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羽原是卖枣的,张飞原是杀猪的,赵云原是常山上的土匪,诸葛亮原是村夫种菜,为什么最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6-17 18:07   点击:18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羽原是卖枣的,张飞原是杀猪的,赵云原是常山上的土匪,诸葛亮原是村夫种菜,为什么最后可以名扬天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名扬天下,与他的出身关系不大,而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除了他们自身具备的才华外,更重要的是,被有识之士的刘备发掘出来了,否则即是几人,再有才华,恐怕难以成名,所以世人才有,知遇之恩一说。

(刘备三顾茅庐)

就像汉朝的卫青一样,卫青出身出身卑微,从小给人家放羊长大,后来若不是被汉武帝赏识,即是卫青再有才华,恐怕也是寂寂无名,最后或老死于家中,或拼死于战场,至于名扬天下的事,就和他没关系了!

所以说,一个人再有才华,也得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否则即是再有本事,也难以施展。

(张飞和关羽)

再举个例子,韩信当初先投靠的是项羽,那为何后来他又改投刘邦呢?那是因为项羽不赏识他。

那韩信后来,为何又要离开刘邦,那是他认为,刘邦同样不赏识他。

若不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么,今天的史书上,能不能看到韩信,都还两说,更别提名扬天下了。

(赵云)

结语:自古以来,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者不知凡几,他们或老死于山林,或拼死于战场,他们一身才华,却苦于没有一个机会,一个被人赏识机会,可惜的是,世上千里马常有,伯乐总是难寻!

关羽是卖枣的,张飞是杀猪的。赵子龙竟然只是常山的一个土匪,诸葛亮竟然只是一个种菜的农夫。还有最重要的,刘备竟然是一个卖草鞋的。任何人看到这一切都会目瞪口呆,但汉朝的汉灵帝却视而不见。 而这就是为什么东汉灭亡的原因,因为英雄都在民间得不到重用。既然英雄在民间没有得到重用,那么朝堂之上的都是什么人?是不是可想而知。朝堂之上都是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这样的王朝怎么能不灭?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本名著《水浒传》,也是同样的例子,林冲,武松等一百单八将落草为寇,那么北宋还从哪里找武将呢?答案是北宋没有武将。武将都在水泊梁山。因此北宋的“靖康之耻”也就理所应当了。

所以人才才是国家之本,如果让人才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人才只有落草为寇,而国家的结局只有灭亡。天可汗李世民利用科举制度搜罗天下人才,当人才鱼贯而入的时候,李世民曾经说了一句很自豪的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尔!”君王愿意寻找人才,而人才也愿意为君王效力,这才是社会的良性发展。

所以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发现曹操最先喊出“唯才是举”,曹操很快统一了北方。并且曹操很快搜罗了大批的社会上人才。这些人才如果不是在乱世,根本显现不出来他们的才华。

大量的人才被埋没在民间,是一个王朝的失败,也是灭亡的必然原因。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无不是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这才造就了伟大的帝国。而像《三国演义》中讲的,民间遍地都是人才,东汉怎么会不灭亡。既然民间都是人才,庙堂肯定都是草包。让草包主宰天下人的命运,这肯定是一个笑话,让天下英雄耻笑。

二、三国时,蜀国皇帝刘备,是一个不学无术、不喜读书的人吗?

刘备师从卢植,是小说和《史记》上都有记载的。卢植是位大学者,曾任九江,庐江太守。

黄巾起义时,卢植曾亲自上阵打击黄巾军,取得大胜。后来因名声大,被人嫉妒诬陷,说他造反,被押送回京。朝中百官多知卢植刚直,都保他。于是卢植被罢官回家隐居。就是在隐居期间收了刘备,公孙瓒,刘德然等几位学生教书。

所以说,刘备不光是读过书,而且,老师是位大家,名家,接受的教育,是正统的学问。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堂堂大汉昭烈皇帝刘备何时成了不喜读书、不学无术之人呢?

