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门答腊岛的详细资料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12-30 17:30   点击:51  编辑:admin 手机版

苏门答腊

Sumatera,Pulau

苏门答腊的古名为suvara dvīpa(梵文:“金岛”),中国文献中也称为“金洲”,马来语称为Pulaw Emas ,也指金洲,显然是因为自古以来苏门答腊山区出产黄金。16世纪时“金洲”之名名声,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险家远赴苏门答腊寻金。【概况】 世界第六大岛,印度尼西亚第一大岛屿,仅次于婆罗洲。大巽他群岛岛屿之一,经济地位仅次于爪哇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海和爪哇岛东南与爪哇岛遥接。南北长1790千米,东西最宽处435千米。面积43.4万平方千米,包括属岛约47.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西半部山地纵贯,有90余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东半部为平原,南宽北窄,最宽处约100千米以上。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降雨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可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河流众多,主要有穆西河、巴当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热带森林,覆盖率60%。有石油、煤、铁、金、铜、钙等矿藏。农产以稻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烟草、椰子等为主。工业有炼油、采矿、机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兰、巴东、巨港等。【名称来源】 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岛名来源于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为“海”,dvipa意为“岛屿”,故苏门答腊古时曾叫苏瓦纳布米(Sumutrabhumi),意为“光辉绮丽的乡土”,这个名字的同义词即苏门答腊布米(Sumutrabhumi),苏门答腊即从苏门答腊布米演变而来。苏门答腊古称安达拉斯,此名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该岛广为种植橡胶树,人们便把它别称为“帕齐亚”,印尼语意即“橡胶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该岛又赢得“希望之岛”的美称。苏门答腊岛印尼语写作Sumatera,英语习惯拼作Samudra。关于苏门答腊这一名称我国古籍很早便有记载,以《元史?世祖纪》著录最早。其中记述了公元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即是我国史籍中对该岛的最早译名。在《元史?世祖纪》中则译作速木都刺。嗣后它的名字屡屡见于我国的正史和其中多种典籍中,只是译名不甚统一而已,到了清代改译名为苏门答腊,近代图书就沿袭这一译名至今。【自然地理】 地形

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中间与赤道相交叉,由两个地区组成:西部巴里散山脉(Barisan Mountains)和东部的沼泽地。

高峻的巴里桑(Barisan)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1,600公里(1,000哩),其中葛林芝(Kerinci)山海拔达3,800公尺(12,467)。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有许多河流蜿蜒经过,当中以哈里(Hari)河最长,可通航480公里(300哩)。托巴湖面积1,140平方 苏门答腊岛地形图 公里(440平方哩)是诸多山湖中最大者。西半部山地纵贯,有90余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东半部为平原,南宽北窄,最宽处约100千米以上。河流众多,主要有穆西河、巴当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热带森林,覆盖率60%。

巴里散山脉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脉的连续,纵贯苏门答腊岛。该地区发现了煤、黄金矿床。火山所喷发的矿物质使得土壤肥沃。山脉景象优美而迷人,如多巴湖(Lake Toba)周围区域。。

在东部,强大河流把淤泥带到下游,形成了辽阔的平地,遍布沼泽和湖泊。虽然该地区宜耕土地少,对农业不利,但是其对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地上出产油,地下也出产油”:棕榈油和石油。

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西缘,该岛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是欧亚地震带的一部份。2004年12月26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10米高海啸席卷苏门答腊西部的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在印尼就有超过八万人死亡,灾情主要集中在亚齐省和北苏门答腊省。

植被

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被热带森林覆盖,这些森林曾经是宝贵动植物(红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栖息地。各类热带植物覆盖全境,到处生机盎然。交叠错落的山脉被原始森林淹没,波平如明镜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树簇拥,无论是城市、乡村、田野、道路都浸润在绿色的海洋中。而绿色的海洋和蔚蓝的天空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情画卷,成为苏门答腊亘古不变的亮丽景观,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当局的贪污风气和非法森林开发使得这些原始森林目前面临毁灭的危险。连所谓的“保护区”也遭到砍伐。

海岸

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爪哇两个主岛,几乎无天然良港。

气候

由于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降雨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可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人口

苏门答腊人口密度不高(85 人/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地区包括北苏门答腊、以及西苏门答腊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区集中在巨港和棉兰。

当地居民使用52种不同语言,均属于南岛语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东部,最普遍的语言是马来语,但在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语言: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语和Minangkabau语,北部的山区有Batak语, 最北部沿海地区有亚齐语。在市区也有华侨使用闽南语。

苏门答腊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兰人传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生物资源

苏门答腊岛占据着印度尼西亚国家领土的1/4。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宝库。岛上仅仅哺乳类动物就有176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

除高地外,苏门答腊气候炎热且极为潮湿。植被有苏门答腊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鹃花、兰花、棕榈树、栎树、栗树、乌木、铁木、樟树、檀香木及多种可用来制作橡胶的树种。岛上的动物包括猩猩、各种猿类、象、貘、虎、两角耸立的苏门答腊犀牛、长臂猿、树、飞狐猴、野猪和灵猫类。岛上3座国家公园(勒塞〔Leuser〕山、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区。

随着人类在当地雨林中活动的增多,生物资源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目前,猩猩不到5000只,而根据印尼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统计,在2001年,苏门答腊犀牛只有132头了。苏门答腊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希望苏门答腊岛这座天然的生物宝库能够保持它的原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