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燕京啤酒有没有奖
1983年第2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王绣瑛
王绣瑛,中国护理教育及公共卫生护理专家。1908年5月28日出生于河北正定。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
并获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公共卫生护理助教。193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硕士学位。1938-1943年任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公共卫生护理讲师,兼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主任、副所长等职。1943-1946年协助协和护校往成都复校,获副教授职称。1945年与华西大学社会系赴彝族地区考察卫生状况。
2. 燕京啤酒中奖
出现有来一瓶或者中奖可以兑换
3. 燕京啤酒二等奖是什么
钱伟长,男,1912年10月9日生,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多伦多大学,曾任上海大学校长。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
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年,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
1951年,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
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同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当年1月发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反对苏联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工作思路,提倡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在清华大学内引发三个月的大讨论,当年6月最终因为建议理工合校及参加民盟会议等原因在反右中被划为右派分子,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万能科学家,停止一切工作。
1958年1月15日,钱伟长在清华大学被正式宣布为“右派分子”,并定为极右分子(这是最严重的等级),除保留教授职务外,其余职务全部撤消,接受批判。后因毛泽东一句“钱伟长还可以当教授嘛”,使他免去北大荒劳动改造的厄运,但是由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1957至1976年,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
1968年至1971年,他在下放首都特钢厂“劳动改造”期间,担任炼钢车间的炉前工,帮助工厂设计制造了800吨水压机和2000平方米的热处理车间及其设备。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当年5月,在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创办《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2年,“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1979年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2年,邓小平在中央组织部关于同意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1983年1月19日,钱伟长到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3年至2003年,历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钱码”获得198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银牌奖。
198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1年6月,钱伟长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4年1月25日接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职务。
1994年5月17日,经上海市政府任命,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06年,获多伦多大学杰出校友奖。
4. 燕京啤酒有奖是真的吗
好物推荐宣传语如下:
1、百闻不如一试,喝过方知福乐好!
2、性形体上要体态美,女性心理上更要自信美。
3、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
4、仁德同修可得延年,延皓牙膏还你明眸皓齿。
5、汽车有劳斯莱斯,冰淇淋有哈根达斯。
6、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7、没有什么做不到,美丽就在前面唾手可得。
8、走向未来,更决定未来走向。
9、每位高手,每个高度,每场比赛,都要获胜。
10、哈根达斯,让爱情丰富一点,充满想象。
11、小别意酸酸,欢聚心甜甜。
12、有一点小变化总是令人快乐的。
13、燕京啤酒,清爽怡人。
14、当你在寻求高品位时,你就会发现佳衣。
5. 燕京啤酒兑奖
花翎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百官穿戴清代,皇帝及官员后宫的衣饰多由水晶及珍珠宝石装饰,下面是具体的佩戴规定: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 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七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武官: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6. 燕京啤酒奖品有什么
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是我自己喜欢喝的两款啤酒啊,去走亲访客我也喜欢带着其中一种啤酒和亲朋好友或邻居同事喝两杯,聊聊天打打牙祭,是我在假期和休息的时候,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我想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打屁联系一下感情。
7. 燕京啤酒兑奖说明
有人疑惑,杨绛明明是女子,为何称之先生?
