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天下第一泉饮料厂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9-17 08:33   点击:119  编辑:1 手机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下第一泉饮料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天下名泉录》的原文是什么?

1、四个“天下第一泉”

按常理,既为“天下第一泉”,应该是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然而事实上,单在中国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囚处:一处为庐山的谷帘泉,一处为镇江的中泠泉,一处为北京西郊的玉泉,一处则为济南的趵突泉。

第一个是谷帘泉。

庐山的天下第一泉在主峰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叫谷帘泉。相传唐代名人陆羽,以嗜茶著称,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专著《茶经》,世称“茶神”。陆羽对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将泉水排了名次,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湖北蕲水兰溪泉第三⋯⋯。谷帘泉经陆羽评定,声誉倍增,驰名四海。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纷纷品水题留。宋代学者王禹偁考究了谷帘泉水后,在《谷帘泉序》中说到此泉水:“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蜡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并留下了绚丽的诗章。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作了如下勾画:“紫岩素瀑展长霓,草木幽深雾雨凄。竹里一蝉闯竹外,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书犹湿,松里云深复亦寒。”

第二个中泠泉。

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唐来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在长江中。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簰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三泠分别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放又称“南泠泉”。因长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源也随金山登陆。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 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十分秀丽。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道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在,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

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从此中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北京玉泉位于西郊玉泉山上,自山间石隙中喷涌而出,淙淙之声悦耳。下泄泉水,艳阳光照,犹如垂虹,明时已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明清两代,均为宫廷用水水源。据传,清帝乾隆为验证该水水质,命太监特制一个银质量斗,用以秤量全国各处送京来名泉水样,其结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银斗重一俩,为最轻;济南珍珠泉水重一两二钱,镇江中泠泉水重一两三钱!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水均为一两四钱。证实乾隆自定评泉关键是水质轻为标

准。玉泉水含“杂质”最少,水就清,质量最好,长期饮用还能祛病益寿。于是在“水清而碧,澄洁似玉”的“裂帛湖”畔,刻下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玉泉被这位旅游和品泉名人乾隆皇帝正式命名为“天下第一泉。”

济南趵突泉还是这个乾隆皇帝在评定北京西郊玉泉不久,南巡来到济南,当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喷涌,势如鼎沸,状似堆雪的壮观后,遂把泉水三柱誉为蓬莱、方丈、瀛州三座山,乾隆帝凭栏而立,并品尝趵突泉水,俯瞰泉池,觉情趣无穷,高兴处,写下了《游趵突泉记》,认为该泉水清冽甘美,和玉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大笔一挥,把“第一泉”的美名又封给了趵突泉。其实购突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旁石碑“第一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间王仲霖所书,含糊其词,有意无意之间,给游客错以天下第一的印象,遂使趵突泉扬名四方。

上述四个天下第一泉是人们凭实践经验或实验命名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水质测定方法:如以某水煮食物,易熟烂者水质较好的煮试法;用口品尝水的味道,越清淡水质越好的咪试法,陆羽等人煮茗论水,应属于煮试和味试的综合运用了。玉泉的评定是秤同体积各种泉水重量,水量越轻则所含杂质就越少,水质也越好,故称衡试。

2、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横卧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山明水秀,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位于该市西部高329 米的惠山,绵延20 公里,其九峰如九条顽皮的苍龙,挤在一起,头东尾西,淹没于太湖之中。“挹九峰之苍翠,瞰太湖之波涛”。山间古木参天,幽谷清静,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是著名的锡惠风景游览胜地。

惠山多清泉,历史上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澜泉,相传它是唐朝大历未年,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共两池,上池圆,水色澄碧,饮料都在这里汲取;下池方,虽一脉相通,但水质不如上池清澈。唐朝陆羽在他著的《茶经》中排列名泉20处,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适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宋代诗人苏拭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大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辉。

