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辽金御酒怎么买到(辽金酒瓶)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3-08-02 19:00   点击:24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辽金酒瓶

“玉壶”是高洁的象征,出自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解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扩展资料“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或实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比喻高洁,或比喻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实际意义的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装水用作报时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为照明的灯具。

玉壶春瓶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烧制。与宋基本同时的辽金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陶瓷烧造学习汉地风范,玉壶春瓶也有烧制。

宋、辽、金时期玉壶春瓶的釉彩品种包括了白釉、青釉、黑釉、白地黑花、三彩等不同种类,装饰以素面为主,并有暗花、彩绘等手法。

器型大致可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口微撇,颈细长,杏圆腹,颈与腹转折明显,颈与腹的比例约为1:1,圈足外撇,这一式造型特色较为鲜明,在数量上也较其它型式为少,是玉壶春瓶的初期型式之一。

第二种是颈部与腹部衔接弧度缓和,颈较粗,胙较圆浑;第三种颈较瘦,与腹部衔接处起伏明显,腹呈椭圆形,第四种口外撇加大,颈很细,腹鼓圆,圈足较高,从上到下起伏明显;第五种已经与后世的玉壶春瓶极为接近了。这一时期的玉壶春瓶绝大部分是用作酒器,另有少量用作陈设器。

2. 辽金窖藏钱币图片

什刹海,又名海子。明清时西海名积水潭,前海、后海称什刹海。也有人说由于明代在海子岸边建了一处寺庙,名什刹海寺,所以海子就随之而称为什刹海了。为此,关于什刹海名之由来,便成一谜。关于什刹海之谜,周汝昌曾发表文章这样写道:一般的或公认的说法是,什刹海之得名是由于明代在海子岸边建了一处寺庙,名叫什刹海寺,因此这里的海子就随之而称为什刹海了。这听来全然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似无可疑。什刹海寺,据记载,位于龙华寺以西,建于明末万历年间,门向东,对着稻田,方圆五十多亩,筑舍三十多间,鳞次如号舍的样子,佛殿只占其一舍,不另立大殿,格局别致。可是,那个“顺理成章”的说法,细一琢磨,便又生出许多问号来,乃觉理未必顺,章未必成。第一,“什刹”之解并不一致。另种说法为另有“九庵一庙”,共为十刹。

第二,对“刹”字也有不同的理解。如谢锡勋的诗,称为“汉海”,注日“十汉海”。张之洞在他的诗中,又称之为“石腼海”。腼即闸,石是指前海西口建有响闸,“西海”积水潭之水,来自西北方,东南折而注入前海处也。可见“汉”、“闸”、“刹”三音,还在那里“混搅”,到底谁是谁非?看来还待研究。第三,土著居民口中的实际读音,与文人墨客又不一样,他们称呼的,完全不像外地人从“本本”上看来的“学生腔”那样,清清楚楚地念作“什刹海”,而是说“十j”或“十je”海的,那音又像“界”,又像“籍”,因是“十”字重读,“”轻读,所以听起来是介乎二者之间。但无论如何,真正老北京没人念成“刹”的。

第四,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大意说这片大水面是明代豪富沈万三窖藏银子的地方。沈万三被“整”了,他的银窖被掘发了,才形成的这一大片“坑”,云云。传说的人还有意强调说:“这原叫十窖海,不是什么十刹海!”

这就表明:从老百姓到文化人士,各层各界,实际上都不“承认”那个“刹”,包括写法和读法。那么,真是从万历年盖了个“什刹海寺”才出现的这个给海再强安在头上的新名字的吗?可就令人满腹生疑了。现在的“外三海”,即积水潭、后海、前海,原本也没有分称,只叫积水潭,或泛称海子。积水潭也写成积水滩,后来专归了德胜以西的那片水,那时把一座清代商邸改作医院,即以积水潭为名。此名是大俗话,是一点儿“雅味”也没有的。此“潭”旁建有净业寺,可是后来很多诗文家都把后海称作“净业湖”了,此为一奇。再者,什刹海本在后海边,可是后来以至今天,又把“什刹海”一名专指前海了,此又一奇。在早,最西的积水潭有“莲池”之名,可是后来又专称最东的前海为“莲花池”、“莲花泡子”,此亦古今之变,非奇而亦觉为奇!

