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德国凯撒白啤酒》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我想知道一些关于德国人请客和中国人请客的习俗,大家帮帮忙吖~~~~
- 2、德国人的习俗
- 3、德国有什么习俗?
- 4、关注我~~@$$@%破在眉睫,请各位帮帮我~~很困惑~~~万分感谢
- 5、德国的风土人情有哪些?????急急急
我想知道一些关于德国人请客和中国人请客的习俗,大家帮帮忙吖~~~~
德国人请客很大方的,而且走的时候还要送客人好多的东西,绝对一管到底,至于中国嘛,大家都是中国人,自己还不了解自己?呵呵
德国人的习俗
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面积35.69万平方公里,人口7860万。德语是公用语,英语只在旅馆行得通。
德国还是世界四大食品出口国之一,其中酒远销140多个国家。德国人喝酒也是世界有名的,他们有个规矩,吃饭时应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要是反过来就认为是有损健康的。世界上喝酒最多的是欧洲人,而在欧洲人中又首推德国人。
德国人一般早晨起得比较早,早晨7点左右,大街上就已熙熙攘攘,人们忙着购买食品。他们还比较注意购置家俱、布置家以及衣着的享受。他们平时还是较节约的,但在一年一度的旅行期间,则希望尽可能地享受一番。
德国商人的礼俗,宜穿着背心三件式西。往访北部,戴帽子更佳。当地可快印英、德文对照名。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不宜订约约会。营业时间,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时至下午5时,中间有1小时午餐时间,一些商店星期六开业,银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数工、企业的夏季休时间。
交谈时尽量说德语,或携同译员同往。商人多半会说一些英语,但使用德语会令对方高兴,尽量以握手为礼,绝不多。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动作要大方。称呼对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关。如果对方身份高,须得他先伸手,在于之握手。对方多半为你穿、脱外套,不妨接受,再说声“谢谢”(Danke)。有机会,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脱外套。
德国商人不愿浪费时间,所以宜先熟悉问题,单刀直入。如果你就邀到德国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带鲜花去,鲜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礼物,但必须要单数,5朵或7朵可。送就送鲜花。据德国花卉进口批发商分会统计,该国花卉市场每年内销总额达60亿马克,每人平均支出110马克。而全世界花卉年消费总值约300亿马克,德国占了20%多,堪称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场。在五彩缤纷的万花丛中,德国人尤其喜欢矢车菊,视它为国花。白鹳是德国的国鸟。白鹳是候鸟,喜欢在屋顶或高大的树上筑巢。当地人把白鹳筑巢看成吉祥之兆。
应邀到德国人家中作客,千万别带葡萄酒去。因为此举足以显示你认为主人对选酒品味不够好。威士忌酒可以作礼物。餐后,喝完咖啡如果桌上根本没有烟灰,那就忍着,别吸。德国人甚至从国家意识出发,视浪费为“罪恶”,讨厌凡事浪费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没有奢侈的习惯,与德国人相处,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
德国人的口味较重,偏油,主食以肉类为主。他们烹调肉食的方法,有红烧、煎、煮、清蒸,还有特制的汤等,德国人的口味较重,偏油腻,主食以肉类为主。他们一天的主餐是午餐,而午餐的主食大抵为炖的或煮的肉类,其肉食品以羊肉、猪肉、鸡、鸭为主,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是不爱吃鱼,只有北部沿海地区少数居民才吃鱼。他们还爱吃马铃薯、色拉等。德国人吃起马铃薯来简直不厌其多。他们种出来的马铃薯,味道之佳,有口皆碑。德国人之所以拿马铃薯为主食,原因就在这里。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早餐简单,喜欢咖啡、小面包、黄油和果酱,或少许灌肠。午、晚餐稍丰盛,一般家庭都有备有各种和盘子和碟子、杯子和刀叉。
按照德国送礼的习俗,若送剑、餐具,则请对方会一个硬币给你。以免所送的礼物伤害你们之间的友谊。送高质量的物品,即使礼物很小,对方也会喜欢。烈性威士忌比低度威士忌爱欢迎。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纸很讲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装纸装礼品,更不要使用丝带作外包装。此外,在德国,送上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的服饰,民族色彩并不明显。可是,有几个地区在服饰方面却很有特点。比如男的是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在德国,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住得分散,上班、办事、买东西、看朋友,串亲戚都坐车,有高速公路近万公里。大学里的学生上课也要坐车。总之,自已没有小汽车,在德国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人们注意到,连60岁的老太太出门,也自己开小车。
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勿往访。慕尼黑及科隆嘉年华会也宜避免。
邮政局规定,可可粉和“对国家安宁有害”的文学作品一律禁邮。
德国有什么习俗?