古时称学识渊博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先生,无论男女。只是女性很少抛头露面,故先生多指男性。
杨绛学贯古今,从容旷达,她的作品既有洞察世事的深刻,又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情怀,先生之誉实至名归。
与杨绛先生一样,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李佩女士也被称为先生。
李佩先生(1917-2017)
她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历经中国激荡百年,个人命运不断起伏。中年丧夫、晚年丧女,在无数人觉得她扛不住的时候,她拖着瘦弱的身躯,毅然决然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纵观李佩先生的一生,不仅感叹: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女神,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01
很多人知道李佩,源于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
2017年的清明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郭永怀及李佩举行了合葬仪式。墓碑上写着:“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他们相依而眠,诉说着分离半个世纪的悲欣交集。
郭永怀
郭永怀,一个足以震颤华夏的名字。
他的身上有两个唯一:
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人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好友钱学森曾说,美国人说我抵得上5个师,那么郭永怀至少能抵10个师。
而夫人李佩的经历同样传奇,她是著名应用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培养了无数院士和弟子。
李佩祖籍江苏镇江,自幼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李保龄是开滦煤矿工程师,早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留学经历,让他格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李佩
1936年,18岁的李佩一举考上三所名校: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新时代女性,李佩选择了男女合校的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李家搬到了暂时安全的天津租界。李佩并不想躲在家里,她想前往西南联大继续求学。
相对学业,父亲更看重女儿的安全。由此,父女俩常常发生争吵。在家里忍了半年的李佩,找准机会和两个女同学一起出逃昆明,带走了家里的500大洋,留下一张借条与父母不辞而别。
性格倔强的她将自己的名字“李佩珍”改为“李佩”,似乎暗示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家庭气氛决裂。
望着冰冷的借条,父母极为痛苦,多年过去仍不能释怀。
02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李佩并未从事经济专业的工作,这在抗战的年代并无施展机会。她先加入了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帮助中国劳工争取权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正基于此,在1947年2月,她得到了一个去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机会。
没想到,她在这里遇到了后来的丈夫,时任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教授郭永怀。
彼时的郭永怀,已经进入了国际顶级科学家行列。在两年前,他的一篇论文为解决飞行速度遇到的“声障”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类从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这位冉冉升起的华裔科学家明星的讲座,吸引了康大诸多学子聆听,其中就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的李佩。
李佩不懂航空知识,却对同胞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见到郭永怀本人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位睿智踏实的学者竟然是西南联大的学长。
他乡遇故知的郭永怀也非常高兴,两人越聊越投机。多次约会之后,共同语言让两颗心走得越来越近,一年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照片
郭永怀虽然是理工出身,但酷爱西方古典音乐,这对极了李佩的胃口。两个有趣的灵魂,时而在家欣赏名曲,时而出去结伴旅行,度过了婚后的甜蜜时光。
与此同时,郭永怀的科研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于1949年提出奇异摄动理论,在多种学科中均可以实践应用。
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位顶级的科学家,美国怎么会无动于衷?果不其然,美国对郭永怀极为重视,几次邀请他加入美国的秘密项目,允诺优厚的条件。
李佩回国探亲,给郭永怀说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矢志报国的火焰在胸中燃烧,他想立即回到中国投入到科学建设中去。
美国人重重阻挠,威逼利诱,严重干扰了郭永怀的理想抱负。
在忧虑中,女儿郭芹的降生为这对夫妇增加了快乐。同时,取得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李佩,留校教授中文。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郭永怀夫妇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国。
为了不给美国调查机构留下口实,郭永怀和李佩商量之后,将自己多年研究的珍贵资料付之一炬,包括很多未发表的重要数据,拖了整整四年才被美国放行。
当时在美国的胡适是郭永怀夫妇的好友,因为当时新中国正在批判胡适的思想,所以临行前胡适自觉不便,并未出现在送行的人群中,但他留下了一句感慨的话:“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这真是人心所向啊。”
郭永怀、李佩夫妇
1956年10月,郭永怀、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03
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最受人制约的是科技,最缺乏的是人才。所以,郭永怀首先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
郭永怀讲:“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在钱学森的邀请下,郭永怀加入到秘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来。
自从接到这个命令后,李佩看到丈夫好像变了一个人,他把女儿“扔”到了内蒙大草原,家里的冰箱和电风扇也被搬到了研究所,就连夫妻间的沟通都充满了异样的气味。
1961年,李佩从中关村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用祖国培养英语人才。
经过无数个艰苦的日子,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直到郭永怀开心的与同事喝酒,李佩才大概了解了丈夫这几年不对劲的原因。
这段时间,国内正值浩劫,郭永怀受到保护没有受到批斗,可是李佩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因为曾留学美国,被造反派诬蔑为美国特务,李佩被隔离审查了整整六年。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郭永怀又投入到热核导弹的紧急攻关中。他在戈壁沙漠一呆就是几个月,无暇顾及李佩与女儿。
1968年12月4日,在西部实验基地发现了重要数据的郭永怀,为了与相关专家研讨尽快得出结论,他坚持乘坐夜班飞机前往北京。
天妒英才,着陆前飞机突遇故障,直直地栽了下去。赶来救援的人们,在散落的机身碎片中,发现了两具合抱的尸体。经过仔细辨认,证实遇难者是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在烧焦的两人中间,是一个几乎没有破损的文件包,那里装着郭永怀刚刚得出的珍贵数据。
人们看到,两个人的膝盖是弯曲着的,可以想象危急时刻,郭永怀与牟方东是怎样的伟大。在场人员见到这一幕,无不落泪。
听到郭永怀罹难的噩耗,正在处理外事活动的周总理,失声痛哭。
很快,李佩也知道了。她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几个小时没有说话。
说好了一辈子的相守,你却先我而去,痛彻心扉。
接下来,该怎么办?