古书中对“后来的什刹海”的称呼。就有很多种,如:南海,后湖,玄武湖,鸡头池,莲塘北湖,玉河,玉泉…这么些称号,可说是大家都在混乱叫,本无定名可知。“什刹海”云云,显然是这种情形之下“应运而生”的硬安上去的东西,从辽、金、元到明代大分年代,都没有过那样一个怪名目。用句成语,也许是“不足为训”吧。“十”、“什”、“石”下面的那个音,毕竟应为何字?看来还是个谜,还有待史地专家们抽空考证一下。从西北方流来的这条“河”,本来是城郊外的一带野水荒湾,位于辽金都城的东北方向。元代抛弃了旧都城,另于它的东北地区建新城,名曰大都,一下子把这条野水荒湾圈进了大都城,成了重要的漕运海子与“太液池”,至此,这条“河”的六“段”的第三段,交了红运,地位抬高,身价百倍。

这还不算,等到明代加筑皇城,竟将那些“段”强行“隔离”,于是,“内三海”再也不是“人间”,而变成“天上”了,万民无从瞻仰了。从此,“外三海”才又变为“半野水”—被摒于皇宫内苑,但还幸居神京皇城的城墙之内。可是,变化并不到此为止。辛亥革命以后,为了推翻帝制,打倒皇权,所以连“皇”城也拆除了,于是宫内的太液北海)得与宫外的“前海”重新“见面”。这时,外三海虽然是“外”,实居城“内”再到解放以后,过了些年头,又把那座基本上是元、明、清三代大力经营的世界惟一的古都城,保存完好的北京大城全部拆掉。于是,“外三海”从“仍居城内”又变成了“无内无外”,无以名之了。

这一带水域,海、湖、池、泡、塘、潭……人们都为它拟取佳名,它的特色极多极大,金代已在此处建起规模宏丽的离宫,而宫左却又“引泉”种稻。这种稻,一直经历元、明、清、民国各代,遗风余迹,长期未断,直到近年填平前海的西半以建“体馆”这才绝迹。再加上元代漕运的大码头所在,海子边侧兴起了百般的商业盛况,而且也有名园古刹。明代则寺庙新增,琳宫接望,贵家名园也越发密布于左右。这样的一处奇特的“综合性景观”,不但在全北京无可再觅第二处,就在全国,也未必能有与之媲美的地方。它是“城市山林”,过去盛产莲荷菱芡,鸥凫翔集,林木荫浓,而不远又是楼台金碧,宫阙崔嵬。所以金代的著名诗人滏水赵秉文,把这里比作唐代长安城畔的名胜“曲江”之地。

元代海子岸边有万春园,新进士聚会于此,完全是仿效唐时典故美谈,而明代将这儿的一座大刹海印寺改名为“大慈恩寺”,更是有意要想“恢复”曲江故事——曲江之侧,慈恩寺有大雁塔,新登第的进士“雁塔题名”一典,就是这里了,著名的杏园、乐游原……也都相接密迩。如此看来,“什刹海”的历史,其中包涵着极为丰富而美丽的历史文化内容,而这种文化内容是应当重视、保护与弘扬的。就连如何保护它的历史风貌特点特色,也要十分注意,而不要走那种“修葺一新”实际是弄成“没有围墙的现代化的公园”那种地步。

3. 辽金古酒45度浓香型

1.东坡肉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菜品起源: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水晶肴肉

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3.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相关典故:

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

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4.飞龙汤

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

菜品特点:

“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5.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目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

相关典故:

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里,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6.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