惠山泉名不虚传,泉水无色透明,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于惠山岩石地层为乌桐石英砂岩,地下水从地层中涌向地面时,水中杂质多数已在渗滤过程中除去,相传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很爱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吏用坛封装,驰马传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之事相比联,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国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声誉更高。苏东坡向人推荐:“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载:“无锡惠山泉水,久留不败,政和甲午岁赵霆始贡水于上方,月进百樽。”二泉水一度成为进献给皇帝的贡品。宋高宗兵败南渡时,也不忘饮用二泉水,南朱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诗中称赞二泉:“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佳。一瓣佛香炷遗像,几个袖子拜茶忙⋯⋯”。惠山泉水自泉壁石雕的“龙头”中流出,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镌亥情“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赵在题字之余,还题诗一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思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明朗,二泉更成了诗人墨客、达官贵人品茗游玩,题咏不绝的地方。特别是明初听松庵的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做了个天圆地方,形成乾坤壶的竹炉,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画家王级于洪武甘八年为竹炉作画,并有诗云:“寒斋夜不眠,瀹茗坐炉边;伙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云,竹牖出青烟;一啜凤生腋,俄警骨已仙!”足见其倾倒之情。著名画家文徵明,在明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清明节,与友人茶会于惠山,兴会所致挥毫作了《惠山茶会图》,设色纸本,再现了诗人、画家竹炉煮茗,茅亭小想的情景,这一珍贵画卷,珍藏故宫博物院。

清圣祖玄烨和高宗弘历都曾多次到无锡,每次必品尝二泉水并题咏。乾隆对二泉更是赞赏有加:“石甃淙云乳,何以问来脉?摩沙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爱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二泉由于受到清朝帝王的赏识,因此地方官绅对二泉周围的环境,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亭台厅室,配置了花草树木,使其成为一个精巧雅致的庭园。该庭园的主要构筑物,均分布在同一轴线上,结构严谨,基本定型于乾隆南巡期间,所以成为我国造园鼎盛对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心是泉亭,亭内有上池和中池;泉亭之上为“景徽堂”:泉亭之下为“漪澜堂”,堂前为下池。上池,中池和下池组成了“天下第二泉”的完整水系。三池形状各异,均砌以精致的青石栏杆。上池八角形,径四尺五寸,开凿最早,水质最好,除用作煮茗外,还可用来酿制著名的“二泉酒”。中池方形,边长三尺,距上池仅二尺许,水质较差。下池最大,长方形,开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的上壁装有石刻的螭首,即《惠山记》中说的“龙吻”,中池条水经过漪澜堂下面的暗渠,从螭口流入下池,叮咚有声。池内金色大鲤鱼、大青鱼悠游其间。下池北面的围墙上,嵌有“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笔势雄劲,系清朝进士、吏部员外郎王澍手书。

从泉亭左右两侧的石阶抬级而上,在平台的后面,倚山有一座三间七架的厅室,这就是景徽堂。这座歇山顶的敞厅,屋字轩昂,三面环廊,厅前乔柯扶苏,绿荫翳然,现辟为茶室,是品评二泉水的理想之处。堂两旁大书一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这座以泉石之胜而自成一格的古典庭园,每当月色溶溶的夜晚,皎洁加玉轮冰晶的皓月,倒影在波光微动的清泉之中,银华闪烁,悠然入画,水波月影,幽美宁静,美妙诗情画意是何等诱人。无锡当代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在泉水的汩汩声中,这位饱经风霜、双目失明的阿炳,追忆着旧时所见的山色水光:那清冽的泉水,该是辛酸的泪水凝成的吧?那倒映在清池里散发着柔和银色光华的明月,不正象征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光明和理想吗?一首音乐的旋律在自己的胸中回荡,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20 多年呕心沥血、反复凝炼的结晶。那委婉悠扬,感人肺腑的曲调,今天已成为驰誉宇内,叩人心弦的绝响。而二泉也随着这行云流水般的乐曲声,飞越重洋,成为中外旅游者神往之地。

3、天下第三泉——苏州观音泉

观音泉在苏州虎丘观音殿后,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园门上刻有“第三泉”三个大字。第三泉又名“陆羽井”,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冽沽莹,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一口泉井,所以得名。刘伯刍评此水为第三。

与第三泉相通的还有“剑池泉”,在苏州虎丘山下。一入“别有洞天”的园门即是剑池,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笔力雄劲,为唐代颜真卿所书。据文献记载,剑池之下,为春秋晚期吴国国君阖闾之墓,为建该墓,当时征调10 万民士,凿池三年方成。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宝剑3000 殉葬。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曾遣人在此凿石求剑,无成。凿处遂成深2 丈的长方形深池,故名剑池。池旁峭壁如削,刻有“风壑云泉”四字,笔法圆润,据传为宋代米芾所书。

虎丘虽然是座小山,但其山势雄奇如蹲虎状,它的峰顶,更像从海中涌出状。虎丘寺石泉水,加上“碧螺春”,在此煮茶品茗,别有一番情趣。难怪元朝名大顾瑛夸曰:“雪霁春泉碧,苔浸石瓷青,如何陆鸿渐,不入品茶经。”