要说不喜读书,那是刘备年幼的时候因为父亲早亡,家境艰难,没办法跟着母亲织席贩履维持生计。但就算这样,刘备依然在母亲和同族的帮助之下跟着当世大儒卢植学习,在卢植这里,据记载出现了“不甚乐读书”一句话。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先主传但是这个要根据上下文来看,刘备不喜欢的是死记硬背读儒家经典,做一个老学究。而喜好的是打猎、赛马、音乐、华服,以及结交豪侠。

如果是说刘备不喜读书还算情有可原,那么说刘备不学无术就纯粹是胡说了。

就上文列出来的刘备爱好我们一项项分析。

“喜狗马”这不是如今普通人喜欢宠物犬,学个马术之类的,而是专指猎犬、赛马,更是可以引申为刘备喜好军事,因为田猎的时候要排兵布阵,谁去搜寻猎物,谁去侧翼包抄,谁正面围攻,最后凭借战利品还有奖赏……这一切都是按照军事组织来运转的。

要知道汉武帝刘彻训练羽林军就是以田猎的名义。

喜好“音乐、美衣服”这也是有特殊含义的,试问大家有谁不喜欢漂亮衣服和欣赏宏大音乐的?为何陈寿偏偏在刘备传记里郑重提出来?

很明显,音乐这里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而是具有“礼”、“身份”等隐藏含义的大型音乐舞蹈表演。周朝时期对于音乐舞蹈有严格的阶级区分,要求天子才可以欣赏八佾[yì]舞,诸侯只能用六佾舞,大夫只能用四佾,超过了就是严重的僭越。

而美衣服也是同样的道理,华夏二字的华字,就是指“服章之美”, 夏字则为“礼仪之大” ,华夏粗浅的理解就是华丽的衣服和宏达的礼仪,这也是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最早解释。

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回过头来看,刘备这时候还是一介草民,一个普通读书人,不好好读书喜好音乐和美丽的衣服干啥?这不是不学无术,而是陈寿暗示刘备心怀天下,是未来汉昭烈帝的预兆,说明刘备不是普通人。

而且陈寿后面很清楚的把“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这种祥瑞特征和“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放在了一起,这已经是明示了。

而至于刘备后来的经历,更是体现出来了知人用人的大智慧,以及百折不挠的大品德,这无论如何也跟“不学无术”扯不到一起啊。

三、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楚汉战争期间,发生过一件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说的是当年韩信投奔刘邦,但是刘邦并不重视他。虽然萧何屡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都没有动心。绝望的韩信便离开了刘邦,另寻出路。萧何知道这个消息,连刘邦都没有报告就赶快去追赶韩信。

当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何逃亡的时候,刘邦大怒,感觉就跟失去了左右手一样。当萧何和韩信一起回来后,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从此,韩信作为刘邦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开始了他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军事生涯。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出两人合演的喜剧。如果我们去推敲那段历史,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偶然发生的,还不如说是人为造成的。这个故事更有可能是萧何与韩信一起策划好的,一起演的双簧。

韩信这个人在现实中并不讨人喜欢。我们看他的生平,就能够感觉到他这个人的情商很低。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是恃才傲物的一面,而且他还根本没有一点掩饰。韩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对那些普通人的谋生手段不屑一顾。可是他没有谋生的手段,还放不下架子,既不愿意低头求人,又不愿意安于现状。这引起了看不惯他做派的人对他的嫉恨,对他进行了迫害。可以说,他遭受的“胯下之辱”是他自己招来的。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为了留下一条性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愿意和无名之辈争锋。可是,这也让他留下了胆怯的名声。作为一名将士,勇敢是最基本的条件。韩信等于堵住了自己半条出路。

果不其然,在项羽那里,他没有得到重用。他又在其他人纷纷离开刘邦的时候投奔了刘邦。可是,在刘邦这里他也没有得到重用。虽然夏侯婴和萧何知道他的才能,都向刘邦推荐他,可刘邦就是不理会。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和萧何一起演出了这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喜剧。