菜品来源: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7.东安子鸡

东安子鸡,因用刚开鸣的小公鸡烹制而成,故名。本菜特色是特点:用嫩母鸡和红辣椒煸、烧而成。菜色呈红白绿黄四色相映,鸡肉肥嫩,味道酸辣鲜香。

相关典故: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湖南东安县城一家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童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赞不绝口,到处称赞此菜绝妙。知县听说后,亲自到该店品尝,果然名不虚传,遂称其为“东安子鸡”。这款菜流传至今上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传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席中有“东安鸡”一菜,宾客食后赞不绝口。郭沫若《洪波曲》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1972 年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东安鸡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回国后。还大肆赞扬“东安鸡”味美可口,久食不厌。

8.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浙江杭州传统风味名菜。此道菜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

菜品来源: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使恶棍受到惩罚。他们哪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

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9.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

历史缘由:

相传,烤鸭之美,是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万岁爷,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叉烧烤鸭以“全聚德”为代表,而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鸭是选用肥大的草鸭为原料,净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据说,随着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也顺便带走了不少南京宫廷里烤鸭的高手。在嘉靖年间,烤鸭就从宫廷传到了民间,老“便宜坊”烤鸭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开业,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而当时的名称则叫“金陵片皮鸭”,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还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鸭。关注“大海、旅游、人”

在1864年,京城名气最大的“全聚德”烤鸭店也挂牌开业,烤鸭技术又发展到了“挂炉”时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仅使烤鸭香飘万里而且还使得“北京烤鸭”取代了“南京烤鸭”,而“金陵片皮鸭”只能在港澳、深圳、广州等南方几个大城市的菜单上才能见到。

10.清蒸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时称武昌),俗称团头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

菜品来源:

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著。

4. 辽金酱釉扁瓶图片

出河店,辽金时地名。位于黑龙江地区西南部,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的北岸,今肇源县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是金代降州城遗址。出河店也是古战场遗址,古今中外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出河店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记载,辽代天庆四年十一月末,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伐辽,偷袭降州城,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将出河店改称为“肇州”意为“肇基王绩”之地。这就是历史上辽金时期的肇州。2007年,肇源县政府筹资在这里建设了天然大理石的阿骨打像和碑文。白金宝遗址属青铜时代遗址,位于肇源县城西50公里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白金堡遗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丰富1处典型青铜时代文化遣存。白金宝遗址是松嫩平原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标志地,是中国北方民族的发祥地,也是该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1981年白金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白金宝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带有显著特点的“白金宝文化”。望海屯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花江北岸,隶属肇源县三站镇宏大村管辖。在望海屯西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今称“望海屯古城”,为辽金时代古城遗址。古城南临松花江,被松花江支流环绕,三面临水,形成天然屏障。城呈长方形,周长约2970米,北墙被村庄叠压,南、西城墙保存较好,最高处2—3米。东、南、西城墙中部有城门。西门外尚有瓮城城墙遗迹。城内已垦为耕地,地表散布着陶器碎片。出土陶器多为轮制泥质灰、黄褐陶。瓷器除仿定瓷外,还有缸胎三彩瓷片和缸胎酱釉壶嘴残片。因城建于青铜时代遗址上,故有早期陶片、鬲、鼎足之类遗物(古城南墙东部百米处有一座小城,略呈方形,周长约720米)。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寿山将军墓 据史料记载,袁寿山,字眉峰,明末名将袁崇焕裔孙,汉军白旗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善战 ,受到清政府嘉奖。1899年任黑龙江将军,时值沙俄入侵黑龙江,袁寿山将军率部抵抗,直至壮烈殉节,因其夫人系杜尔伯特旗扎萨克(王爷)希拉布罗丕勒之女,故该王爷为其女婿在杜尔伯特旗选定现在墓址安葬。为了缅怀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美好的杜尔伯特,大庆市决定建设碑林风格的寿山将军公园,使之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5. 辽金酒壶图片

您的问题,这样的瓷器品种,辽金红绿彩瓷器酒壶,主要是从胎质、制作工艺、釉色、釉色、整体气息综合评判!