色彩纷呈的德国节日
色彩纷呈的德国节日 节日庆典的时候,德国人表现出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的另一面,和工作中的形象截然相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国大约有5500多万人信奉两个教派中的一个, 其中约2760万人信福音新教,275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其他的基督教团体。所以,宗教节日特别是基督教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还是最隆重的节日项目。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和新的文化项目的诞生,一些具有德国特色而且为德国带来了国际声誉的节日也是非常热闹和精彩的。比如说:狂欢节、啤酒节、文化节等。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后来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间)为纪念日。德国政府规定复活节休息两天。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 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鸡 蛋的本色象征太阳,把鸡蛋染成红色则象征生活幸福。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在莱茵河中游和黑森东部的一些城镇,至今保留着“彩蛋树”这一古老习俗。人们把成百的蛋壳涂上彩画,串成蛋链,在复活节这天挂在松树上,制成彩蛋树,大人孩子围着彩蛋树唱歌、跳舞,庆祝复活节。而阿尔卑斯山的姑娘们则通过赠送红鸡蛋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在复活节这天,姑娘如果向某一小伙子赠送三个红鸡蛋,表示姑娘向小伙子求爱。 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也使大地获得了新生。作为耶稣再生的象征,复活节的许多活动都与火相关。复活节这一天,人们在教堂前点烛以示圣化,并将圣烛迎进千家万户。这一天,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是把圣火送到各家。他们在教堂前用圣火点燃树枝,然后奔跑着送到各家各户,其间充满着欢快的节日气氛。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每年的复活节居民们都要举行火炬赛跑,以庆祝耶稣的再生。而北莱茵上威斯特法伦州的吕克台复活节滚火轮更是远近闻名。六个巨型大木轮被火点燃滚下山谷,就像六个火球从天而降,漆黑的山谷被大火轮照得通明,它与五彩缤纷的焰火交相辉映,再次显示了火给人类带来了新生。 作为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则是用百骑大合唱的形式来庆祝耶稣的复活。一个个身穿黑色上衣、头戴黑色礼帽的索布族人,骑在用彩带、鲜花和白色贝壳装饰的骏马上,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林间小路上。他们边走边用粗犷雄厚的嗓音高唱赞歌,场面十分壮观。
狂欢节 狂欢节是德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关节日的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狂欢节是德国农民的春节,农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天主教的习俗,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40天是耶稣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的40个昼夜,天主教称为封斋节。在整个封斋节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为此人们趁封斋节到来之前尽情地欢宴、畅饮、狂歌漫舞、化装游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世界性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或是宗教的节日,其间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在德国,从每年11月11日11时起狂欢节就算开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复活节前40天为止,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这"发狂的"三天里,德国的狂欢节达到了顶峰。 在德国,各地区庆祝狂欢节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有几项活动形式是一样的,这就是选举狂欢节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节”、化装大游行与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 狂欢节一开始,许多城市、村镇都要建立各种组织来筹划狂欢节中高潮期的活动。首先,是推举“王子”和选出“公主”,因为狂欢节的主要活动要由他们来主持。当选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风光的事,为此,社会名流争相竞选,最终以经济实力定夺。 狂欢节结束前的星期四被称为“女人节”,它是狂欢节进入高潮期的标志。在“女人节”中,往往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她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在市长办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权,这一喜剧即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大快人心,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这一天最让男人们提心吊胆的是怕女人们剪去自己的领带,剪来的领带被女士们作为战利品钉在墙上自我欣赏。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这一天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疯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这一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游行一开始,人们便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游行盛况。身穿色彩斑斓服装的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彩车。其中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王子、公主彩车尤为引人夺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诞不经的小丑、代表各阶层各历史时期人物的化装队伍紧随其后。彩车上满载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点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帽子,撩起衣裙,争相盛接飞来的节日礼物。