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刀啥意思?
“弓刀石马步箭”是旧时武科考的项目。自打唐朝武则天称帝,于长安二年(702)开设武科举考试,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止武科举考试,历经唐、宋、金、明、清五朝1199年,考试内容虽各朝多有变化增减,但有关武艺的考量,大抵不离“弓刀石马步箭”。
所谓“弓刀石马步箭”,指步射、马射、开弓、舞刀、掇石,是清代武科考外场内容的简称。这五项内容综合考察考生的射箭本领(包括射远和射准)和膂力,包括了武技和身体素质的考核。
清朝是武科考的鼎盛时期,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等级。考试分内场外场。内场考策论,外场考武艺。外场即弓刀石马步箭。
考试程序,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硬弓、舞刀、掇石)。三场为内场,试策两篇,论一篇。马箭,马道旁侧立箭靶,纵马两回发9箭,康熙时的定制是中3箭为及格,不足3箭不准参加步箭测试。步箭,立射80步外的布靶,发9箭,康熙时的定制是中2箭为合格,不足2箭不准参加技勇测试。乾隆时改为距靶30步,发6箭,中2箭为合格。
技勇考试第一项是开弓。开弓,就是开拉力大的硬弓,硬弓指8个力、10个力、12个力三种(1力为10斤),超过12力的弓为头号弓也叫出号弓。考生自选硬弓,三次拉满为合格。第二项是举刀,刀分三等,即80斤、100斤、120斤。刀形如青龙偃月刀。考生任选一种刀,必须能在前胸后背舞刀花数次。第三项是掇石,石分三等,即200斤、250斤、300斤。考生任选一等石,或提起、或举起、或抱起……必须离地一尺,方算合格。技勇三项(弓刀石)必须有两项合格,才能进入三场内试,参考策论。
在冷兵器时代,武科考的这些内容,对选拔身强力大、弓马高超,又懂兵书战策的将才无疑是有作用的。例如,清初顺治八年(165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王玉殿参加浙江武乡试,三弓九箭,箭箭中靶。舞刀用120斤大铁刀,一连舞了88个胸背刀花。掇石,他抓住300斤石,举过头顶,“负石以走,举重若轻”。他还擅长避箭。考官令兵士去掉箭头射他,他手持双锏,左右拨击,箭落如雨,他却毫发无伤。因此获得乡试解元。第二年,他参加会试获会元,参加殿试获状元。
各朝武科考,本意在选拔谙晓韬略,明习战阵,长于骑射,臂力过人,有克敌制胜之能,守土安边之策的将才。但这些考试内容往往过分重视武艺的考核,轻视兵法的测验。实与选将才相距甚远。明末曾有举子发出“今日选将才乎,选家丁乎”的质疑。指出将才“须存将体,须识将略”。“至于骑射,虽武人所有事,到临阵之时,也全不恃此”。至于真能举石300斤,舞刀120斤,“有力诚有力,一旦遇敌,安所用之?”一般战将都不靠这个,何况大将呢?在这位举子的眼里,武考内容是在选家丁、保镖、护卫,而不是选带兵打仗的将才。
纵观历史,也确是如此,各朝名将,出身武举的寥寥无几。如唐朝郭子仪,实属凤毛麟角。似宋朝狄青、韩世忠、岳飞,明朝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没有出身武举的资历。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方科技的引进。战争形势已逐渐由火器代替了冷兵器,到了清朝末年,“弓刀石马步箭”的武科考项目早已没有了实际意义,反而对讲求武备、选拔人才有所妨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不断有有识之士上书朝廷请求废止武科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终于下诏:“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至此,历经唐、宋、金、明、清五朝的武科考终于寿终正寝了。
然而弓刀石马步箭的习武项目却并未销声匿迹,它们逐渐融进了运动和演艺领域。民国以来,光北京就有数家武术社教练弓刀石马步箭,最著名的是健身武术总社的赫寿岩老师。他是清末武举出身,有百步穿杨之能,他除了弓刀石马步箭外,还长于杨氏太极拳,气功、中医、正骨。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赫寿岩老师就任射箭组总裁判长。
马箭、步箭成为了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在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以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都可以看到马步箭的竞赛。弓刀石则成了杂技团的表演项目。最著名的是北京的张氏家族:张玉山、张宝忠、张英杰、张少杰。再算上张少杰的后人门生,至少是五代了。他们表演的项目叫“举刀拉弓”。举刀,即是演练武科考用的大铁刀,最重的刀达到160斤、180斤。表演项目有:刀闯四门、单手举刀过顶、舞刀花、一手三刀(单手撇刀、舞脖花、背后花挂脖)等。拉弓,则用长1米8左右,拉力在160斤到180斤的硬弓,内容有:力开硬弓、力开单弓、力开双弓、力开六弓等。
二、没有专用薯格切刀怎么切?