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发生,萧何既然知道韩信的能力,当然会派人对他照看。韩信离开,萧何岂会不知道?就算韩信离开,萧何紧急去追,难道连留下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韩信已经走了一段时间,萧何是怎么知道韩信的去向的?他又是怎样找到韩信的?这一切,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其实,不解释就是解释,那就是,这一切只不过是给刘邦演的戏而已。

萧何知道刘邦对自己倚重。他演出这一出戏,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刘邦着急。他首先让刘邦知道失去自己的危机感。然后再说明自己出走的目的是去追赶韩信,来烘托韩信的价值。最后在言语中透漏出,如果刘邦不用韩信,那么兵出关中无望,自己也会和大家一起离开刘邦。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萧何逼着刘邦答应建坛拜将,而且还是拜韩信为大将。这样,萧何举荐韩信的目的最终达到了。

二、如果刘邦铁了心不用韩信,韩信会怎么样?如果刘邦铁了心不用韩信的话,韩信的下场只有两条。一条路是死,第二条路就是另寻主人。而且第一条路的可能性还很大。

这是因为萧何是始终以刘邦的集团利益为上的,他和韩信也没有什么私交。他举荐韩信,是因为知道韩信的才能。他也深深知道,韩信为刘邦所用,能够振兴汉朝。如果韩信被他人所用,就会成为汉朝潜在的敌人。

因此,处在萧何的位置,他是绝不会放韩信活着离开的。如果刘邦不用韩信,他就会劝说刘邦,甚至会自己亲自下手,杀了韩信。他绝不会让商鞅的那一幕在自己这里上演。从这一点来说,前面萧何追韩信的故事里说的,韩信私自逃亡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当然,也有韩信偷偷逃走的可能。如果经过萧何追韩信这一出,刘邦依然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真的逃走了。假如萧何百密一疏,让韩信逃走了,韩信会怎么办?

韩信会走第二条路,那就是去寻找新的主人。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韩信早就胸怀大志。他在安葬母亲的时候,就葬在广阔的高地上,旁边空地可以安置上万家人。象他这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怎么可能一个区区的刘邦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呢?

而且当时天下依然没有太平,项羽刚刚分封完天下各国,就马上起了纷争。从陈余起兵开始,天下马上又进入了战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的军事才能正可以有用武之地。因此,韩信在离开刘邦之后,不会退隐山林,他只会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主人,继续自己的军事生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三、韩信可能选择的势力。我们可以看看当时韩信所处的环境,就可以推测出他可能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天下的形势。当年项羽分封天下,很快就引起了战乱。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天下主要分为了几个比较强大的势力,除了被封锁在汉中的刘邦以外,剩下的主要有:一是项羽以及依附于项羽的诸侯,这里面包括关中的三个王及南方的项羽的部下、亲朋。二是赵王和他的支持者陈余。陈余是最早起兵反对项羽分封的,他击走张耳,立了赵王。三是齐国。齐国也是反对项羽最激烈的国家,齐王死一个立一个,绝不屈服。四是燕国。五是一些小的诸侯。

我们如果从韩信的角度来看,韩信要挑选的主人需要有几个特点,一是有一定实力,二是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三是有对出色将领的迫切需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这些势力进行甄别了。

首先,项羽方面的势力是不需要韩信的。项羽在当时实力最强,自己的军事能力也在当时属于一流,他根本就不需要韩信的帮助。而他的势力里的诸侯,不是名将出身,就是对项羽俯首帖耳。韩信本来就是从项羽的集团跑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不可能回去了。

赵王和陈余也不需要韩信。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看到,陈余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的手下有李左车这样的谋士。当时的赵国拥有二十万人马,在四周没有可以对它造成威胁的势力。因此,这个集团没有对韩信的需要。

接下来,燕国也不需要韩信。这是燕国势力最弱,对外没有扩张之心,只想自保。当年韩信打完井陉之战后,借着战胜的声威,一封信就说降了燕国。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会需要韩信这样野心勃勃的人?

