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的前身
1900年,是中国啤酒迷应当记住的一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啤酒厂——乌卢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前身),1903年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营在青岛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1914年北京建立双合盛啤酒厂(五星啤酒的前身);1935年广州建立广州啤酒厂前身——五羊啤酒厂。中国的啤酒文化至此开始热闹非凡。
2. 啤酒的历史起源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酒的历史。传说酿酒的起源已有5000年历史。但也众说纷纭,尚未定论。
1.始于5000年前:酿造啤酒。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米家崖发现了酿造啤酒的相关器物,阔口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可移动的灶,出现于公元前3400年到公元前2900年。
2.始于黄帝时期:酿造醴酪。《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黄帝和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3.始于夏禹朝:1987年8月23日《新民晚报》刊登“山东莒县发现5000年前的酿酒器具”,包括陶盉、鬶、高足杯、觚、爵、壶、角等。饮酒器有大量的陶制品和精美的青铜制品。
4.始于商周朝:酿造药酒。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商王朝时期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受到礼的制约,而这种礼的实质,便是酒。还设有有酒正、酒人之职官,专门负责管理酒的酿造和使用,以保障祭祀燕飨之需。
5.始于汉代:酿造蒸馏酒。出现青铜蒸馏器,由甑和釜两部分组成。在四川彭县、新都先后两次出土了东汉的“酿酒”画像砖,其图形为生产蒸馏酒作坊的画像。
6.始于唐代:有诗词为证。雍陶“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显然,烧酒即白酒已在唐代出现,而且比较普及。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mL的酒杯。
7.始于宋代:大曲酿酒。北宋田锡《麴本草》经过2~3次蒸馏,度数较高,饮小量便醉。《宋史》中所指的“腊酒蒸鬻,候夏而出”正是今日大曲酒的传统方法。
8.始于元代:固态蒸馏酒。李时珍《本草纲目》“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蒸馏方法与现在所使用的甑桶固态蒸馏相似。
3. 啤酒的鼻祖是谁
在美国早年间,有一款啤酒叫舒利兹,舒利兹啤酒创始人把啤酒做出来以后卖不动,然后他就到处出差推销。有一天坐火车,在火车上碰到一个老头叫霍普金斯,霍普金斯是全美国最有名的广告人,他培养出来一个学生叫大卫奥格威。然后两个老头坐火车聊天,说你干什么呢?卖啤酒的,卖得好吗,卖得不太好。到处推销呢。
霍普金斯就说我是做广告的。咱俩现在闲着没事,我就给你写一广告,免费的不要钱,你把你的卖点告诉我,卖点告诉我给你写。卖啤酒的就说我这个啤酒最大的问题“它就是没有卖点”,跟别的啤酒都差不多,都是德国工艺,德国口味,清爽感动世界,这没啥卖点。然后霍普金斯说这不可能,是个产品他就有卖点。然后让卖啤酒的从头到尾给讲一遍生产流程,从这个啤酒怎么弄啤酒花、怎么发酵、怎么酿制、怎么罐装、怎么运输整个讲一边。
4. 啤酒的历史来源
“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
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
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
5. 啤酒的起源是谁发明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但是到底是谁发明的酒,有一些传说是杜康发明的,显然这个没有科学依据,就算他对酒的发展有一些贡献,但是发明人绝对不是他,应该是一代又一代古代劳动人民共同研究传承改良的结果。
我国古代酿酒起源的几种传说
关于我国古代酿酒的历史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存在各种争论,因为年代已经久远了,也无从考证到底谁真谁假,关于古代酿酒的起源,大体上分为几种:
新石器神农时代:有一些历史和考古学家认为,我国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离现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期时期,那个时候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已经有人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一本古代的书籍《淮南子》上面就说到,龙根开始之后,因为有了谷物原料也就开始出现了酒。
起源于黄帝时期:有一种观点是认为,从黄帝时候就开始了(公元前2717年到公元前2759年),古籍《素问》里面记载,皇帝曾经与歧伯讨论,用稻,麦,黍,稷,菽5种作物酿酒,所以从这个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已经开始制作酒了。从这个观点上来说,我认为酒的制作历史应该比这一时期还稍微提前一点,因为书中记载已经讨论用什么做酒,说明酒在当时人的生活里面早已经有了。
起于仪狄杜康:这种意见其实是最普遍的,也是被广大老百姓所最认可的一种说法,秦汉人在《世本》一书中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做秫酒”,而《战国策》一书,记载的就更加详细,“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从这个说法来看,仪狄显然是夏朝人。
关于杜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古者,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卒葬长垣”,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很多人认为杜康是最早的酿酒者,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酿酒行业的鼻祖,甚至把杜康来代指酒。
