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行业政策分析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近几年精酿啤酒消费实现了持续增长;本土精酿日益火爆,许多精酿投资者、爱好者纷纷引进精酿啤酒设备加入精酿行业;如何经营精酿啤酒屋,因为模式大部分都是店内生产销售的模式,所以手续相对比较简单,国内大部分地区只要办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手续就可以了,但上项目前也要到当地的食品药品监督局去咨询了解一下,各地区的要求也是稍有不同的。
虽然精酿啤酒屋主要销售精酿啤酒,但餐饮业非常重要。喝酒只是一些人的消费习惯,但一顿好饭会吸引大量顾客消费,从而带动精酿啤酒的销售。当精酿啤酒准备充分时,良好的餐饮更能吸引住大量顾客光顾。
1、想要投资较少费用,可以选择精酿啤酒销售(纯配送)方式,这样的操作相对简单,主要销售方式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主要是简单的包装和配送,但要注意政策风险
2、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精酿啤酒加烧烤,消费旺季是夏季;
3、火锅在夏季是淡季,如果与精酿啤酒搭配,有利于火锅的消费,而且四季皆宜;
4、以精酿啤酒为主的模式,可以选择精酿啤酒+小吃(自助),该模式下精酿啤酒品种较多,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好奇心;
5、若啤酒屋定址在沿岸城市,那么海鲜加精酿啤酒是个不错的选择,将成为沿岸城市游客最喜爱的消费模式;
6、地处中高端消费场所,推荐精酿啤酒加西式简餐,精酿啤酒的品种和品质尤为重要;另店面装修一定要用心,环境是这种经营模式的重要元素之一;
7、如果有自助餐厅,精酿啤酒的加入可以为经营锦上添花;酿造啤酒是吸引顾客消费方式之上的一个亮点,但要想继续经营,拿到顾客的订单,菜品的口味和花样更为重要。
2. 啤酒行业政策分析报告
呵呵,这个问题得知道你从事具体的工作岗位。按目前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啤酒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增长,啤酒被誉为朝阳产业,而消费者的消费也转向更加健康的饮酒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啤酒产业还是大而不强,啤酒工厂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啤酒工厂的员工在待遇和发展空间以及整体素质上还属于相对过低,特别是年轻人有点文化和报复的那种人,在啤酒企业呆的时间都很短就跳槽转行走了,本人认识的一些朋友都属于这个情况,当然也有坚守下来的而发展很好的。
白酒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而且白酒文化是源源流长,特别是一些白酒企业的利润相当可以观。但是,白酒目前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消费者转移的威胁。不过,白酒企业整体上还是可以。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新的销量大王,而四川区域公司为其全国较好的公司,整体上还是不错。这个还看个人的情况撒。邛崃的小型白酒厂——在邛崃的白酒在全国的名气有但是名声还一般,因为出了几次问题,而四川的白酒在全国都牛,好象有800个亿,而宜宾就有400多个亿哦。
呵呵,这些看法仅供参考。
欢迎到啤酒人论坛上去耍,那里有你要知道的答案。
3. 啤酒行业相关政策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
4. 啤酒行业现状分析
全球精酿啤酒主要厂商有Budweiser、Yuengling、Budweiser、Sierra Nevada、New Belgium Brewing等,全球前五大厂商共占有大约20%的市场份额。北美是全球最大的精酿啤酒市场,占有大约60%的市场份额,之后是欧洲市场,占有大约30%的份额。
2021年,全球精酿啤酒市场规模达到了38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6.9%。
5. 啤酒行业政策分析怎么写
规定是绝对不允许混装的。但是,有的啤酒企业出于无奈,而长年累月的混装在一个送货车,送给饭店、超市和消费者。
6. 啤酒行业政策支持
赶酒会查询到乐堡啤酒代理支持政策:
1、严格的区域保护:每个区域只设定一家品牌代理商,严禁串货。
2、良好的价格保护:按乐堡啤酒设计的价格通路进行酒水市场销售,确保酒水经销商的利益。
3、强大的人员支持:由乐堡啤酒派驻专职业务员帮助经销代理商开拓酒水市场和维护酒水市场,实行跟踪服务。
4、巨大的促销支持:终端营销产品,乐堡啤酒产品不定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
5、广告品牌支持:适时进行广告品牌宣传活动,结合促销活动进行媒体宣传、扩大产品认知度。
7. 啤酒行业宏观分析
纯生态熟啤酒之所以它的价位会比较实惠,是因为他被价值观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有一定性的界定的。
从宏观方面来讲它所产生的价值在市场上的价位一着对比这样就得出其中的道理了,这款啤酒之所以比较亲民是因为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比较常态化了。许多顾客都品尝过它的味感,总体来说是比较优惠但是对比同款类型的啤酒来说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8. 国家对啤酒行业的政策
T/CBJ 3201-2019精酿啤酒行业标准。精酿啤酒:主要原料麦芽、啤酒花、酵母、水,此外有的精酿啤酒还会添加一些特殊原料,比如芫荽籽、橙皮等,以此来增加啤酒的风味。
与普通工业啤酒相比,精酿啤酒的原麦芽汁浓度更高,这是因为它添加的啤酒花和麦芽更多,这样一来成本就会增加。因此,精酿啤酒的价格要稍高于普通工业啤酒。
9. 啤酒行业市场分析
