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雪花啤酒销售经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双汇、雨润、金锣、千喜鹤等品牌冷鲜肉
- 2、有哪些大家以为是民企但实际是国企的企业?
- 3、中国首席酿酒大师是谁?
- 4、华润雪花背后的老板是谁
- 5、员工工作中怕犯错,管理者怎么办
- 6、金星CEO侯孝海简历
双汇、雨润、金锣、千喜鹤等品牌冷鲜肉
在肉制品行业,目前是双汇规模最大,我们金锣第二,雨润第三。但是在华北东北主要是金锣的市场,尤其是东北我们金锣有很多的分厂。雨润主要是中南部市场,双汇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主要是中西市场。所以,根据大环境考虑,你最好是加盟金锣。加盟热线在我们的网站上面有,你可以联系所在地的销售经理。wgl5921欲言又止的原因我可以告诉你,基本是金锣严格的管理制度。金锣的专卖店模式之所以那么成功主要是归功于我们严肃的管理制度。有人就会觉得我们管理僵化。事实是德国人和日本产品能够无往不胜的原因就严肃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祝你好运。
有哪些大家以为是民企但实际是国企的企业?
在80年之前,我国的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开始慢慢得到发展,特别是1985年之后民营企业更是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换身份的情况, 比如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之后变成了民营企业,而有些民营企业被国有企业收购或控股之后也变成了国有企业,所以目前市场有很多看起来是民营企业,但实际上是国有企业的案例并不少。
在大家的认识当中,国有企业应该中字头的企业,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等,但是有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中”字头,所以跟民营企业很难辨别,再加上很多国有企业上市之后股权更分散,导致很多人以为这些国有企业是民营企业,我们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就知道。
1、中国平安
说到平安,很多人都觉得它一点都不像国企,不论是它的经营思路或者员工的做法更多的像民营企业,而且平安的股权没有拒绝控股的股东,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股权相差不是很大,目前平安单一最大股东是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另外中央汇金资产控股2.65%,相当于国企控股7.92%,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平安是属于国有企业的。
2、东风集团
东风这个名字听起来不怎么像国企,而且之前东风的掌门经常在各种场合出风头,一点都不像国企老总低调的样子,所以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东风是一家私企,但是实际上东风集团是国资委独资的国有企业。
3、中兴通讯
说到中兴通关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同样是做通讯设备的华为,而大家都知道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所以很多人一直以为中兴通讯也是民营企业,实际上并不是。中兴通讯是1992年由教育部牵头 ,36所重点高校发起创立的一家国有企业,只不过中兴通讯有不少民营企业持股以及个人持股。
4、新兴际华
新兴际华这个公司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很多还以为是什么不知名的民营企业,实际上新兴际华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生产部及所辖军需企事业单位整编重组脱钩而来,目前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在这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很多国有发展到今天,有能力的基本都选择上市,上市之后股权结构就不再是单一的国有控股是了,而是会有很多股东,这里面既有国有企业参股,也有民营企业参股,还有个人参股,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是国有控股,而不是完全国有。
华为国企
突然想cue最近热门的上海迪士尼乐园,虽然不是国企,但是……还是看图吧
这样的企业不少呢,比如光明、伊利这两家中国乳业巨头,还有康佳、长虹、海信、海尔等电器企业。可能十有八九的中国人都认为以上企业是民营企业,可它们是实打实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地方国有企业。下面我们来一一看下。
光明
光明食品有4个股东,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上海国资委控制得企业。甚至上海市国资委还直接持有光明食品9.42%的股份。另外3家股东——上海国盛、上海城投、上海久事都是100%由上海国资委控制得企业。那也就是说,光明食品100%由上海国资委控股,简直就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
伊利
伊利集团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一听它的名字,完全像民营企业。但骨子里却是国有企业。伊利股份最大股东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接近15%,第二大股东是呼和浩特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约9%。