04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她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李佩继续着自己的事业,中国外语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1970年,她随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她仍未脱离审查期,不能正常工作,来往信件也要经过审查。她并未消沉,她抓审查的“空子”,见缝插针教学,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
十年浩劫结束后,她被调回北京,出任刚刚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
没有合适的教材,她自己编写;没有合格的老师,她四处去挖人;为了培养更多实战的英语人才,她创设了各种英语进修班,尽量追回被耽误的时光。
卓越的工作,让她成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这也让她有了更多的学术自由。
但李佩并不满足。
外语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工具,重要的是利用外语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地建设国家。
作为科学的基础,物理领域,成了突破口。
1979年,她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开启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项目(CUSPEA)。
其中的英文考试的题目和阅卷工作就由李佩负责。在递交给美国大学的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如果有李佩的签名,一定会被通过。
项目实施十年后,近千名中国优秀人才前往美国一流大学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中国飞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毫无疑问,怀抱家国情怀的李佩,成为了一盏探照灯,照亮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05
人们敬爱李佩,并不止于她的学术贡献,更在于她做人的风骨。
尽管在外人看来,郭永怀和李佩这对伉俪,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但她很少提到“老郭的死”,却常惭愧自己做的不够。
“有时候我连小事也做不了,比如说中关村的交通,骑自行车者横冲直撞,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我想拦住这些不讲公德的骑车人,问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他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
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也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她到了该歇歇的年纪。如果说退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李佩唯一表达过开心就是“退休了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
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作为钱学森的老友,李佩受邀参加,但被她拒绝了,因为她那天要上课,不能请假。
1996年,李佩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也离她而去,李佩仍旧未表现出太多的悲伤,未缺过一堂课。
愈发清瘦的身体,用沙哑的嗓音,与命运继续抗争着。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佩代夫领奖,带回重达515克的纯金奖章,到家后就甩给孩子作为玩具。这不仅让人联想起,当年伟大的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举动,简直如出一辙。
四年以后,这枚奖章被李佩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让时任校长朱清时感动不已。
2008年,李佩将多年积蓄60万元捐给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有人提议办个仪式,被李佩拒绝:“捐就是捐,还办什么仪式啊”,先生风骨,可见一斑。
“钱学森之问”抛出以后,李佩觉得不能只谈论,需要“争论”。81岁的高龄,她组织“中关村大讲坛”,亲自邀请各个领域的顶尖大师开坛,当然这些人,也只有她能请得动。
每周一次,坚持了13年,被人称为“中关村的明灯”。
直至94岁,身体实在扛不住,才关闭了论坛,但仍旧小规模的组织研讨会,建言献策。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多为大家做一点事。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06
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的斜对面,有一片很不起眼的三层灰砖小楼。熟悉的人都知道,这片楼叫”中关村特楼”,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为重要科学家建造的公寓。
中关村特楼,李佩在这里住了60年,直至去世
曾在这里来去匆匆的人,你一定非常熟悉。
有钱学森、钱三强、赵九章、童第周、王淦昌等等诸多大师,他们也有一对邻居,郭永怀和李佩。
郭永怀牺牲后,李佩一直住在13号楼。几十年来,她没有动过郭永怀生前用过的旧物,就像老郭一直没有走。
她让朋友把一株被刨出的迎春花移植到13号楼下,因为“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了。”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一届的学生都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两位最棒的老师,郭永怀和李佩。他们的爱国报国事迹被中科大排成音乐剧《爱在天际》,场场爆满,掌声不息。
李佩也曾受邀观看演出,然而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很难见到波澜,就像看别人的故事。
《爱在天际》中,李佩有一句台词,说给去世后的郭永怀:“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2017年1月12日,李佩因病去世,享年99岁。
2018年初,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从此,“爱在天际”成为回荡在宇宙中永恒的旋律。
07
小时候,课本上常这样写,“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为何这样“傻”。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 燕京啤酒奖怎么看
168cm
1912年,王承书诞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但因为她身体不好,小学6年级和初中3年级各因病休学1年,但王承书是个特别不服输的女孩子,即使是躺在床上,都会拼命学习,因为她想要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顺利考上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因为她知道国家非常需要物理人才,在那个年代,能考上物理系的女孩子是屈指可数,王承书是班上唯一一个女孩子,并且她特别刻苦,即使在高手如云的燕京大学,她都常年稳居第一,获得金钥匙奖。
9. 燕京啤酒有奖啥标志,奖是多少钱
一元换购罐装啤酒还必须六个,我就五个,换不了就过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