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家对啤酒行业的政策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9-12 04:17   点击:109  编辑:1 手机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家对啤酒行业的政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啤酒的历史

中国啤酒工业的调整1900-1949年

1949年以前﹐是啤酒行业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啤酒业发展缓慢﹐分布不广﹐产量较低,且绝大多数啤酒厂在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民国政府之间交替经营,经营极其不稳定,此外,酒花、麦芽发酵等原料主要依靠进口,酿造机械完全靠进口,生产酿造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专家手中,啤酒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性和市场认可度不高,造成了啤酒行业规模比较小,发展缓慢。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外国侵略、战争、革命的因素造成国内经济比较困难,居民消费能力不高,饮用者主要集中在在华外国人、外国军队、上层华人,消费范围并不广泛。

到1949年,我国只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只有7000千升。 虽然当时国内啤酒工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还不完善,生产技术也参差不齐,但已有极少数企业初露锋芒,如青岛啤酒,在1906年荣获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牌奖,成为中国首家获国际金奖的企业。

1978年底,中国啤酒行业年产量已经达到了40万千升,是建国初期的50多倍。 在这个发展阶段,国内啤酒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供应,开始探索性的走向国际市场。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啤酒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借助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省市自治区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啤酒厂,包括一些偏远的或不发达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投入建设啤酒厂。一些重大的国有企业和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轻工业产业,啤酒也在投资行业之中,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 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伴随国外啤酒消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对啤酒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形成了供销两旺的情况,啤酒行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年增长率达30%以上。

1970年--1978年期间,小城市建立一批2000-5000吨/年小型啤酒厂约100家饮用啤酒城市中开始普遍,啤酒专用装备开始定点生产。

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千升。

1985年,啤酒产量就实现了翻番,总产量达到310.4万千升。

1988年年底,全国啤酒厂家达到813个,总产量达662.77万千升,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产国。当时中国的城市数不足700个,意味着八十年代至少每个城市都有一家啤酒厂。

1989年--1992年相对稳定,623到1000万吨。 那是开始停止新建啤酒厂;啤酒市场出现竞争,小型啤酒厂面临倒闭,开始联合发展;专业装备生产得到改造,用新装备改造中型啤酒厂;产品多样化;主要采取挖潜改造,提高产品产量,质量。

中国啤酒业成熟期1989年 -- 今天

1994年雪花啤酒诞生,中国啤酒的总体量不超过1800万吨,规模开始出现个位数的增长。

2002年,中国啤酒开始成为全世界的第一大啤酒市场;2013年中国啤酒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超过五千万吨。

2008年,我国啤酒出口量和出口额创新高,出口啤酒24.16万千升,进口啤酒2.81万千升,出口量是进口量的8.6倍。中国拥有啤酒企业几百家,连续亲爱呢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已经形成了以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百威啤酒、雪花啤酒、重庆啤酒等著名的的大型啤酒集团为先导,区域性品牌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精酿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好像又回归到七八十年代为了让更多的人喝上本土化的好精酿啤酒。

有哪些客观原因限制了我国精酿啤酒的发展?

作者:高岩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吃“苍蝇”的精酿啤酒人,自2008年起,我们的道路上遇到过“三座大山”。消费者的认知,原材料的供应,政府的法律限制。1. 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认知。中国毕竟不是啤酒传统国家,没有自己的啤酒文化,对于啤酒文化的建设,仅仅限于光膀子路边撸串的水平。在这片土壤里试图建立起中国的精酿啤酒文化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2008年的南京,几乎没有人认识精酿啤酒。当时的感觉就是站在沙漠里呼喊,没有人应答。当他们听说是南京地产的啤酒时,最多的评语就是“没有德国黑啤好喝”。无知倒也算了,无知者还经常很智慧地给我们很多见解意见,如果不采纳,就会翻脸那种人也很多。证明了一句话,庸俗的人不管自己再庸俗也要照亮别人的人生。2008年在上海的拳击猫,他们虽然主要客户是外国人,他们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亲眼看到过两个英国人无法接受IPA的苦味而愤然离去。今天,消费者的认知度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相对于无知者来说还是少数。大家要有信心,我们现在拥有更多地人员和媒体在加入精酿啤酒的推广中,相信这个人群会几何式的爆发的。2. 原材料的供应困难。由于刚起步的时候,酿造精酿啤酒的商家少,国内几乎没有原料供应。在国外很容易获得原料,都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准备。当然我们自己做的原料比那些专业的原料在品质上也有很多差距,所以我们自己加工的种类也是很少。与8年前相比,现在有更多的进口商从事原料进口了,但是种类还是较少,成本较高。不过随着精酿市场的不断扩大,会有更多的商家加入精酿啤酒的行列,共同解决原料供应的问题。3. 法律限制小规模啤酒厂的建立。国家发改委有明确文件限制小规模啤酒厂的设立。环保单位也以控制污染为理由限制啤酒厂的建立。法律对于啤酒屋这类餐饮形式的管理倒是一个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在不同的地区,政府部门对于啤酒屋的建设有不同的解读,管理部门也相当多,运营上存在法律上的不稳定性。我们第一家工厂就是在2011年遭到当时质检部门的罚款查封。即使有些小规模啤酒厂有幸层层过关,完成了全部需要的建厂手续,食药检部门以食品安全为理由,对每一款啤酒的投产又有严格的规定,新品出产耗资耗时,大大地限制了啤酒种类的发展。总之,目前的国家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精酿啤酒违法,却处处在限制精酿啤酒的发展。4. 对内严控,对外包容的法律政策。国家法律对国内小啤酒厂严加打压的同时,对于进口精酿啤酒的管理上却相对简单。只要进口啤酒的品质符合海关的卫生检疫的要求就可以进口销售。这种内外不平等的待遇,造成了国内市场被上千款进口啤酒充塞的局面,将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拱手让给国外企业。在此情况下,有些国内的精酿啤酒屋,比如悠航啤酒,也走出国门去酿造,再返销中国,整个一个画蛇添足。

我国啤酒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啤酒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侯丽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