杜康仪狄皆为传说并不可信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这两个人最开始酿酒,或者说他们最开始制作白酒,然而他们两个人本身就是没办法确定存不存在的人物,基本上只在传说中有,而且一些记载也比较模糊,没办法说明他的身世来历,酿酒这种说法就更不靠谱了,在古代经史之中基本没有记载,只有《世本》有仪狄这人。
而且尽管《说文解字》与及《世本》,有关于杜康、仪狄的记载,我们也并不能证明,古代的白酒就是他们发明的,只能说在做酒这方面,他们是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或者说是最出名的高手,但是在很多传说或者记载当中,在这之前,也就是说有他们两个人的时代,之前已经有酒,所以说她们发明酒并不准确。
那么我们看刚才有说“帝女让仪狄作酒而美”,可见帝女在这之前已经喝过不美的酒,但是仪狄做的酒“美”,质量比较好,这就说明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人做酒了,只不过在品质方面无法和仪狄做的相比,所以我们只能说,如果这些人是存在的,他们是做酒的高手,但酒并不是他们发明的。
我国的酒到底源于什么时候呢
㈠自然发酵酒
这些史料记载和传说当中,可能也搞混淆了一种东西,那就是蒸馏酒和发酵酒,蒸馏的酒是先发酵再蒸馏,而发酵酒是没有经过蒸馏的步骤,传说中的杜康和仪狄,可能在白酒的制作领域有它的贡献,但是起源肯定不是这里。
其实关于酒的古代书籍,最早关于酒的记录,并不是人类,而是猿猴把野果捡到扇动里面,最后经过腐烂然后自然发酵,发酵之后,就有了酒香味儿,并且关于这一类传说的记载书籍很多,这是自然的发酵的酒,人类然后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开始掌握了制作酒的工艺和技术。
我国最早人工做酒,应该是无意之中发现山洞里面咽喉捡回去的果子发酵变成了酒,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发现有糖分的果子之类的能够发酵成酒,最初可能就是采用这种自然发酵的方法,时间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到7000年之间。
《史记·匈奴列传》书中记载,打仗的时候如果斩了敌人的首领,就会赐酒,这就说明那个时候酒已经不是特别稀缺的物品,不过这些酒可能是当时汉朝送给匈奴的,并不是他们自身发明的,不过他们自己也会用牛或者马的奶酿酒。《隋书·赤土国传》“以甘蔗做酒,杂以紫瓜根…”,所以这也说明自然发酵酒已经被人掌握。
㈡人工发酵酒
我们一般说古代的酒,其实大多数都说的是这种经过天然的酒曲或者人工制作的酒曲,然后经过发酵做出来的酒,包括最开始的黄酒和后面的白酒。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制作和储存酒的容器,所以说明在最近6000年前,我国就有用谷物制作酒的历史。而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人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在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制作和饮用酒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事情,而到了夏朝商朝,酿酒行业也进一步发达了。
最开始制作的酒其实是利用一些粮食或者水果之类没变,腐烂之后作为酒曲,然后进行发酵,特别是到了商代,比如商王武丁就曾经对他的大臣说“若作酒醴尔维曲蘖”,其实到了秦朝以后,社会上制作的酒基本上都是用酒曲制作出来的了。我国制作酒曲历史,基本可以肯定至少在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出现。
㈢蒸馏白酒
酒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自然发酵,到人工自然发酵,再到用酒曲作酒,最后再过渡到蒸馏白酒。在我国的唐代和宋代之前,饮用的酒都是发酵酒,比如说黄酒,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造酒,它就属于发酵酒不经过蒸馏的过程。而白酒,又叫烧酒,到底出现在哪个时期还有争论,但是从某些史料和考古方面来看,应该唐朝就有了。
古代的皇帝,有很多人喜欢找长生不老的仙丹,所以不断的命令人去寻求制作仙丹的方法,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虽然长生不老的药没有制作出来,但是对于提炼技术,却有所提升,比如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就可以蒸汽水,而在我们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在隋朝末年,唐朝初年就有蒸馏酒的情况。
另外就是在唐朝的一些诗歌当中都有记载,或者是提到烧酒,比如白居易的诗歌曾经说到“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而且在隋朝和唐朝出土的一些酒类用具当中,出现了小杯子,一般低度的发酵酒都是用碗或者其他用品装,小杯子的出现也说明蒸馏的酒已经开始有了。
从各种史料记载以及文物考古,还有一些诗歌文学作品来看,白酒的历史应该追溯到隋朝末唐朝初,而我国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的酒应该是四川的剑南春,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了,剑南春在唐朝,又叫剑南烧春,比如《唐国史补》一书说“酒则有剑南之烧春”。
6. 啤酒名称的由来
贝斯特啤酒(Pabst beer)曾在1876年展览会上和1878年巴黎的世界交易会上获金奖;而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获得最高奖,并且被称为“蓝带啤酒”。 19世纪80年代,瓶装啤酒还处在面市初期,大多数产品遭遇变味的难题。
贝斯特啤酒公司找到了症结所在,是贮藏条件不佳和白天的慢速运输导致啤酒变质。
他们通过使用高纯度的优质原料,选择质地坚实的瓶子灌装贮存。
他们将这种精心酿造的瓶装啤酒称作“精选啤酒”,贝斯特啤酒厂根据一种新的包装创意,在其瓶颈上系一蓝色丝绸带作为标志。
没想到这一小小的扎带装饰竟产生了神奇的效果,系着蓝色绸带的啤酒,在美国市场上大受欢迎。
