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口啤酒占比
德国凭借品质优良的啤酒,成为举世公认的啤酒王国。拥有四百年历史的贝克啤酒是德国啤酒的代表,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德国啤酒。尤其是在美国(每年大约1亿升)/英国/意大利,贝克啤酒更是进口啤酒的冠军品牌,年出口占德国啤酒出口总量的 35% 以上。
2. 国内啤酒市场占有率
中国十大啤酒品牌排行榜:雪花、青岛、百威、哈尔滨、燕京、蓝带、嘉士伯、喜力、崂山、生力、雪津、三得利、珠江、金士百
中国十大啤酒品牌排行榜
1、雪花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生产、经营啤酒的全国性的专业啤酒公司。总部设于中国北京。其股东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目前华润雪花啤酒在中国经营超过95家啤酒厂,旗下含雪花啤酒品牌及30多个区域品牌,共占有中国啤酒市场23%的份额。也上榜中国十大啤酒品牌排行榜。
2、青岛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 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 是我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品牌价值805.85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是世界品牌500强、中国品牌500强。
3、百威
百威啤酒诞生于1876年,由阿道弗斯·布希创办。它采用质量最佳的纯天然 材料,以严谨的工艺控制,通过自然发酵,低温储藏而酿成。整个生产流程中不使用任何人造成份、添加剂或防腐剂。在发酵过程中,又使用数百年传统的山毛榉木发酵工艺,使啤酒格外清爽。
4、哈尔滨
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00年,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制造商,其生产的哈尔滨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至今仍风行于中国各地。是中国大陆第五大啤酒酿造企业。也上榜中国十大啤酒品牌排行榜。
5、燕京
燕京啤酒经过多道工序精选优质大麦,燕山山脉地下300米深层无污染矿泉水,纯正优质啤酒花,典型高发酵度酵母,不遗余力追求技术领先,始终以中国人口味为坚持,真诚制造中国人的啤酒。
6、蓝带
蓝带啤酒创始于1844年,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曾多次获世界性博览会金牌奖。该公司引进美国全套生产设备,选用优质原料和蓝带酵母、酒花,由美国酿酒专家指导,按照美国蓝带的传统工艺生产。
7、嘉士伯
嘉士伯啤酒由丹麦啤酒巨人 CARLSBERG 公司出品。也上榜中国十大啤酒品牌排行榜。CARLSBERG 公司是仅次于荷兰喜力啤酒公司的国际性啤酒生产商,1847年创立,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40多个国家都有生产基地,远销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风行全球。
8、喜力
喜力啤酒是一家荷兰酿酒公司,于1863年由杰拉德‧阿德里安‧海尼根于阿姆斯特丹创立。2012年,喜力在世界85个国家拥有超过165家酿酒厂,聘请约65,557人。共酿制超过170种顶级,地区性及特制啤酒。喜力为世界500强企业,2012年排名第464位。
9、崂山
崂山啤酒是青啤公司最早参照青岛啤酒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的第二品牌,也上榜中国十大啤酒品牌排行榜。其原料控制标准、过程生产工艺标准、成品标准,均按照青岛啤酒“质量一致性”的技术标准统一制定。
10、生力
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由香港生力啤酒(广东)有限公司和广州啤酒厂共同组建。生产制作的啤酒屡获国际品质评选会授予多项今金奖,深受啤酒饮家欢迎。本公司于1997年通过ISO9002国际品质管理系统,确认生力产品时刻保持最佳水准。
3. 进口啤酒销量
科罗娜啤酒是墨西哥产的,墨西哥拥有8座现代化工厂,4.3万名员工,年产啤酒1800万吨。
科罗娜啤酒的原料是泉水、麦芽、酵母、啤酒花。每一瓶330ml瓶装只包含148卡路里,其热量不到一个小汉堡的四分之一。柠檬的酸甜与清凉的科罗娜是绝配,如果没有柠檬,就在瓶口抹些盐,也别有味道。
扩展资料
科罗娜啤酒历史
1925年世界上第一瓶科罗娜特级啤酒由莫德罗MODELO集团精心酿制而成。
科罗娜特级啤酒以其独特的口味成为世界上销量第一的墨西哥啤酒。因其独特的透明瓶包装以及饮用时添加白柠檬片的特别风味,在美国一度深受时尚青年的青睐。
科罗娜 CORONA EXTRA是主力产品是世界第五大品牌,美国进口啤酒的第一名。1997年以来,科罗娜特级啤酒年年获得美国最权威的酒类分析杂志颁发的最特别奖项:“HOT BRAND”。
在我们国内没有直接的生产。1995年,北京马仕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将科罗娜特级啤酒正式引进中国市场。到2001年年底,按国家和地区计算科罗娜特级啤酒在中国的销量列亚洲各国第一,世界第五。
4. 进口啤酒占比多少
一,进口啤酒的分类