6. 辽金酒坛子图片

1、软兜长鱼

软兜长鱼,又称“软兜鳝鱼”,是淮扬菜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淮安人厚待中外宾客最喜欢上这道“鲜嫩可口别具一格”的菜,让宾客尝鲜,赞口不绝。1949年开国第一宴中的第一道热菜就是这道号称开国第一菜的软兜长鱼。

关于其名字的来源,至今并无一个明确的说法,有大厨认为,“软兜”并非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指这道菜上了桌从盘子里用筷子从中间搛起,两端垂下,像小孩子的肚兜;而应是一种烹饪方式,这道菜在制作时最后有一道勾芡的程序,一定要把调料的味道全部沾裹到鳝条上去,而且要保持鳝条的嫩度,就是柔软,即使当初煸炒硬的鳝鱼肚皮,此时也要在芡汁中回软以芡汁作为托底将鳝条软软地裹兜而起,是谓“软兜”也。此菜选用端午前后的“笔杆青”长鱼,精心烹制。成菜后脊背乌光烁亮,软嫩异常,清鲜爽口,趁热端上;筷子一搛,微颤似跳,油亮滑爽;入口腴嫩,轻抿若化,齿颊生香。

2、松鼠鳜鱼

1957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访,受到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当晚的国宴菜单中,就有一道松鼠鳜鱼。另外在2016年的杭州峰会上也有这道菜,出现频率相当不低。

3、佛跳墙

佛跳墙又名福寿全,相传起源于唐代,是中华传统美食中扛鼎之作,集山珍海味之精品于一盅,精心烹制,开坛飘香,味道鲜醇,有诗赞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是中国国宴规格最高的中餐首选菜肴,多次做为国宴的主菜接待国内外贵宾。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世界政要及国际友人访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品尝这道传统美肴后均给予高度评价。

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有鸡鸭、羊肘、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唇、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烹调工艺精中求精:先将十八种原料分别采用煎、炒、烹、炸多种方法,炮制成具有它本身特色的各种菜式,然后一层一层地码放于特制的盛器里,置于火上加热。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和。

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煨成开坛,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此菜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回味无穷。

4、开水白菜

开水白菜是四川传统名菜,乃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川菜大师罗国荣将其烹调技术带出四川,成为国宴上的一味佳肴。这道菜工艺极其复杂,原料要求极其高。至少需要两位大厨默契配合,并且在一个十分宽敞并专业的厨房中,再加上一打熟练的帮手才能做出一道开水白菜。此菜不在乎主料的张扬,在于其制汤的严谨与苛刻。看似朴实无华,却极尽显菜品味道的精炼与精致造诣的功底。

四川厨师代代相传的规矩,‘味要浓厚,不要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这看似白开水的清汤,是用老母鸡、老母鸭、火腿、排骨、干贝等放入汤锅内,加入足量清水、姜、葱,烧开后吊制至少4小时,再将鸡胸脯肉剁烂至茸,灌以鲜汤搅成浆状,倒入锅中吸附杂质。反复吸附两三次之后,锅中原本略浊的鸡汤此刻呈开水般透彻清冽之状,香味浓醇敦厚,不油不腻,沁人心脾。而白菜则要选取将熟未透的东北大白菜做原材,只选用当中发黄的嫩心,微焯之后用清水漂冷,去尽菜腥后再用“开水”状鸡汤淋浇至烫熟。烫过白菜的清汤弃置不用,烫好的菜心垫入钵底,轻轻倒进新鲜的鸡汤,成菜乍看清汤寡水,油星全无,但闻起来却香味扑鼻,吃在口中清鲜柔美,自胜过那万般佳肴。

5、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作为国人眼中的一道普通的川菜,在2017年11月8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次访问中国时登上国宴,被网友戏称为“宇宙名菜”!而宫保鸡丁在外国人中也一向大受欢迎。