康佳
康佳是我国家电制造商,位于深圳。他的最大单一股东是华侨城集团,控股约22%。华侨城是一家根红苗正的关于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完全持有华侨城股票。也就是说,康佳的实际大股东是国资委。
海信
海信是一家位于青岛的家电制造商,最知名的产品就是电视。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青岛市国资委100%的企业。海信集团控制着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近40%的股权,是大股东。海信集团旗下还有很多子公司、孙公司,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青岛市国资委其他的企业。
名字听起来像民企,实际上市国企的企业还有很多。毕竟,国有经济在我国已就占了很大比重。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应该有30%左右。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这才是大家最不知道的一家国资委控股企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民企和国企的定义。 国企指国家对该企业资本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的企业, 这个不难理解。但对于民企,学界对其是否等同于私企还存在争议。 就一般老百姓的认知而言,民企就是私企;对它的认定就是只要这企业没有国有资本就属于民企。
在过去,国企主要集中在战略性行业和关键性领域,如央企普遍带以“中”字头或“国”字头命名,地方国企往往也以省份名字冠名,这个比较好识别;往往容易发生认知混淆的就是那些不冠地区名字而又做得不错的企业,产生如题主所言,实际是国企、但看上去像民企一类的企业 主要集中在大众消费行业, 尤其是那些在电视媒体上大肆投放广告和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的企业。以笔者感官为例,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些企业:
汽车 界:奇瑞 汽车 ——安徽芜湖市国资委控股;
华晨 汽车 ——辽宁省政府国资委控股;
江淮 汽车 ——合肥市国资委控股;
食品界:怡宝——央企华润集团旗下孙公司的饮用水品牌,兄弟品牌雪花啤酒。
蒙牛——没错,就是蒙牛牛奶,起家包括做大之时都是纯民企,三聚氰胺事件后,央企中粮集团入主,变身为国企了;而讽刺的是,其主要竞争对手伊利却从国企变身为民企了。
光明乳业——上海市国资委控股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旗下还有大白兔奶糖等国人熟悉的品牌;
电器界:康佳——虽然康佳这两年表现不咋地,但是人家是央企华侨城集团控股;
地产界:万科——不是“宝万之争”,估计大家一直都以为万科是民企,深圳地铁集团 入主后,现在是深圳市国资委控股;
酒店界:锦江之星——上海市国资委控股的锦江国际的连锁酒店品牌;
日化界:浪奇——广州市国资委控股的日化品牌;授权广州轻工工贸集团管理。
应该说这类企业还有不少,尤其是08年后,受益于4万亿的刺激政策,国企得以进入一般性竞争行业,导致不少民企调整战略,要么选择和国企联姻,要么整体被国资吸收。大众所熟知的往往是出现在大众媒介上的品牌,而对于私底下的股权变更却不甚关注。 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陆续还会有不少熟悉的民企变身为国有或混合所有制公司, 如这两年名声鹊起的 汉鼎宇佑公司最近就引入了平潭创新股权投资公司,拟变身为国资。
如同20年前,不少国企变身为民企一样,所有制改革为的是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提高其竞争力。除混改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外,国企和民企的结构也要保持合理,比例失调都会带来经济的失衡。
保利地产!知道的保利集团的副业是房地产,主业是什么?军火。。。。
我给你们说点不知道 七天系。属于锦江集团,锦江之星 系属于上海国资委。 如家系属于首旅集团。 北京国资委。看到没 连快捷酒店都是国企
从股权结构来看,虽然目前联想是少数高层控股的民营企业,但从本质上来看联想确是真正的国有企业。联想当年是由中科院计算机所创办的纯粹国有控股企业,联想最早坚持自主研发道路,是当时中国高 科技 企业的一面旗帜,在上市前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百分百国有控股的高 科技 企业。随着联想上市,联想开始由高 科技 企业转型贸易和资本运营公司,联想高层通过频繁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大挪移,以非正常手段将联想逐步转型为少数人控股的民营企业。虽然联想的国有股份被人为的腾挪和转移,但任何人也改变不了联想是国有企业的事实。
联想是中科院计算所创办的纯粹国企,并非某个人创办的民营企业
联想最初是中科院下属的计算所创办的纯粹国企,被传是联想创办地的传达室当初只是用来接待来人来访,并非联想最初的创办地。
而联想的初期一直是无偿使用计算所的几十间办公室、实验室,上图是联想最初的真正办公场所。
联想首任董事长是曾茂朝,首任总经理室王树和,而柳传志当时仅是实习研究员兼副总,排名在总工程师倪光南副研究员,副总经理原八室副主任张祖祥之后。联想官方宣称是柳传志带领10个科研人员,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创立了联想,这显然是杜撰的。
中科院计算所是联想的实际创办人,作为计算所的上级中科院为联想提供大量的资金,还无偿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技术、设备使用权、担保商誉等无形资产,如果折合成资金的话,在当时应该说是一笔巨款了,可以说联想当时是纯粹的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没有丝毫关系。