狂欢节是糖果商最欢迎的节日。"疯狂星期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夜晚的狂欢舞会。人们身着奇装异服,脸戴夸张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头,尽情欢乐。在狂欢节歌曲的伴随之下,只见到处"群魔乱舞"、一片欢腾,一直持续到午夜。 在“疯狂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开窗户,为的是将天使迎进家门。在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斋前美美地饱餐一顿,以此庆祝金秋季节的大丰收。由此不难总结出狂欢节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闹和化装。人们尽一切力量创造欢庆气氛,这一点在德国西部、南部尤为突出。 在德国,各地区的狂欢节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欢节是德国最为热闹的狂欢节,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们怪诞的装扮、无所顾忌的举止令众人叫绝。
圣诞节 圣诞节在每年的12月25日,这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有关耶稣的确切生年已无从考证,12月25日这个日子是罗马天主教会在公元354年规定的。圣诞节是德国一年一度最大的、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同时它也是欧美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最盛大的节日。 德国人过圣诞节如同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在节日前几周就开始准备了。市场上各种圣诞礼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德国许多城市的圣诞市场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圣诞市场不仅使人们可在此选购圣诞节所需的各种礼品,而且它还为现代化的城市及人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节日情调。(左图为杜塞尔多夫的圣诞夜市) 圣诞树是圣诞之夜的必需之物,在德国95%的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准备圣诞树。圣诞节摆设圣诞树是一个古老的圣诞习俗,早在古代,日尔曼人就有在隆冬时节用冷杉树的树枝树叶装饰住宅和牲口棚以驱冬迎春的习俗。不过关于圣诞树,宗教界另有一种说法。据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有一次在一个圣诞之夜从一个小城回家,为了让人们能领略山村美丽的夜景,他在一棵小松树上点缀了一些烛光,以此来代表星星。从这以后,每逢圣诞之夜,信徒们便学他的样子,在屋中布置一棵圣诞树,后来这一风俗由德国传遍欧美各国,圣诞树成为欧美基督教国家最具广泛性的圣诞节必需品。 如同中国人在除夕之夜吃饺子一样,鲤鱼和肥鹅是德国人圣诞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鲤鱼和肥鹅之所以成为圣诞节的佳肴,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德国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鲤鱼就生活在水中,而且它的繁殖能力为鱼中之冠,一条雌鲤鱼可下几百万粒鱼子,为此人们在过节时,喜欢买一条雌鲤鱼,并由一家之主品尝第一口鲤鱼子,以象征家庭的兴旺发达。同时德国人还认为鲤鱼也是财富的象征,鳞片如金市,人们习惯在节前把鲤鱼鳞片装人钱包中,以此预示来年财源茂盛。 德国人把鹅看作是土地神对人类的恩赐,鹅有着很强的繁殖力,是家畜肥壮、粮食满仓的象征,同时它具有治病的功能。德国人在做圣诞鹅时,习惯把苹果和葡萄干填入肥鹅肚中。德国人认为圆圆的苹果预示着丰收,葡萄干则表示上帝的宠爱。南德人习惯把青蒿叶和花填入鹅肚中,据说它对治疗胃痉挛病有显著效果。 在圣诞夜的子夜时分,教堂要举行隆重庄严的“子夜弥撒”,在圣诞节的黎明和上午还要举行两次隆重的弥撒,人们高唱圣歌,以庆祝那稣的降生和圣诞节的来临。 圣诞节从12月24日圣诞夜一直持续到来年的1月6日,它是全世界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为广泛、庆祝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德国所有公共场所都被布置得五光十色,各家各户也都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圣诞之夜是家庭团聚之夜,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旁共进圣诞晚餐,餐桌上往往要多设一个座位,据说这是为“主的使者”或是为需要帮助的过路人准备的,餐后全家人在圣诞树前唱歌跳舞。在娱乐场所也有各种艺术表演。第二天,人们访亲问友,共叙友情。整个节日充满了欢庆、祥和的气氛。
慕尼黑啤酒节 说起德国的民间节日,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慕尼黑啤酒节了。 慕尼黑啤酒节源于1810年,为庆贺巴伐利亚储君卢德亲王与萨克森·希尔登豪森的黛丽丝公主共结百年之好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德国的10月正值大麦和啤酒花丰收的时节,人们在辛勤劳动之余,也乐得欢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传统节日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慕尼黑啤酒节的规模也越办越大。慕尼黑市政府对啤酒节也十分重视。这个节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慕尼黑,而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节日。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采和习俗。人们用华丽的马车运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帐篷开怀畅饮,欣赏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演奏的民歌乐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调。人们在啤酒节上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射击、杂耍、各种游艺活动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人们在为节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自己民族的热情、豪放、充满活力的性格。 节日的第一天上午,来自巴伐利亚、德国其他州以及奥地利、瑞士、法国的游行队伍聚集在一起,人们身穿艳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及传统古装在慕尼黑市长及酒厂老板乘坐的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马车引领下,浩浩荡荡、威武雄壮地涌向黛丽丝草场。中午12时,随着礼炮12响,顿时鼓乐齐奏、彩旗飞扬、人声沸腾。市长在作简短致辞后,打开第一桶啤酒,啤酒节便在沸腾的欢呼声中揭开了序幕。这时身穿传统服装的啤酒女郎用单耳大酒杯将新鲜啤酒不断地送到迫不急待的饮客面前。