦糖色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四-甲基咪唑 的含氮杂质。

四-甲基咪唑是一种有毒的化工原料,可能导致小白鼠等实验动物长出恶性肿瘤或是罹患白血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因此将四-甲基咪唑列为2B类致癌物。

2012年,美国加州的环境健康危害评估中心发布报告,指责可口可乐和百事两家饮料巨头使用亚硫酸铵法生产的焦糖色作为添加剂,他们生产的可乐中因此都含有浓度可观的四-甲基咪唑。

一些组织和个人还上书美国FDA和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要求禁止焦糖色在食品中的使用。

不过各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并没有把焦糖色开除出食品添加剂队伍,只是对其中的四-甲基咪唑含量做了严格的限制。

在中国的标准中,非氨法焦糖色中不得检出四-甲基咪唑,氨法焦糖色中的四-甲基咪唑含量必须小于0.02%。可口可乐、百事这些厂商大佬,也纷纷承诺将降低产品中四-甲基咪唑的含量。

70多年前,身处反法西斯战争前线的苏联朱可夫元帅,迷恋上了盟国援助物资中的可口可乐。在随后的美苏冷战中,表现出对美国产品的偏爱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朱可夫元帅得到了伪装成伏特加的无色可乐,这些没有加入焦糖色的可口可乐同样美味好喝。

由此可见,焦糖色对于可乐的口感几乎没有贡献,唯一的存在价值不过是迎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可乐厂商不妨尝试推出以健康和怀旧为卖点的无色可乐,让普通消费者有机会选择要焦糖色还是不要焦糖色。

在市面上没有出现无焦糖色可乐之前,我们也大可不必杯弓蛇影。可乐中添加的焦糖色虽然不算少,但其中的四-甲基咪唑含量只有微克级的水平。 只有每天都豪饮下几百瓶可乐,其中含有的四-甲基咪唑才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肥胖和龋齿,才是可乐爱好者们更应该重视的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