倪光南最早是计算所研究员,被联想时任总经理王树和和副总柳传志劝说进入联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一同无偿带到联想,作为联想当时的总工程师和技术核心,主持研发的汉卡、联想主板、联想微机及联想品牌电脑等核心产品,不但帮助联想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一举帮助联想奠定了国内PC市场龙头地位。可以说倪光南对于联想的贡献比柳传志更大。联想正是在中科院的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下,以及倪光南院士等 科技 工作者坚持自主研发道路,才奠定了联想早期的发展。
无论联想的官方如何宣传,股权结构如何变化,都难以改变联想是国有企业的这个根本事实。
联想转型贸易和资本运营公司,通过上市和频繁资本运作逐步转型为少数高层控股的民营企业
柳传志等联想高层在取得联想控制权后,逐步废除了自主研发道路,将联想由高 科技 企业逐步转型为贸易和资本运营型民营企业。而倪光南院士作为有良知的科学家,因坚持自主研发道路,并对于联想改制可能造成的巨额国有资产损失进行了举报,被联想高层强行驱逐出联想,作为对联想贡献最大的人竟然没有一分钱联想股份。联想上市后,联想高层和职工共分得35%股份,随后联想高层大搞贸易和资本运营,通过频繁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大挪移,联想的国有股份不断被稀释,最终联想高层为代表的少数人成为联想最大的股东。
从目前联想的股东持股来看,以柳传志为首的联想高层和盟友泛海控股占比高达45.5%,而中科院所占的国有股份仅为29.05%。也就是说在25年间,中科院占联想的股份从100%,直接降到了29.05%,联想高层的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法堪称魔术。
从联想的发展历程来看,联想最早是100%国有控股企业,虽然后来有少数人打着改制的旗号,通过频繁的资本运作将大量的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但很多都是联想也由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但存在侵吞国有资产的嫌疑,而联想是国有企业的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企业基本都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民营企业便开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且迅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就是在这个民营企业不断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国企与民企身份互换的情况。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以后就转变成了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又被国企进行收购或者控股以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有企业。所以有很多看起来觉得是民企,但实际上却是国有企业的情况。
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看上去像民企但实际上已经是国有的企业吧。
1、格力电器
在电器行业,格力电器和“铁娘子”董小姐的名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实上,在珠海国资委还是格力集团最大股东时,格力电器一直都是国有企业。在董小姐的带领下,格力营收突破2000亿,成全球空调行业老大。
但是现在,格力电器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格力集团将手中15%的格力电器股份,以400亿价格出售给高瓴资本。资源多、经验多的张磊,成为董明珠的“新老板”后,格力电器不知道是否会迎来全新发展。
2、海尔集团
看到海尔两字,可能30岁以上的朋友都能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的一部动画片,叫《海尔兄弟》,所以当看到海尔集团用这兄弟俩作为企业标志后,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海尔集团是个民营企业。但其实,海尔与格力一样,也是国企,也有母子企业。
2018年,海尔集团营收2661亿元,而海尔智家营收1833.17亿元,海尔智家其实主要就是做电器的。海尔智家第一大股东是海尔电器国际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是海尔集团,这两个公司毫无疑问都是国有控股。
海尔之前一直是中国家电业的老大,不过如今已经被美的超越了,而且已经陷入了中年危机,甚至有可能被格力超越,发展压力不小。
3、华润集团
还有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国有企业——华润集团,旗下的产品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华润集团以919.8亿美元的营收位居第80名,华润集团连续10年入选世界500强。
有很多人可能会忽略它,但是这些品牌:雪花啤酒、999感冒灵、东阿阿胶、毓婷、华润水泥、怡宝矿泉水等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它们均属于华润旗下。
4、东风集团
东风集团这个名字,听起来确实很有民营企业的风格,而且喜欢在各种场合出风头几乎是东风集团掌门人的特色了,哪有其他国企掌门人那般低调的样子。所以也许这两点会让许多人把东风集团误认为是一家民企,其实东风集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国资委独资的国有企业。
中国首席酿酒大师是谁?