许多身穿鹿皮短裤、背心等民族服装的巴伐利亚人手举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们逢人便高喊“干杯”,气氛十分热闹。 10月初的慕尼黑已有微微的秋凉,整个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灯光装饰得五彩缤纷。节日的广场,数百顶各种各样的大小帐篷鳞次栉比。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背靠背坐在一起,开怀畅饮,并在乐曲的伴奏下,即兴地歌唱跳舞,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贺。 节日期间,规定每晚啤酒供应到10时30分,10时45分乐队演奏流行乐曲,催促人们离去。这时,万千酒兴未尽的游客会齐声抗议,清洁女工不得不把椅子倒置在桌上,对那些久久不肯离去的游客,保安人员也不得不把他们推向出口,强行让其离开。 平日,德国人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工作态度认真、严谨,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和原则性强,但似乎缺乏幽默和热情。然而,在慕尼黑啤酒节上,人们可以发现德国人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的另一面。尤其是巴伐利亚人对于自身的文化和传统所表现出的执着与自豪感,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关注我~~@$$@%破在眉睫,请各位帮帮我~~很困惑~~~万分感谢
汉语中的德国或日耳曼,来源于同一个英语即German,这个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居住地的称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两个国家。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本词条中对[德国]理解为1990年东、西德重新统一后的国家。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的德国,可参照相关词条的解释,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参考资料:
德国网站导航:
国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国庆日:10月3日(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日)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纳粹德国设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日,1996年1月3日确定)
民主日 :5月7日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国跨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
国徽: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由约瑟夫· 海顿(1732年—1809年)谱写。1922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帝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国花: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的少女,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
国鸟:白鹳,一种著名的观赏珍禽。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国石:琥珀
国家政要: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当选,7月任职;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当选;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职。
自然地理: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面积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人口:8237万(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通用德语。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首都: 柏林 (Berlin) ,人口:338.7万(2001年9月),年平均气温约8.6℃。
德国统一的象征: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16个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法耳茨、萨尔、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图林根。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简史: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生效。1956年、1968年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根据德国《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具有德国国籍的公民都有选举权,每位选民拥有两张选票。第一票用于选出选民所在选区的议员候选人,并根据简单多数原则,由获得选票最多的人当选。选民的第二票用于选举政党。各党获得第二票的多少将决定其在联邦议院中拥有席位的比例,对该党能否上台执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参加联邦议院的各党议员分别组成议会党团。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立法和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响,维护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参议院,共69席。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权时代行总统职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联邦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此外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联邦惩戒法院(负责公职人员违纪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和联邦专利法院(审理有关专利问题的案件)。各级法院设检察机关,任务是对违法、犯罪提出起诉,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也不独立行使职权,而受各级司法部门的领导。联邦行政法院设联邦最高检察院,由联邦检察长和数名联邦检察官进行工作。德国的政党有:德国社会民主党、绿党、基民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共产党、共和党等.