到1892年,系蓝带的“精选啤酒”变得异常流行,以致公司每年要买300000码以上的蓝绸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人们似乎忘记了“贝斯特啤酒”这个一直沿用的名称,都亲切地叫着“蓝带啤酒”,这就是蓝带啤酒的由来。1895年,贝斯特啤酒公司决定将“蓝带”一词加印在“精选啤酒”的商标上,1898年“蓝带啤酒”正式登记注册。从此,“蓝带啤酒”便畅销世界,历经百余年而不衰。
7. 啤酒名称由来
1810年英国人为了能更好地保存食物,发明了世界上第1个金属罐头盒。
而过了100多年,制罐机械 人类才做到了让易拉罐真正易拉。
1959年美国人发明了易拉罐,他们将罐盖本身的材料经加工形成一个铆钉,套上拉环再铆紧,配以相适应的刻痕,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易拉盖。
不得不说,这一设计确实不错,这让金属容器得到了质的发展,到了70、80年代,易拉罐的生产线逐渐从美国转移到日本韩国等地。
80年代初期的时候,青岛啤酒厂为了满足自己产品出口的包装需要,从日本进口印刷精美的全铝二片易拉罐,揭开了易拉罐大规模使用的序幕。
根据罐体原材料的不同,主要将易拉罐分为两类,包括马口铁加工的和铝加工的,前者的代表是露露杏仁露、加多宝的包装,后者的代表是罐装可口可乐和罐装的啤酒。
按照金属罐结构又可以分二片罐和三片罐。
顾名思义,三片罐是由罐身、罐底和罐盖3部分组成,罐身有接缝,罐身与罐盖、罐底卷;二片罐则是由罐盖和带底的整体无缝的罐身两个部分组成的,罐身与罐盖卷封。
这么说吧,以铝为材料时主要做成两片罐,以马口铁为材料时主要为三片罐。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罐身的制造工艺不同,其中两片罐本身没有焊缝,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怕泄露,有利于饮料的保质。
易拉罐制造
易拉罐的制造过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钢板冲压成特定的形状,制造难点就是在于一体成形,弄到这么薄,对材料的要求,纯净度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
具体来说,有下面这么几道主要工序,分别是:
第1道工序就是圆杯冲模,薄铝带在冲杯机的作用下被冲成圆杯。
第二道工序是拉伸,由拉伸机,拉成平常所见到高铝罐的形状。
第三道工序是底部冲压,易拉罐底部之所以一般都有一个凹陷设计,主要是为了装含气饮料不让罐体撑膨胀,所以要用专门的工具进行冲压完成。
第四道工序是罐身清洗和印刷,对罐子外壁要进行冲洗并烘干,然后进行刷上彩色的包装。
第五道工序是罐口缩颈,说白了,就是将罐口不断缩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省钱。这里面会用到缩径机,它会把直壁缩成一个小的口,这样和盖子能够比较好的配合扣紧。
最后就是罐盖成型和罐体密封。
尤其是罐体材料的生产堪称当今铝加工中要求苛求的工艺。
由于在制罐过程中报废率不得超过十万分之一,罐体材料在公差、状态以及性能方面都必须保持高度的稳定才行。
8. 啤酒的前身名字叫什么
【1】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青岛啤酒的前身是在1903年由两位外国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在2010年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华樽杯第二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会议中,青岛啤酒被评为在中国酒类企业中名列第三位,品牌价值高达218.74亿元,在中国啤酒行业中名列第一。并且青岛啤酒也是最早代表着中国啤酒形象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
【2】雪花啤酒
雪花啤酒是成立于1994年,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旗下主打的一款啤酒品牌。目前华润雪花啤酒在中国拥有98家啤酒厂,包含雪花啤酒的品牌,以及30多个区域品牌。在2006年,雪花赞助奥运会的时候,由于竞争对手青岛、哈尔滨均同时竞争,处于劣势的雪花失去了赞助奥运会的机会。虽然赞助奥运会的事情雪花没有谈下来,但是雪花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赞助“观众”。并主办了“雪花勇闯天涯”的活动。这项活动由2005年雪花发起,至今仍在延续。雪花以不断探险的活动来为自己的品牌塑造“勇敢、勇于挑战、坚韧不屈”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在宣传上更是以年轻人为主,为年轻消费者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和味觉上的盛宴。
【3】珠江啤酒
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一路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啤酒品牌之一,单品的销量位居全国同行第二,在中国的啤酒行业中有着“南有珠江”的美誉。
虽然中国是啤酒消费大国,但是啤酒在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所以啤酒文化并不深厚。
为了营造啤酒文化,珠江啤酒在班里位于珠江边的旧工厂之前,将这些旧工厂改造成为了一个集休闲娱乐餐饮一体的城市综合项目。一家旧工厂,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和啤酒博物馆。消费者在这里休闲度假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悠久的啤酒历史,为珠江啤酒的宣传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9. 啤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关于拉格啤酒的起源和传说,听过不少。最主流的一个说法是,在人们还不知道酵母的年代,巴伐利亚的啤酒师为了在炎热的夏天保存啤酒的风味和质量,把啤酒放入冰窖。
等到拿出来的时候,发现不仅质量保存的好,啤酒的风味更加清爽宜饮了。
这个意外被德国酿酒师发现后,大家开始建造一堆底地窖,从仅仅用来存放啤酒到开始在冰窖发酵啤酒。
接着,经过不断进化,这种新的酵母诞生,他能够适应低温发酵。这种类型的啤酒也深受德国人民喜爱,入口清爽,口感稳定。
10. 啤酒发源地及发明人