川酒入选第一届中国酿酒大师名单:
王国春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陈 林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张 良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徐占成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沈才洪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刘友金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
谢义贵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家顺 四川沱牌集团有限公司
赖登燡 四川成都水井坊有限公司
川酒入选第二届中国酿酒大师名单
乔天明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唐圣云 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张宿义 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家民 四川沱牌集团有限公司
黄建勇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
蒋英丽 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赵 东 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孙庆文 成都长城川兴酒业有限公司
第二届“中国酿酒大师”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名称
1 孙明波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2 刘自力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3 于吉广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4 杨廷栋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5 乔天明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 杜小威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7 戴永全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8 岳国君 中粮生化能源事业部
9 孙西玉 河南省张弓酒业有限公司
10 刘树琪 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
11 倪永培 安徽迎驾贡酒有限公司
12 董鲁平 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唐圣云 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14 董建军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5 宋书玉 邯郸市永不分梨酒业有限公司
16 张宿义 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 李 季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18 李家民 四川沱牌集团有限公司
19 廖 昶 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
20 赵纪文 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21 尹吉泰 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22 于秦峰 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
23 李 净 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24 胡建飞 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
25 陈小波 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
26 黄建勇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
27 丁德杭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28 马锦华 安徽双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29 张葆春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30 钟俊辉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31 胡金成 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
32 赵志昌 黑龙江省富裕老窖酒业有限公司
33 战 胜 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
34 夏兰武 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35 徐勇辉 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6 刘胜华 劲牌有限公司
37 熊小毛 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38 蒋英丽 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9 雷 羽 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0 潘兴祥 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
41 邹慧君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42 赵 东 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43 孙庆文 成都长城川兴酒业有限公司
华润雪花背后的老板是谁
从2003年开始,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加入WTO之后,进一步开放的中国市场逐渐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均衡游戏中,外资对于中国市场化的走向进一步确定。
进入2005年,外资进入中国啤酒业的步伐更为快速:
合资公司华润雪花啤酒4月11日以1.25亿人民币收购阜阳市雪地啤酒;
青岛啤酒当天也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批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将由原来的9.9%增加至27%,成为青岛啤酒最大的非政府股东;
4月18日,全球啤酒著名品牌“喜力”在上海签约收购了“苏啤老大”——大富豪公司40%的股份;
同期,燕京啤酒也抛出全国发展新策略:公司正瞄准华东及华南啤酒市场,今年起拟斥资3亿至5亿元人民币用作收购,预期今年落实一至两个项目。
比利时英特布鲁、英国纽卡索、荷兰喜力、丹麦嘉士伯、日本朝日等跨国啤酒巨子也通过各种形式介入了中国啤酒产业。
“随着外资收购速度的加快,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正在发生变化:最初啤酒行业有1000多家企业,经过收购兼并,目前还剩下400多家,今后啤酒企业的数量还将减少。而这种竞争最终将带来更高层面的较量。”对于外资的强势进入,燕京啤酒集团副总经理毕贵索认为,“中国啤酒市场现在全球最大,而欧美多数市场已经饱和甚至萎缩,中国显然是国际资本的一个理想目标,国内啤酒企业不但要抗衡外来资本,还要应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和整合,我们任重而道远!”
资本整合:规模≠效益
