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酒沾衣欲湿杏花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是春季,其实我们可以从“杏花”这个词看出来,杏花的花期是三、四月份,这时候正是春季。这句诗的完整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除了杏花,杨柳也预示着这是春季。
沾衣欲湿杏花雨是什么季节
全诗原文如下: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作者: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我在古树的下面拴好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尽情的欣赏着美好的春光。细细的春雨打不湿我的衣服,它飘洒在杏花上让杏花变得更加美丽,一阵阵春风吹过也不觉得寒冷,它舞动着杨柳长长的柳条。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僧人志南,简单的几句话交代了作者的一次春游,前两句交代地点和人物,后两句写春雨、杏花、春风以及杨柳,将春风拟人化,表达出作者对于大自然以及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沾衣欲湿杏花雨整首诗
出自于宋代一个叫释志南的和尚之手,题目是《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仗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沾衣欲湿杏花雨意思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
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扩展资料
1、注释:
(1)系:联接。
(2)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3)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4)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5)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2、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
“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
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四、沾衣欲湿杏花雨什么
沾衣欲湿杏花雨全诗如下: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将小蓬船系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我扶着藜杖来到了桥东,满树杏花盛开的春日,细雨绵绵,雨雾轻轻沾湿了我的衣裳,春风拂过,杨柳依依,吹到脸庞上的微风已不觉得寒意。
这首诗似乎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副早春的画面,诗人似乎乘坐一扁带蓬小舟过来,舟停上岸,将小舟系于溪边古树下,诗人不走桥西偏到桥东,其实东方是与春天相呼应的,东就是春的同义词。早春的雨是杏花雨,早春的风是杨柳风,所以诗人抚杖东行,沿途杏花灼灼,杨柳翩翩,细雨蒙蒙,和风煦煦。衣裳似沾少许雨雾湿气,微风拂面不觉一丝寒意。好一副春日踏青之景。
五、沾衣欲湿杏花雨前一句
沾湿衣服。
《文选.魏文帝.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饥,谿谷多风,霜露沾衣。」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珑四柱牌楼。」
形容落泪。
宋.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词:「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沾衣欲湿最是醉人,徘徊在树下,细雨纷纷,清霖飘洒,人也不知不觉的变得多愁伤感
六、清酒沾衣的意思
花雨不沾衣:花瓣像雨一样纷纷落下但不会沾在衣服上。
七、沾衣欲湿杏花雨打一个数字
1.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宋·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八、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全诗是什么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出自宋僧人志南的诗《绝句》
——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黎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诗整体意思是作者在初春游玩郊外时,心情特别的舒畅快乐,觉得眼里的春天的景物处处都是美好的。
这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主要意境在"欲湿"和"不寒"二字,一个老僧悠哉自哉的游玩,在杏花娇艳艳的林中走过,在弱柳扶风中前行,似有似无的细濛濛的春雨微沁了老僧的衣衫,那份久经寒冬干憋枯燥的心,此时此刻也越温暖圆润起来的了吧,杨柳下垂,结满的一个枝条一个枝条的小絮蕾,在微风中轻舞着,划过一个善良纯朴的老者的脸胧,只觉得像婴儿温柔的小手在抚摸吧,心里除了喜悦和温存是没有一丝寒意的。
此诗写的时间也是过了节气的数九寒冬三、四九天,到了五、六九的季节了,不寒也是真的不寒,欲湿也是真的欲湿了吧。
老僧人是禅意的老僧人,禅意的春天也是老僧人禅意的人生吧。
九、沾衣欲湿杏花雨的下一句诗句是什么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 全诗如下: 《绝句》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