剩下的那些小诸侯国除了魏国之外,都不足挂齿了。这些小诸侯国依违在强国之间,实力不足,还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也不会任用韩信。

这样看来,能够容留韩信,让韩信有希望能够一展身手的就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魏国。

在当时的形势下,齐国是最迫切需要韩信的。齐国和项羽之间的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在项羽指挥的楚军打击下,齐国节节败退,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这个时候,走投无路的齐国,很可能会破格使用韩信,让韩信带领军队与楚军作战。

韩信能够指挥齐军,而作战的地方他在随项羽伐秦的时候经过,十分熟悉。这样,在韩信的指挥下,齐军就算打不赢项羽,但也可以自保。随着时间的延续,韩信的威信慢慢建立起来,战绩也会越来越好。这样,韩信也可以建立一番功业,实现平生的理想。

如果不能在齐国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天下唯一可能任用韩信的就剩下魏国了。魏国虽然势力不大,但是它的国君魏王豹却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为了争夺天下的野心,曾经背叛过刘邦。如果韩信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打动魏王豹,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不过,能否在魏王豹的手下任职,得到重用,这也需要一定的运气。因为魏王豹手下的军队也有一套将领班子。当年刘邦就曾经问过魏军将领的情况,魏军的大将、骑将、步卒将都是谁?在说道大将是柏直时,刘邦的评价是口尚乳臭,而韩信对柏直的评价是竖子也。可见魏军缺乏担任大将的人才。

如果韩信能够担任魏军的大将,魏军的战斗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不过,从历史上看,这个也要凭运气。当时魏国也有一个能够担任大将的人才叫周叔的,魏王豹就没有任用他。所以说,韩信被任用的可能性也不算大。

结语: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于是给韩信做了一次扬名的广告。这一场喜剧,是萧何与韩信自演自导的。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也知道他对刘邦集团的重要性。韩信出走,他当然要去追赶。

如果经过这一场之后,刘邦依然铁了心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只有真的出走,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了。在这个时候,他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被萧何杀掉,免得将来危害到刘邦的事业。另一个则是去其他的势力中碰碰运气,去寻找自己的出头之日。

但是,虽然天下很大,给韩信留下的选择却不多,他只有齐国和魏国可去。但是,被任用的可能还是很渺茫的。因此,接受萧何的挽留和举荐,是韩信最佳的选择。皇天不负有心人,刘邦最终接受了萧何的建议,使得韩信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最终成就了楚汉战争的一段传奇。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仙,韩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刘邦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正是因为有了刘邦这个伯乐,韩信这匹千里马才能尽情施展才能,最终创下天下无二的战功,成就千年名声,韩信个人能力固然强大,但没有刘邦提供的平台,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才会有了那句俗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能否成为千里马,关键是会不会遇到伯乐,伯乐和千里马是相互成就的,才能取得成功。韩信在没有投靠刘邦之前,最早是在项梁手下的,项梁战死后,韩信跟随项羽,虽然韩信有能力,有才华,屡次想要提供建议给项羽,但由于项羽本身就是军事能力超强的人,对于韩信并不重视,所以韩信在项羽处基本上没有前途可言,只当了个执戟郎中。

韩信韩信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出相入将、封侯晋王,但是在以军功爵位制作为社会主要晋升手段的秦汉时期,韩信要想成功,就必须得有功劳,想有功劳就必须得有平台,一个执戟郎中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所以韩信离开了项羽,投靠了刘邦。

韩信是在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各诸侯王回到封地后,投靠刘邦的,当时刘邦正从关中进入汉中,由于刘邦手下士兵大部分都是原关东六国的人,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跟随刘邦南下汉中,因此中途很多人逃走,韩信在这个时候投靠刘邦,显得相当另类,但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后,也并没有得到重用,刘邦给了个仓库管理员的小官吏给韩信。

韩信与萧何后来韩信犯法要被杀的时候,被夏侯渊所救,推荐给刘邦,又封了个管理粮食的官职,比之前大一些,韩信也因此结识了萧何,并在工作中与萧何多次打交道,萧何也向刘邦多次推荐韩信,刘邦还是没有重用韩信,韩信这个时候就待不住了,觉得在刘邦处没有前途,于是又跑了,萧何发觉后,亲自把韩信追回来才成就一段兵仙的传说。

如果萧何没有把韩信追回来,韩信会去哪里呢?