整合大潮一浪胜似一浪,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兼并整合后的两家人如何实现“1+1≥2”,处在第一、第二啤酒集团之外的300多家啤酒厂如何在国际化的市场大潮中定位自己,无疑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外资就已看好中国的啤酒市场,50多家洋啤酒潮涌而至,当时国内的多数大中啤酒集团被外资控股或收购,经过几年时间的磨合最终还是因为不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市场环境而纷纷兵败。
经过十几年的拼杀,以青啤、燕京、雪花为代表的中国啤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整体上仍有1/3的啤酒厂不具备盈利能力,靠低成本收购完成其扩张的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感触颇深:“与国际啤酒大公司相比,青啤在资产、赢利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啤酒行业是一个靠规模实现效益的行业,但“规模≠效益”。稍微回顾一下,我们不难发现,青岛啤酒在早期的收购过程中,过于强调扩张的低成本概念,结果背负了一大堆“小舢板式”啤酒企业,当期成本低而运营成本高,较重的历史包袱使青啤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形成真正的战斗能力。青啤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引入成熟的管理理念,以弥补前期的不足。
反观燕京,则采用了“强强联合”的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当期成本高,但后面的工作相对比较好开展。“强强联合”模式的难处在于双方都比较强大,个性十足,都是称雄一方的诸侯,谁都不服谁,这是问题的一面。但也正是由于都有这样的个性,他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像燕京收购的漓泉啤酒,其总资产贡献率现在达46.7%,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单产产量、利税晋升到行业5强,双方的市场、人才、机制优势和资本、技术、品牌优势均得到了较好发挥,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展现。
“规模对啤酒行业来讲是有意义的,但现在很多大厂的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这跟他的整合能力或者思路有关系。好多大公司表面上是一个公司,是一个大老板,实际上还是自己管自己那一块、各自为政,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啤酒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规模、布局确实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它是帮助我们实现市场占领和品牌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或过程,但它仅仅是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目的。”对于如何解决“1+1≥2”的问题,快速成长为行业三巨头之一的华润雪花啤酒的老总王群也深有感触。
狂欢序幕拉开
经过产业整合后的啤酒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产业整合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建立全国性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南北市场资源整合成为各家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战略的工作重点。去年和今年,青岛、燕京、华润三巨头都已到或将到广东投资建厂,继华润啤酒6.8亿元在东莞建立年产30万吨啤酒的生产基地后,燕京啤酒又在佛山设下10万吨生产线,而青岛啤酒已在粤形成深圳、佛山、珠海三个生产基地。
2005年,各家企业在积极落实区域布局的同时,更是积极实施自己的差异化产品战略,纷纷争抢高端产品市场。虽然其市场较小,但利润很高。2004年燕京啤酒用占总产量20%的高端啤酒实现了50%的利润,高端啤酒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已有多家在2004年有重大举动的外资啤酒企业宣称,今明两年将向市场全面推出自己的高档品牌,除去塑造其品牌形象的意图而外,更是期望在高档啤酒市场中能够分得一杯羹。
另外,今年南(广州)北(北京)两个市场的动态也非常值得关注。去年和今年,青岛、燕京、华润三巨头纷纷到北京、广东投资建厂,构筑战略要塞;而青岛啤酒今年更是大举进军北京市场,高、中、低端全面进入,南北对决之势业已形成。
品牌打造上各方亦是不遗余力,华润2004年请来世界级营销大师科特勒,为其“雪花”品牌出谋划策,显示出本土啤酒品牌意识的不断深入。
燕京在2005年新年刚过,便倾力参与“世界十佳运动员”的评选活动,借势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营销高潮……
理性看待国际化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经过一番并购和发展后,现在的青啤、燕京、华润三大啤酒集团暂居第一梯队,珠啤、重啤、哈啤、金星紧随其后。
但AB、SAB、英特布鲁、喜力这些世界啤酒行业的巨头,在经过了原始积累阶段后,还会久居人下、藏身其后吗?中国的啤酒企业如何与这些世界级选手同场竞技?结果会怎样?一二军团中仅有的两个未被外资操纵的本土啤酒企业——燕京和金星未来的命运又会如何?
“我们必须明确:国际化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关于国际化的问题上,燕京啤酒集团的副总经理毕贵索明确表示:“燕京啤酒国际化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为了发展中国的民族啤酒工业、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啤酒品牌。”
如今世界几大啤酒巨头均已在中国安家落户,面对新一轮来势汹汹的国际资本浪潮,摆在中国啤酒业面前的是鲜花还是荆棘?是坦途还是陷阱?是国际化还是被国际化?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啤酒业将走向何处?国际啤酒巨头与中国啤酒的角力谁能胜出?中国的啤酒品牌能否成功突围?
员工工作中怕犯错,管理者怎么办
员工犯错,根源不一定在于员工,他毕竟是一个执行者。所以,员工犯错,从企业系统或管理者上来找原因,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道。日本企业基本看不到反向激励(也即惩罚)员工,员工还能一辈子服务于一个企业,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员工会犯错? 17大名酒之一且是川酒6朵金花的XX酒的销售副总经理前几年对我说:我们这种类型的改革已经开展3次了,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员工在执行过程中总是做不到位,即使有标准化手册,但因为环节太多太细,且与以前的粗放式操作模式差异太大,所以员工执行过程就容易出差错,一出差错,就难以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改进,这样最终推进都不了了之。你们来推进该改革,这是第4次了,我们希望不再有第5次……现在,这个企业经过我们系统性地改革推进,近年已经连续年
年翻番,很多区域年度翻番都达10倍之多!
可是,这是一个员工一定会有不同答案的问题:员工会认为领导没有给其机会学习!没有培训机会!没有激励措施!竞争压力太大!领导只会安排不会管理……
优秀的企业会认为:
员工的犯错,是企业的系统、模式、培训、管理不力造成的,所以,他们愿意改善其系统、模式、培训、目标制定、考核、激励等。即使经验不足,也会建立传帮带机制,让其快速成长。
一般的企业会认为:
员工太差,他们不执行其决策,看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领悟不到自己的意图,能力跟不上,态度恶劣或不端正!