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军事: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联邦国防军。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为联邦总理。军队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总理任军队最高统帅。联邦国防军总监为军队最高指挥官。国防政策的最高目标是确保德国的和平、自由和独立,并规定联邦国防军是一支纯粹防御性军队,实施必要的安全预防措施,不掌握和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建军重点是:组织快速反应部队,制定新军备规划,压缩部队规模,裁减武器装备。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为10个月(从2002年1月1日起缩短为9个月)。
文化教育: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贡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著名大学有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新闻出版:新闻出版事业十分发达,报刊种类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报有367种,1620个地方版和地区版,由380个出版社和135家编辑部出版发行,总发行量约为2500万份,人均报纸拥有量占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日、英和瑞士;杂志1600多种,总发行量约1. 4亿份;各种专业刊物8000多种。1994年德国有新闻出版企业2661家,从业人员26. 3万。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1999年第二季度达451万份。其它全国性大报有:《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世界报》。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是《西德意志汇报》,发行量113万份。时事政治性周刊《明镜》发行量103. 9万份,《明星》画报107. 8万份。大报业托拉斯施普林格报业集团垄断了全国报纸出版量的1/5。通讯社有:(1)德意志新闻社,1949年成立,为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下设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200多个部门,属于世界大通讯社之一。总社在汉堡,图片新闻编辑总部在法兰克福。在波恩设有一个联邦分社,在国内其它50多个城市设有分社或编辑部,在80多个国家派驻记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国大众传媒的主要消息来源。德新社通过卫星、电传等通讯手段用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每天发稿,内容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德国日报中的采用率达99%。(2)德意志电讯社:1971年成立,总社在波恩,主要向国内报纸提供新闻稿,对外只用德文向瑞士、卢森堡发消息,德统一后,该社与前民德的德通社合并。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通讯社:福音教新闻社、体育新闻社、联合经济新闻社等。全国主要广播电台有:(1)德国广播电台,由联邦政府和州广播电台出资兴办,主要负责对国内广播;(2)德国之声电台,1960年成立,总部设在科隆,由联邦出资兴办,用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此外还有11家州电台。全国主要电视台:(1)德国电视一台(ARD),由各州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电台组成德国广播协会,共同经营,播放全国性的“第一套节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节目”;(2)德国电视二台(ZDF),是德国最大的电视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组建,总部设在美因兹,播放“第二套节目”。另外一些卫星电视节目如德国电视台的“1 PLUS”和私营电视台如“SAT 1”、“RTL”、“PRO 7”也拥有大量观众。
名胜: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据史书记载,中间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仅允许皇族成员行走。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 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无忧宫(Sans Souci Palace)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宫名取自法文原意“无忧”(或“莫愁”)。无忧宫及其周围的园林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时期仿照法国凡尔赛宫的建筑式样建造的。整个园林占地290公顷,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宫殿”之称。无忧宫全部建筑工程前后延续了约50年之久,为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无忧宫前是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两侧由翠绿丛林烘托。宫殿前的大喷泉是用圆形花瓣石雕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为精美、生动。据说,整个宫内有1000多座以希腊神话人物为题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门廊面对一座大喷泉。瑰丽的首相厅的天花板装潢极富想像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的东侧有珍藏124幅名画的画廓,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在无忧宫的花园内有一座六角凉亭,被称为中国茶亭。茶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伞状圆形屋顶、上盖碧瓦、黄金圆柱落地支撑的建筑结构。亭内桌椅完全仿造东方式样制造。亭前矗立着一只中国式香鼎。据说当年普鲁士国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的莱茵河畔。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厅高43.35米,顶柱高 109米,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这两座157.38米的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苍穹。整座建筑物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整个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筑中格外引人注目。
历史名人:康德(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 2月12日病逝。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但更醉心于艺术和自然科学, 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深受卢梭等先进思想影响。次年结束学业,回到故乡当律师,但主要精力却在文学创作。从1775年,他在魏玛公国从政十年,任魏玛公国枢密院顾问,主张改革,但未实现。歌德一生勤勉写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 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写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作。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城,自幼随父学钢琴。1787年曾经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1792年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创作。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反动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黑格尔(1770-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一个绅士家庭。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当过六年家庭教师,后在纽伦堡中学当校长。181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霍乱。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815年拿破仑兵败后,曾在银行工作。