韩信要去的地方至少有三个可能:一是雍王章邯、二是九江王英布、三是彭越。

章邯1、雍王章邯

韩信如果从汉中向北逃,首先到的地方就是关中,关中有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三个人都是原来秦朝的降将,被项羽分封在原来秦朝的核心地区关中,而三秦王中属雍王章邯最有能力。

章邯本是秦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由于受到赵高的猜忌,迫不得及投靠了项羽,被项羽坑杀了20万手下士卒,然后还被项羽封到关中为王,直接面对刘邦,项羽的用意就是用最能打的章邯来堵住刘邦北进的道路,章邯虽是秦朝降将,只是迫不得及投靠项羽的,如果有机会,他会摆脱项羽而自立的,再加上他是当时最能打的将领,韩信投靠章邯是有机会的。

再加上韩信如果从汉中逃出来首先就到达关中,能投靠章邯韩信肯定投靠,至少能不能被重用,就只能看章邯和当时的形势了,不过韩信可不傻,只要在章邯面对说刘邦要出关攻打他,如何才能防住刘邦,恐怕刘邦这辈子还真没有机会能出汉中呢!

英布与刘邦2、九江王英布

就算章邯不愿意用韩信也关系,韩信还会向东出函谷关,肯定是不会投靠另两个: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因为他们两个实在是能力太差,实力也不行,投靠了立马就完蛋,韩信还是看得出来的,韩信出了函谷关肯定会投靠九江王英布。

韩信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出名,但是韩信对于天下的局势显然还是有过一番分析的,韩信能够投靠的,也只有项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了,关中地区雍王章邯最强,中原地区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实力太弱小,韩王韩成被项羽抓走了,常山王张耳与刘邦关系较好,其他边远的诸侯王只想自保,无意图天下,看来看去,这个九江王英布最有可能。

再说了,韩信还认识英布了,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做执戟郎,英布是项羽手下最勇猛的将领,现在英布被封王,等于是独立了,当项羽要求英布出兵一起攻打齐地时,英布只派出了手下人去,没有亲自去,项羽很不满,因此韩信有希望投靠英布。

彭越英布是个有野心的人,这一点没有疑问,只要韩信跟他说说如何夺取天下,英布马上就有兴趣了,当然会重用韩信了,有野心的人最好利用了。

3、彭越

彭越不是项羽所封的诸侯王,也没有跟随项羽进入关中,一直都是以独自的势力在梁地打游击战,规格已经发展了数万人,而且彭越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势力范围,当田荣反对项羽时,曾经拉拢了彭越和陈馀,彭越也接受了田荣的印信一起反项羽。

至少在当时来看,彭越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割据小势力,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不受任何一方控制,有绝对的自主权,这是韩信看重的,如果英布不愿意重用韩信,韩信最后可能会投靠彭越,当时田荣被项羽攻打,无法脱身,陈馀势力还不大,项羽所封的那些诸侯王大多是墙头草,谁强就投靠谁,因此独立性较强的彭越是韩信的选择。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至于彭越会不会重用韩信,则要看时局发展,和韩信能给彭越带来多大的帮忙,以韩信的军事能力,肯定能够看到项羽可以击败田荣,建议彭越迅速向北方发展,兼并其他诸侯国势力,趁机发展壮大,只要实力强大了,就能与刘邦、项羽相抗衡,说不定还会来个三足鼎立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