一种苦荞啤酒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0910263584.0
发明人:赵钢;万萍;彭镰心;胡一冰
授权公告日:2013年12月18日
苦荞啤酒是一种全新的保健型饮品,是啤酒类酒水的细分。2017年8月。荣礼隆重推出3款新包装的啤酒,采用独特的德国发酵工艺,富含酵母精心酿制而成,具有增强活力、补充体力的效果。营养均衡而全面,可有效的改善人体营养比例,性价比也远远超过同类产品。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了经销商及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11. 啤酒的来历
在长远,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在短期,我们就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俘虏。 ——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时间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大差别。今天和昨天也好像只是时间坐标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而已。节气刚过立夏,天气就变得燥热起来,周末的午后打开一罐啤酒,看着泡沫慢慢堆满杯口,一杯入肚,泡沫便携带着凉爽和快意钻进了全身的血管。
可见泡沫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但是不要忘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让我联想到21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经济泡沫的破碎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痛苦。1997年7月2日,也就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一场波及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自泰国开始蔓延开来,究其原因,在一片声讨声中,人们将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直指量子基金的创始人——金融投机大鳄索罗斯。
在这场危机中,由于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等国际投机资本联合做空泰国货币泰铢,导致了泰铢大幅贬值,股市汇市双双暴跌,泰国政府也在一番挣扎之后,放弃了执行了13年的固定汇率制度。以泰国为起点,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在汇市先后失守,霎时间,整个亚洲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亚洲经济中曾经显赫一时的“四小龙”和“四小虎”几乎无一幸免地遇难。金融危机所到之处,货币大幅贬值,企业破产,物价飞涨,人民失业,每一个受灾国公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并且整个国家面临着数额巨大的外债。在危机时期的泰国跳蚤市场上,一些曾经的商人开着豪华轿车满载着在家里搜罗出来的各种消费品去市场上出卖,以换取一定量的生活必需品。
以泰国为例,这个国家的经济泡沫是怎么越吹越大的呢,我在上一篇文章《扰动中国芯之三只看不见的手》中有过简单论述,泡沫的形成就是资产价格和价值的严重偏离,并且当泡沫越来越大时,资产价格会远远高于资产价值。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引进国际资本,泰国不惜完全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资本都有逐利性,引进资本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泥沙俱下,只有一少部分进入生产制造和贸易等实业领域,但是更多的资本进入投资回报快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这样的情形为起点,泡沫越吹越大,由于绝大部分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所以国内的通货膨胀不能被觉察出来或是被低估,物价水平也没有过快增长。
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投机资本不能得到有效监管,渐渐经济发展出现空壳化,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并且愈发严重。这样才给了投资资本以做空的机会,当对资本管制的阀门完全打开的那一刻,也就成了经济泡沫的起源。
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学家各抒己见,分析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其实所谓“东亚模式”有着典型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基因,即通过政府的组织,调动了大量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等社会资源为经济服务,从而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在美国曾经一度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写进了商学院的教科书,他们认为是“东亚模式”创造了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片陶醉之声中,只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矛头直指东亚模式中存在的粗放投入和过度依赖外部自由流动资本的问题。并提出这种发展路径存在很高的风险性,但是这位教授的声音在当时显得与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无数批评之声。