1819年后,曾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结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凯等。恩泽夫妇家的文学沙龙是柏林的文学中心。在它的影响下,海涅的第一部《诗集》于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发表《悲剧——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继续写诗,完成了《还乡集》。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还乡集》增订后与《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纪游》中的第一部分组诗,于1826年汇编为《旅行记》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1827年《旅行记》第2卷出版。从英国旅行回到汉堡后,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发表的大部诗歌,奠定了海涅作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记》第3卷出版。以后海涅陆续发表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的画家》、《德国近代文学史略》、《路德维希·伯尔纳,亨利希·海涅的备亡录》、《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文章和诗歌。1848年5月完全瘫痪,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作,口授完成诗集《罗曼采罗》,于 1851年出版。后还写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父母均为犹太人。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自幼喜爱贝多芬、莫扎特和韦伯的音乐,自学钢琴和作曲。同时,也受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戏剧影响,15岁时就写了一出5幕的诗悲剧,晚年又受叔本华、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影响。1833年夏天在维尔茨堡担任歌剧指挥,并开始歌剧创作。1840年写成《黎恩济》,1841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漂泊的荷兰人》。1843年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指挥。1845年演出他根据德国传说所作的《汤豪塞》。1849年后,在国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尼伯龙根指环》的全部写作,并于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罗伊特剧院上演,获极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论德国音乐》、《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以及《歌剧与戏剧》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乐戏剧的舞台作品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点是都是由自己创作的(包括情节、人物、剧词、表现方法和音乐)。他对音乐形式本身从不感兴趣,只把它作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现手段而已。他彻底改革了作曲的技术,从而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导致表现主义音乐的形成。
马克思(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和燕妮结婚并迁居巴黎。1844年和恩格斯会见,合著《神圣家族》(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1847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2月发表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0年被驱逐出普鲁士,先到
德国的风土人情有哪些?????急急急
1、德国全年法定节假日有:新年(1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耶酥开天节(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德国统一日(10月3日);忏悔节(11月);圣诞节(12月25日-26日);慕尼黑啤酒节(每年9月最后一周至10月第一周);基本法颁布日(5月23日)。 游客应注意,圣诞节,复活节前后两周勿访。
2、德国人工作中讲求效率,注重纪律,一丝不苟,严谨。未经预先约定想与德国人会面,是办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迟约会或取消约会的话,一定要打电话通知对方。否则,不仅失礼,也被认为是对其的莫大侮辱。严于律己的德国人很讲究形式和准时,公私事宜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
3、德国人酷爱旅游,尤其是在冬夏两季。旅游归来后,喜欢聚集到朋友家中,设宴洗尘。
4、德国人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甚至连每一样东西也都有其"合适"的位置。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德国人出现在公
开场合以及与人交往时,讲究举止端庄,对人敬重适度,事事循规蹈矩。
5、过去德国人把“作客”分为礼节性访问,告别访问、致谢访问
、回访、就职访问、留宿作客和未婚妻作客等等。后来有人还发现了先生作客和女士作客两种。首次接触性的作客,一刻钟或半小时已经够了。客人不带什么礼品,花束也不带,主人也不招待什么。作客的最佳时间是晚上6点到6点半,或者是中午将近12点钟。最好,事先通知一下被访者。
6、在德国,用餐有很多规矩,像样的用餐总要先喝点开胃酒。不管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里掌勺,德国人总爱来点苦味的开胃酒。入席时,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帮助女的移动座椅。要将身子挺直、放松、双脚踏在地上,不要多动。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时,方可用餐。
1)社交礼仪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2)服饰礼仪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
在一般情况之下,德国人的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则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
德国人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必须要穿戴的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
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3)餐饮礼仪
德国人是十分讲究饮食的。
在肉类方面,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
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所以德国的胖人极多。
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欣赏的是啤酒。
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
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
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风。
其五,忌吃核桃。
(4)习俗禁忌
德国人在所有花卉之中,对矢车菊最为推崇,并且选定其为国花。在德国,不宜随意以玫瑰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
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德国人对黑色、灰色比较喜欢。
对于“13”与“星期五”,德国人极度厌恶。他们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因为这两种作法,都被他们看作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认定,在路上碰到了烟囱清扫工,便预示着一天要交好运。
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天逛街,自然难有收获。
向德国人赠送礼品时,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装纸和彩带包装、捆扎礼品,也是不允许的。
与德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纳粹、宗教与党派之争。在公共场合窃窃私语,德国人认为是十分无礼的。
关于《德国凯撒白啤酒》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