传说中源于清末名臣丁宝桢的宫保鸡丁,即是将干辣椒和花生米炒入鸡丁里,形成了这一甜、酸、辣味混合,风格突出的川中名菜,并由此生衍生出许多以宫保为名的菜肴,如宫保豆腐、宫保虾球等。这道菜用糖和醋调配出来,再辅以酱油之色,料酒之味,可谓“黄金比例”。入口先酸甜、再麻辣、后感咸香,见油不见汁,极富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6、文思豆腐

文思豆腐可称得上是国宴中制作最简单的一道菜,它之所以能上国宴,在于它要把嫩豆腐切成5000条“发丝”大小的细丝,对厨师来说是顶级刀工的考验。淮扬菜中最著名的刀工菜莫过于文思豆腐,几近“鬼斧神工”。只见上千条长如牙签,细如粉丝的豆腐丝,漂浮游戈在清汤之中,轻盈、洁白、精致。吃起来,既爽滑柔润,又清鲜利口,通常食客们还未回过神来,它已舒坦地抵达你的胃里。回味之际,让人不住叫好。

文思豆腐的制作颇为讲究,先将豆腐表面的一层老皮削去,再一刀刀的竖着切。这是切片,这片要切得薄如纸张。切完,把豆腐片顺势用刀斜着一抹,让其“躺”着,呈阶梯状,再切成细丝。一块细软的豆腐,通常要用大片刀横切至少88刀,竖切188刀,几分钟的光景,一块易碎的豆腐就成了几千根豆腐丝,放在清澈的水中,根根清晰、粗细均匀、细如发丝。还必须不黏不连,不碎不断,这考量的是刀工。这功夫看似简单,没有三年五载的操练,实是难以胜任。操作之时,大厨们不仅要心细如发,还要胆大如虎。更要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观赏之际,只见刀起刀落,运刀成风。整个过程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7、北京烤鸭

中国名菜众多,但北京烤鸭却始终屹立不倒,至今也仍然是招待外宾的经典国菜。北京烤鸭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

相传,烤鸭之美,是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不仅如此,北京鸭曾在百年以前传至欧美,经繁育一鸣惊人。因而,作为优质品种的北京鸭,成为世界名贵鸭种来源已久。

北京烤鸭第一种吃法:据说是由大宅门里的太太小姐们兴起的。她们既不吃葱,也不吃蒜,却喜欢将那又酥又脆的鸭皮蘸了细细的白糖来吃。此后,全聚德的跑堂一见到女客来了,便必然跟着烤鸭,上一小碟白糖。

第二种吃法:甜面酱加葱条,可配黄瓜条、萝卜条,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放几片烤鸭盖在上面,再放上几根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将荷叶饼卷起,真是美味无比。

第三种吃法:蒜泥加甜面酱,也可配萝卜条等,用荷叶饼卷食鸭肉也是早年受欢迎的一种佐料。蒜泥可以解油腻,将片好的烤鸭蘸着蒜泥、甜面酱吃,在鲜香中更增添了一丝辣意,风味更为独特。不少顾客特别偏爱这种佐料。

8、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因选用清明节前后的龙井茶配以虾仁制作而得名,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杭帮菜。龙井虾仁在1956年就已名列杭州名菜;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国宴菜单上就有此菜。

相传龙井虾仁是一位杭州厨师受苏东坡词《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启发,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和鲜河虾仁烹制而成。“龙井虾仁”中虾仁玉白,色如翡翠如玉,透出诱人的清香,食之极为鲜嫩;龙井芽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食后清口开胃,回味无穷,在杭菜中堪称一绝,成为杭州最着名的传统名菜。