工具/原料:马铃薯 (3个),水 适量,搜刀 1个。
方法/步骤:
1.首先我们大家先准备几个马铃薯,看自己需要做多少来定,接着我们用刮皮器把马铃薯的皮去掉。
2.把马铃薯去皮以后,用搜刀横着搜一下。
3.接着我们大家用手拿好马铃薯,再竖着搜一下,用刀切下来,然后依次都这样制作即可。
4.最后我们把削下来的薯格放入水中清洗一下,筛出淀粉,最后控掉水分,这就是切薯格的简单方法。
三、切格瓦拉是谁?
关于“切格瓦拉是谁”这个问题,我给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大事记吧。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父亲是著名医师,他本身也选择习医的道路,后来弃医从戎、献身于革命,从事游击战。他与古巴的卡斯特罗并肩作战,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其他拉丁美洲的丛林继续从事革命的游击战事业。1967年10月8日在玻利维亚被捕,10月9日,被美国支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1928年6月14日,在阿根廷出生。
1947到1953年,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期间游历拉美大陆。
1953年3月,大学毕业,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各国。
1954到1956年,在墨西哥做过摄影师、记者、编辑、医生,继续着他流浪的革命。
1955年7月9日,墨西哥城思帕兰街49号,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一见如故,成为革命战友。
1956年11月25日,作为卡斯特罗率领的82名起义者中的一员,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图克斯潘港口出发,经过七天七夜的颠簸,12月2日抵达古巴。
1956到1958年底,参加古巴马埃斯特腊山等地的武装斗争。
1959年2月9日,古巴内阁会议授予切·格瓦拉古巴国籍,享有与出生在古巴的人相同的权利。
1960年10月22日到12月9日,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苏联、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1963年5月,由于革命统一组织改组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格瓦拉被任命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1964年12月9日,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在纽约举行办的联合国第十九届大会。
1965年2月2日,格瓦拉率团访问中国、法国、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参加亚非团结组织第二届经济讨论会,这是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最后一次重大表演。
1965年3月,在古巴神秘消失,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了辞别信。这封信见证了一段伟大的友谊。7个月后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切·格瓦拉写于4月1日的辞别信。
1965年4月18日,格瓦拉出现在坦桑尼亚,随后到了刚果,在刚果前后7个月时间,但这段时间的格瓦拉暗淡无光。
1966年3月,格瓦拉抵达布拉格。在这里的3个月,甲壳虫乐队的歌声让他成了一名摇滚迷。
1966年11月7日,格瓦拉到达玻利维亚尼阿卡瓦苏河畔卡拉米那农场,这里成为他在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战的据点。革命的烈焰即将在这块苦难的土地上燃起。
1967年3月25日,格瓦拉召开了全体游击队员大会,决定为游击队取名为玻利维亚民族解放军。
1967年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拉依格拉村被杀害,时年39岁。
四、切格瓦拉的事迹?
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生于阿根廷,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切·格瓦拉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死后肖像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五、切格瓦拉原型电影?
原型就叫切格瓦拉是拉丁美洲的著名社会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
六、切格瓦拉女朋友?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切格瓦拉与卡斯特罗意见出现分歧,于是他辞去古巴党内一切职务,放弃古巴的国籍,去国外继续搞武装斗争,格瓦拉先是去了扎伊尔,后又去东欧转到玻利维亚,在这个时候,格瓦拉遇见了自己的女友罗拉。
七、切格瓦拉古巴地位?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阿根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1]
切·格瓦拉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切·格瓦拉死后,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八、大麦拉格是啥意思?
大麦就是大麦,拉格就是普通的浅黄色下发酵的啤酒
九、切格瓦拉是什么生肖?
切格瓦拉生肖是龙。
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1928年6月-1967年10月),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等,是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1967年被捕被杀,死后肖像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十、切格瓦拉电影深度解析?
西班牙、法国合拍的电影《切·格瓦拉》,拍摄于2008年,由本尼西奥·德尔·托罗(Benicio del Toro)主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电影按时间顺序贯穿故事始末。
1964年,在哈瓦那,切接受记者丽莎·霍华德(Lisa Howard)的采访,被问到拉丁美洲的改革是不是在传递“古巴改革的信息”。在1955年的墨西哥城,切在一次集会上第一次遇见菲德尔·卡斯特罗。他听着卡斯特罗的计划,并加入了七二六运动。1964年在联合国大会之前,切·格瓦拉发表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怒斥美国帝国主义,坚定自己的政治承诺,宣称“这是付出生命的斗争”(this is a battle to the death)。
1957年三月,哮喘发作的格瓦拉和他的革命团队与卡斯特罗的队伍会面。1957年3月18日,他们一起袭击了一个军营。1958年10月15日,游击队到达了比亚克拉拉省。格瓦拉在圣克拉拉战役的巷战中,展现了其游击队员的作战技术。到了影片结束,他们胜利了。随着古巴革命的胜利,格瓦拉去了哈瓦那,说道:我们赢得了战斗,革命现在开始(we won the war, the revolution starts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