然而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在时间过去仅仅不到两年,保罗·克鲁格曼的预见变成现实,金融风暴席卷东亚、东南亚。就在泰铢失守的短短数天内,量子基金的账户增加了20亿美元。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怀着悲愤的心情将矛头直指索罗斯,并称其为“小偷”。这位被欧洲人誉为“金融界坏孩子”的乔治·索罗斯也义正言辞的为自己辩解道:“问题不是出在我们这些投资者身上,我们只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寻找一切赚钱机会,真正的责任应该在监管政府身上,是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存在漏洞才给了投资者机会,投资者的存在反而能敦促该国对自身经济结构的优化。”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东南亚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泰国对于本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开放政策给了国际投机资本机会,大量的国际投资资本汇集在一起快速出入该国资本市场,为该国汇率市场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后来保罗·克鲁格曼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建议亚洲国家重新考虑资本管制,说明白些就是买卖外汇需要以实际贸易单据为依据,防止大量的投机资本自由出入本国资本市场,降低热钱的流动性。从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管制对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安全来说尤为重要。
经济学家哈耶克早作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拥护者,曾在自己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一直坚持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的兴起。
哈耶克当时就尖锐和深刻地指出,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但是通过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看到,如果政府不能控制这些资本,获得充分自由的投机资本就成了资本市场的侵略者。在市场名义的掩护下,掠夺一个弱势货币国家的财富,这种损失的结果就会由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承担,一国公民辛辛苦苦创造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窃取了。另一方面,当这个国家面临巨额负债并要破产时,就不得不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那么IMF并非红十字基金会那样的慈善机构,必然会开除各种硬性条件让你接受,比如让你取消贸易壁垒,控股你的企业和银行,这样的话,你在公众面前就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了,一切都在救助国的监督之下。
试想一下,这跟百年前大清王朝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口岸有什么区别?也许我们并没有看到枪林弹雨,这是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个强国对一个弱国全体公民的奴役。那么哈耶克所反对的,用中央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在这里看,反而更有利于一些弱势国家。这就是说,哈耶克所倡导的完全自由经济更有利于经济强国。看似平等的条件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平等。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中说:“一个把平等置于自由之上的社会两者都得不到,一个把自由置于平等之上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二者兼得。”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任何不加限制的自由都不能称之为自由。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泡沫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民族通往奴役之路的开始,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泡沫,那么及时的优化经济机构,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合理地对外部资本进行有效管制,防止投机资本泛滥也是关键。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自由市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证明了自由经济市场的巨大活力,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在时刻起着调节作用,但是由于国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我们也要适当地采取措施来防止开放过快带来的高风险,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且节奏要跟自身的经济结构和模式相适应,过快或过慢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好事。
所以,一个国家要合理控制泡沫,进行政策的有效干预,摆脱奴役,就要进行有效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细胞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精神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我们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凯恩斯来说,我们更需要熊彼特。
最后我们用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