9、扬州狮子头

国宴菜的名角之一就是“扬州狮子头”。之所以称为“狮子头”,就因为这个菜形态丰满,犹如雄狮之首。这道菜也是淮扬菜的典型代表,无论是选料还是制作工艺,都将淮扬菜的精致细腻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狮子头对上劲和下锅也很有学问,因为肉全是切出来的,所以没有绞肉机绞出来的有粘性,以次达到入口后一抿就化的口感,这里不可以放鸡蛋、生粉之类,要想这堆不团结的肉粒抱成团,还需要下点真功夫,在加好调味品及高汤后,这团肉粒如同皮球一样从左手摔到右手,从右手摔到左手,如此反复直到不会散开。下锅后要用温柔的小火加热4小时以上,汤面要始终呈现似开非开的状态,否则火一大,狮子头就成米粒汤了。

狮子头真正让人佩服的功夫还在调味上,必须加高汤上劲。高汤,即猪腿骨、老母鸡、老鹅、火腿等料经8小时以上文火吊出来的汤,是狮子头的鲜味来源。骨为汤底、鸡为清鲜、鹅为浓香,三者皆为高汤灵魂,且味型有别,自然鲜得有层次。做成功的狮子头,应该是肉香醇厚与清鲜怡人,两者兼备。上桌以后细观其形,一疙瘩一疙瘩的凹凸有致,那是因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汤里炖久了以后变形程度不同的缘故。如果把它盛在小碗里,仔细摇一摇再放在桌子上,这狮子头应该在碗里出现一阵轻微抖动,那身形如狮头甩水一般。

10、东坡肉

作为浙菜中的“硬菜”,东坡肉多次被选入最高规格的国宴。在杭州,东坡肉可是一道传承了900多年的名菜。相传宋元年间,苏东坡出任杭州做地方官,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便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灌田,造福人民。大家纷纷给他送了许多肉和酒,他便将其一起烹制,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没想到大家都盛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将此肉命名为“东坡肉”,并流传至今。

东坡肉采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配以绍酒和酱油等调料烧制而成。一小方色泽红艳、晶亮丰腴的肉块静静的躺在紫砂小盅盖碗里,味醇汁浓,酥烂香糯,入口即化。唇齿间有酒香慢慢的流淌,又丝毫没有抢了五花肉的风头,相得益彰。连苏东坡本人也作诗《炖肉歌》中赞美这东坡肉:“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7. 辽金罐子图片

中国历代酒器的演进发展史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先人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轨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早期的人在生活中长期利用猎兽后的角,用作取水饮水,同时也用作饮酒,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渐渐地改进了酒的载器。考古家证明近代出土之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系属龙山文化晚期,而该时期与夏禹时代仪狄造酒传说的时期,极为相近,当可说明中国酒器,早在上古时代已与酒同时存在了。

  酒之器皿随著酒的产生与发展及沿著我国历史递传,在文化、经济、生产力、艺术水准等不同的背景下,求新求变。中国的酒器有其传统的独特风格与造形,酒器的发展过程正是研究中华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鉴证。

  酒器是与酒文化有关的器具总称。其中应包含了造酒酿酒之器、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冰酒之器、贮酒之器和饮用之器等。本文所介绍之酒器则以狭义的盛酒、温酒与饮酒为范畴。

  一、酒器种类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确具世界之冠,以下按其材质与用途分类来说。

  (一)、以酒器材质区分

  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二)、以酒器用途区分

  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1盛酒之器

  我国

古代

盛酒酒器,是非常考究的,不仅名目,型类,花式繁多,而饮者对象也有严格之区别,如吉酒器中之「尊」、「爵」是一种典礼时或君王赐酒於臣下用之酒器,堪为历代王朝之珍品,迄今仍可保留国宝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从名称来讲,经发掘出土文物中,证实者有尊、觚、彝、罍、瓿、斝、卤、盉、壶等。由於造型独特,表面雕有精致花纹图案,极富艺术性。故酒的感器不仅是盛酒之用,也是艺术饰品,可作陈设欣赏之用。到了近代由於酒的供应普及民间大众,产量大增,感器也随著改造为容量较大者的桶、坛、瓶所替代。