纵观国内快速消费品企业,作为一线员工,很难说个人能力上,一个企业的员工能力就会比另一个企业的强。毕竟是基础工种,就是谈判沟通陈述、销售与服务等一些基本套路,在差不多的薪酬水平下,很难说有绝对的水平差别。所以,员工犯错,就是一个企业在员工的知识培训、技能打造、态度激励上不同,这些方面,反思的就应是企业自己或者管理者本身!
可口可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该公司将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进行透彻分解,分解到每个人、每个时间段、每个区域、每个地点、每个客户、每个产品、每个终端、每个活动,并且在每个执行和管理节点,都基本提供指导手册和管理手册,涉及控制目标、执行步骤、推进进度、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等。这样,员工可能犯错的地方,公司早就提供了一些帮助措施,所以,员工犯错都很难!并且在过程中,公司领导都能来到现场,进行现场督导和帮助,员工就更难犯错了!即使在过程中员工执行遇到了一些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也能现场解决。
一般说来,一线员工会在4个方面犯错:
一是知识。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使其经常犯错而不自知。
三是技能。在技能上,遇到问题无法应对。这也是员工的上级管理者总拿来说事的一点。
四是管理。对自己的时间、工作流程、目标无法管理。做事难有效率与效果。
要使员工不犯错,就需要企业针对以上员工犯错的几个内在问题来进行改进。至于员工在一些细节上犯错,则需要有经验的上级或老员工对其进行前期培训沟通,使其犯错概率降低。
最好的“惩罚”方法 去日本丰田公司参观并接受培训,我们经过3天讨论,最后发现,其如此高效率的产出(在总厂,其员工可以实现1个人3天可产出一辆车!)且过程少有犯错,在中国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在其企业制度与管理里,根本就没有惩罚!作为企业领导,他们觉得给员工优质的运转系统、可靠的方法、有效的工具,就一定能让其产生好业绩!所以,他们的JIT、看板管理、职场活性化、号试、先行改善及层出不穷的经营研究成果,使其效率极高!而我们中国本土的企业,更擅长用大棒,用反向激励,用惩罚,所以,员工根本就不可能视厂如家,积极或者将终生托付给企业,当然,效率与效果就大打折扣。
在雪花啤酒总部的时候,我们基本不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卡座办公,我们每天“霸占”一个会议室,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同时,让将来可能参与的员工、团队及下属共同参与。他们参与了,给后面的执行犯错杜绝到了最低值:一是他们知道了决策的具体内容,不会说不清楚领导的意思来推诿;二是自己的意见加入进去了,不但有成就感、认同感,还为执行扫平障碍;三是执行如是团队执行的话,前期已经进行过磨合了,不再有过程摩擦。如果,以前公司真有做事老犯错的员工,在这个过程参与之后,其犯错概率、犯错成本都降至了最低,在团队面前,他们的态度、技能、执行、管理能力都在暗中较劲中得到提升,从而其就得到了最大的改善而不需要惩罚。所以,华润雪花啤酒这样一个曾经的啤酒门外汉,却在这十多年来的全国性拓展中,基本没有犯错,前几年就已单品全球销量第一,并且后劲如此之足,在经济下行环境恶劣的2012年还能建120万吨的大厂而不犯怵!
共同找解决路径并让其执行,是最好的“惩罚”犯错员工的方法。
启示 为什么一直都说:正向激励远比惩罚和反向激励有效?一个企业要推进什么事情,始终就要推力。惩罚和反向激励,可能短时间内或在某个具体事情上,员工迫于压力,可能会推进,但他始终会反弹甚至反叛!成功的企业始终会认为,员工做错了,始终是企业和领导的问题,帮助员工在知识、技能、态度、执行、管理上取得方向、工具和方法,这是员工管理成功的根本!
金星CEO侯孝海简历
侯孝海简历
1968年出生,山东潍坊人,现家住成都。
1987年—199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首钢;1995年加入外资企业美国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1997年加盟百事可乐公司;2002年1月任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销售发展总监,2003年担任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市场总监;2006年创造了 “非奥运营销”理论,在世界杯期间推出实践,让雪花取得极大成功,侯孝海也被誉为“中国非奥运营销第一人”。
关于《雪花啤酒销售经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