①.原瓶原装的:这类啤酒就是国外灌装生产的,连酒瓶都是国外进口的,因为现在的海运比较便宜,货船返航的时候有着“空车配货”的意思,因此运费也很便宜。
②.国外生产的啤酒,国内灌装的:这类进口啤酒现在是市场上进口啤酒的主流,很多知名的进口啤酒基本都是选用这种生产方式。
③.国外的品牌国内合资生产的:现在的啤酒基本都被大型的啤酒生产集团“一统江湖”,因此通过在各地建厂,缩短了物流费用和生产成本,这类啤酒现在在进口啤酒品牌中占主流,比如福佳白啤酒、喜力、科罗娜、1664等很多都已经实现国产化。
二,如何选出进口的原装啤酒就看酒瓶上这3点
①.看看酒瓶上有无中文标识:进口啤酒在中国销售也必须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因此酒瓶上如果都是外文字母的,基本上这类啤酒大部分都是假货。原瓶原装进口的,上面会有白贴来标注啤酒的原产国,以及啤酒的主辅料等商品信息;如果是国内灌装的,酒瓶上会有原产国标注,以及会用中文标注啤酒的主辅料。
②.看啤酒的麦芽浓度和酒精度的标注:国产的啤酒一般标注麦芽浓度和酒精度时喜欢使用≥号来标注,而进口啤酒的麦芽浓度和酒精度基本都会直接标注为多少度,不会用≥号来标注,这个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③.看啤酒上的条形码:啤酒上的条形码可以说是一款啤酒的身份证明,不论是国产的啤酒和进口的啤酒,上面都会有条形码,没有条形码的就是假啤酒。比如比利时和德国进口的啤酒,条形码打头的数字为41和40;而国产啤酒基本为69打头,如果买的国外名字的啤酒是69打头的,那么这无疑就是花的“冤枉钱”。
三,配料表上有这几种标注的不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都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啤酒
①.啤酒的配料表中没有大米、糖浆和淀粉的:啤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中,一般是以水、酵母、麦芽和啤酒花为原料,加了诸如大米、糖浆和淀粉的啤酒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发酵时间,因此味道上会淡一些。
②.用啤酒花的要好于酒花浸膏和啤酒花制品的:虽然酒花浸膏和啤酒花制品的品质跟啤酒花属于浓缩和天然的区别,但是一般好的啤酒基本都是用啤酒花生产的,而酒花浸膏和啤酒花制品,比较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此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③.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和酒精度:原麦汁浓度和酒精度是衡量啤酒用料是否扎实的关键,因此价格高的啤酒基本原麦汁浓度和酒精度都比较高,一般原麦汁浓度超过12度以上的,酒精度达到4.5度以上的,味道才不会过于寡淡。
夏天是喝啤酒的季节,而且随着啤酒爱好者的增多,很多人喜欢选择不同口味的啤酒,因此购买进口啤酒时也要分清上面的3个标注,不花冤枉钱买到心仪的好啤酒。
5. 啤酒酒精占比
1、定义
麦芽度,也就是平时生活中经常提到的糖度,它其实是专门用来计量啤酒的一种度数,根据麦芽度分类啤酒可以分为1、低浓度啤酒:麦芽汁浓度为6°-8°,酒精含量也是最低的,一般是2%,最适宜在夏季作为清凉饮品饮用。2、中浓度啤酒:麦芽汁浓度为10°-12°,酒精含量在3.5%左右,以12度为普遍。3、高浓度啤酒:麦芽汁浓度为14°-20°,酒精含量接近5%。而酒精度,则指的是啤酒里面所含有的酒精的浓度。
麦芽度和酒精度有什么区别 麦芽度和酒精度的区别
2、指标对象
麦芽度是用来计量酒精发酵前可发酵的糖分的含量,再详细点解释,麦芽度就是指酒精开始发酵那会,原料中所含有的麦芽汁的糖度。说到这大家可能还没什么概念,那么就用数字来举个例把,一般1.040的原麦芽汁浓度就差不多相当于10度左右的麦芽汁所能产生出的啤酒,而产出的啤酒所含有的酒精度大约是4%,这样大家应该就清楚了吧。而酒精度则指的是酒中乙醇所占的体积百分比,生活中一般是以20摄氏度时的体积比表示。酒精度指的就是酒的度数。
3、单位不同
啤酒上面的P代表的是麦芽度,而单位为%(V/V)的是酒精度。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酒精度一般是以容量来计算,故在酒精浓度后,会加上“Vol. ”以示与重量计算之区分。
小酒怡情,多喝伤身。在适当喝酒的同时,大家也要注意身体情况。
6. 啤酒市场占比
燕京鲜啤料表有水、麦芽(大麦、小麦)、啤酒花、酵母(上面酵母)这4种,只要多一种都是厂家降低成本的操作。
不该有的原料有:大米、玉米、糖浆,替代麦芽与啤酒花,不是真正的啤酒。
除了配料表的4种原料,在硬性指标上,还要看下面的2个指标。
大家记住就可以,好的啤酒:
①麦汁浓度≥11°P
②酒精度≥4%vol
7. 国内啤酒占有率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啤酒市场被五大集团瓜分,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以及嘉士伯五大集团中国啤酒市场占有率高达92%。其中,华润啤酒在中国市场占据31.9%的市场份额,青岛啤酒市场份额达到22.9%,百威英博占据19.5%的市场,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场份额分别为10.3%和7.4%。
8. 进口啤酒占比多少合适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