  2温酒之器

  在

古代

出土文物中出现并不多。但一般来讲有斝与盉两种,这两种器皿是一物兼二用,既是温酒酒器,也是盛酒酒器,到后来就把盛酒酒器中的壶,用作温酒之器,但是

古代

酒壶与现代酒壶并不完全相同,现在酒壶多是瓷制或锡制品,形状也简单,使用方便,所谓现在的温酒酒器就是今天烫酒的酒壶。

  3饮酒之器

  在

古代

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二、酒器发展史概述

  (一)、上古时代的酒器:最早人类系利用兽之空角来饮酒,继以用石器来盛饮,人类渐渐嫌石器粗拙笨重,为了要酿酒及饮酒的方便,遂创造了陶器器皿。这可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陶罐、陶盆用以煮食或酿造酒,陶瓶装酿好的酒,陶碗是饮用的工具。新石器晚期,夏朝大禹以后时期,陶器已有很大的进步。兼具烧成技术与造形之讲究了。

  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中,发现有冶钢制品,包括了酒器,证明夏朝时也已有青铜制品的酒器,至殷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大发展之时期,在商代文化遗址中,如郑州的商城,黄坡的盘龙城和安阳小屯的殷墟中,都发现了青铜酒器,如觚、爵、觯、斝、尊、卣、壶、觥、罍、盉等。

  漆制酒器据文献记载,在大禹祭祀时已有使用,但至汉朝,漆器的工艺成就,已达到鼎盛阶段。

  (二)、中古时代的酒器:我国中古时代酒器的特徵,已进入以瓷制品酒器为主的新历史时期,经历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等王朝。由於各王朝经济、文化发展之不平衡,因而每一朝代瓷制等酒器,都有其独特风格,这是我国瓷制品酒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在工艺上讲求瓷器的花纹图案。当时以青瓷、白釉蓝花为时尚。

  隋唐以后,我国瓷器产品出现了多样化,在以前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白釉瓷、绿彩黄油瓷、黑釉瓷等,其中尤以酱黄、乳白、葱绿三种柚色组成,称之「唐三彩」达到顶峰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唐代地出现丁著名「唐三彩酒盅」中庸时期李适之在「春夜别友人」诗中提到,「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那时使用的酒器又迈入另一阶段,发展到用贵重的金银翠玉来镶制酒器,极尽豪华。当时的贵族豪门不但讲究饮酒之风,也要求相得益彰的载酒之器,以示炫耀与虚荣。遂有以金银玉石及玛瑙等珍贵的酒器出现。古都西安发现了唐代的地窖中,埋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宝物,其中有一镶金牛头的玛瑙酒杯,一只唐代鎏金舞马御林银壶等,另不久前在内蒙出土约有「玛瑙酒盅」、「提链水晶杯」,据鉴定为辽金元时期的酒器等,都是罕世瑰宝。

  (三)、近代酒器:在我国明清时期,是瓷制酒器发展的最高峰。当时有以蓝色为主的 「景泰蓝」工艺,就是明朝景泰年间问世享名中外,但多为贵族富豪所欣赏收藏。

  清代后期的瓷器酒器,逐渐走向大规模手工艺生产,如江西景德镇,广州石湾的陶瓷器工厂,规模设备甚大,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区,甚至可远销国外。这时瓷器除「青花」、「丰彩」、「冬青」等彩外,并有「粉彩」、「珐琅」、「软彩」、「硬彩」、「古铜彩」等之改进。

  (四)、现代酒器:

古代

种种酒器,除了为世代继承而发展品种之外,绝大多数虽是破土而生,但都二时过境迁,它们历史任务都告结束,唯有供人们欣赏和文化研究的价值,它们不但没有消逝,反而身价百倍,越古越珍贵,有的成为国宝,价值连城,成了珍世文物。

  接踵而来的现代酒器发展,只求经济,实用、方便为目的,材质上采用陶瓷、玻璃、塑胶,甚至纸质等低廉成本的酒器与大量生产。型式虽多,但力求简单,为配合大众化潮流,随用随弃,现代人饮酒时,已无当时闲情兼赏酒器精致之美,造形之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