啤酒销售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 性,在我国北方尤为明显。每年的四 至九月是啤酒销售的旺季,而一进入 十月,气温骤降,啤酒销售也进入一 直延续到来年三月的漫长淡季。许多 厂家一进入十月就得停产,如果旺季 销售不理想,没有取得理想的经济效 益,那么淡季日子就不好过了。如何 做好啤酒淡季市场,使淡季不淡,在 淡季再掀起一个啤酒的小高潮,是增 加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好思路。在此 笔者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有关厂家参考。 一、调整营销思路,加大促销力 度。 啤酒市场进入淡季最明显要数乡村市场,销量较之旺季会有很大幅 度的下降,而且提升的难度较大,然 而城市市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 市啤酒销量下降幅度较小,还有较大 的潜在消费力,因此就要把做好淡季 啤酒市场的重点放在提升大中城市 消费市场上。因为现阶段大多经销 商渐渐把经营重点转向白酒上。啤 酒的年销售任务已完成,就等厂家 兑现返利和年终结算了,一些饭店 也因啤酒销售量有限不大愿意经营 啤酒。这些不利因素对提升淡季啤 酒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应当在 这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做好前期销售结算和后续的销售服务工作。抓紧时间兑现客户 的前期销售返利,解决遗留问题,这 样才能使客户消除顾虑。后续的销售 服务工作要做得周到,不论客户要货 多少,都应当及时供货。这一点很重 要。因为淡季客户要货量不多,如果服务不周,客户很可能会放弃。 (二)加大促销力度,调动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在这一时期,厂 家应出台比旺季更优惠的销售政策, 加大促销力度,对重点市场,销售渠 道广、营销网络全的重点客户加大工作力度,如对客户增加返利率,且返利当月清。针对消费者的各种奖励 应更具有吸引力,如对婚庆选用本 品牌啤酒免费送达,达到一定数 量,有一定赠送或为其免费在电视 台点歌祝贺。 (三)加大中高档啤酒的营销力 度。由于淡季销量有限,势必增加销 售成本,因此提高中高档啤酒在总销 量中的占有比率,有利于降低销售成 本,提高销售盈利能力,否则出现销 售亏损,就得不偿失了。 二、加大特殊品种啤酒的销售力 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 入的提高,酒类消费逐渐向保健、养 生的方向发展。臼酒的消费增长量逐 渐回落,且向低度化发展,营养丰富 的葡萄酒、啤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 青睐,消费量在不断增加,逐渐在一部分消费者的生活中替代了白酒的 位置。营养更丰富的高档或特殊品种 的啤酒的消费已没有十分明显的季 节性。相反冬令时季正是人们进补的 好时节,以啤酒为原料之一做成的 菜,或具有某种特殊保健功能的啤酒 当然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这种需 求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只要充 分开发、引导,这一消费市场一定会 很快启动,给啤酒销售淡季市场带来 一点亮光。 目前,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迈出 了一步,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以啤酒为辅料做菜方面,近一两年 来发展得很快,而且有的已发展成为 地方名吃,如在开封市啤酒鸡、啤酒 鸭、啤酒炖牛肉、啤酒火锅等菜以其 独特的口昧和特色吸引了不少消费 者,已成为许多饭店的“保留节目", 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 在特种啤酒方面,已开发出多种 含有某种微量元素的啤酒,如山东 ‘三孔,,推出的14度冬啤,酒精度高, 热量大,冬季饮用还可以加温水调节酒温。北京双合盛开发的17度“五星,红啤因其富含营养被誉为“红色牛奶"。山东荣城 啤酒厂针对秋冬季天气易变,人们容易感冒的特点, 开发出营养丰富,热量高,而且还有治疗感冒的作用 的姜汁啤酒,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举多得的好 事。还有的厂家针对秋冬季是最好的进补时节,利用 现代科技制成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保健啤酒,如螺旋 藻啤酒、枣汁啤酒、杜仲啤酒、银杏啤酒、拘祀啤酒 等。不但成为冬季人们餐桌上的好饮料,而且以其精 美的包装 ,独特的功效,成为许多人探望病人、看望长 辈的好礼物。 三、值得注意的几点 开发淡季啤酒市场是一个好思路,也是提高企业 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虽然淡季啤酒市场有很大 潜力,但因为秋冬季节啤酒消费者相对较少,市场需 求有限,特别是特种啤酒消费市场更小,淡季啤酒市场是一座含量丰富的金矿,但这座金矿掩埋较深,挖 出金子是不容易的,风险较大,开发淡季啤酒市场企 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科学分析本地淡季啤 酒消费现状与潜力以及企业的开发能力,不可盲目行 动,以致技入过大,回收困难。 其次要做好市场宣传,引导消费。利用媒体向 消费者介绍、宣传,尤其对特种啤酒产品的独特功 效,秋冬季节饮用的好处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消 费特种啤酒引导成为一种时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 欲望。 再次要使销售渠道畅通,不但向饭店推销,而且 要把产品推销到商场内,尤其是现在城市雨后春笋般 出现的超市内,便于消费者购买。
10. 啤酒行业的发展状况
大部分认知好的啤酒业务已经该发展的都发展差不多了,新牌子啤酒没有认知度,很难打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市场一段时间,三天新鲜又很难销售的,在想进入很难,除非认可的啤酒有优质的渠道,否则会输的很惨,所以不建议在进入啤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