4、天下第四泉——杭州虎跑泉

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的虎跑泉,相传,唐元和十四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欲走,一夜他梦见一位神仙,告诉他说:“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果然看见“二虎跑地作穴”涌出一股泉水,故名“虎跑”。当今虎跑泉池东南隅沟谷中,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虎跑梦泉》的浮雕,正活龙活现地再现了这个“虎移泉眼”的神话故事。

当然,虎跑泉并不是两只老虎“跑”出来的。据地质学家的调查研究,“虎跑”附近的岩层属于砂岩,因裂隙较多,透本性能好。而且这里的砂岩层都向东南倾斜,倾角较大,约有45度。虎跑泉就在砂岩层倾斜的下方,正好承受着岩层层面向下渗流的地下水。在地形上,虎跑泉又处在一个沟谷中,是个汇水区。它的北、西和西南三面被高山包围,组成一个马蹄形洼地。它的西北部山峰高230 米,这160米高差和汇水洼地给虎跑泉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和供水条件。此外,在虎跑泉附近还有一条与岩石层走向近于平行的断层,可以拦蓄地下水,把地下水控制在断层之中,坚硬岩石裂隙中存身的地下水叫裂隙水,其形成的虎跑泉为裂隙水泉。而西湖风景区另两处名泉:一是补给玉泉的含水层系第四系松散砂砾层,其中的地下水称为孔隙水,出露地表后被命名为孔隙水泉;另一处龙井泉水是岩溶地层中赋存的岩溶水,其天然露头叫做岩溶泉水。

由于虎跑泉是从难溶解的石英砂岩中渗出来的,带来的可溶解矿物质不多,因此虎跑水质相当纯净。经化学分析证明,它的矿物质含量每升水中只有20 毫克到150 毫克,比一般泉水要低,比玉泉水和龙井泉水低得多。这就是虎跑泉水特别沁人心脾,被誉为杭州名泉之首。虎跑泉周围幽雅清秀,泉水甘冽醇厚,泉旁书有“天下第四泉”五个大字。苏拭有诗赞日:“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龙井茶用虎跑水浸泡,清香四溢,味美无穷,被称为“龙虎斗”,是一种上等饮料,誉为“西湖双绝”,闻名中外。

5、华夏人名泉

在华夏大地上,还有数处与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有关,以他们的名或号命名,其中著名的是,湖北宜昌的陆游泉,江西上饶的陆羽泉,杭州西湖的六一泉,山东淄博的柳泉、讽贪倡廉泉。

陆游泉距宜昌市约10 公见出露在长江西陵峡西陵山腰,有石阶一径可达。泉水自岩壁石罅中流出,汇入长宽各1.5 米,深约1 米的正方形泉坑中,清澈如镜,透亮见底;复不枯竭,冬不结冰;取而复满,常盈不溢;用其煮茶,醇香适口。泉侧有“三游洞”。史载,该洞于唐元和十三年冬,诗人白居易、元稹和文学家白行简三人同游而得名。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于嘉佑元年冬,又游该洞,人称“后三游”。“三游洞”依山傍水,高岚深谷,秀美壮观,为一处名泉奇洞旅游名胜。

陆游生活在南宋半壁江山沦陷,最高封建当局苟且偷安,醉心于腐化享乐的时代。他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于是愤世疾俗,将爱国之情寄托于山水诗书。陆游不仅喜欢名山大川,还乐意品尝碧水佳泉。宋孝宗乾道六年十月,陆游在入川途中游览“三游洞”时,特意到洞门左侧的泉边取水煎茶,品评其味。佳美的泉水使陆游诗兴大发,吟赋一首:“苔径芒鞋滑不防,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半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诗被人摩刻,泉被命名为“陆游泉”,远近闻名。

陆游泉经过修葺,泉口已用条石镶砌,外加雕花石栏杆,上覆一座半壁亭。亭子依山面溪而建,半壁嵌入山岩,如同“天坠地出”,虽由人作,宛似天成。亭为青石结构,仿宋代风格,飞檐翘角,顶脊两端有甍石装饰,亭柱上刻着“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诗句,古朴雅致。泉周围绿竹森森,藤萝重重,奇石累累,流水淙淙,景趣无穷。

六一泉位于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时,为怀念同时代的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而命名的。

泉池面积约2 平方米,上盖半亭一座。

柳泉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东壑沟中。泉出沟底,外溢为溪,大旱不竭,称“满井”,沟内绿柳咸荫,故名“柳泉”。相传当年蒲松龄在此设茶待客,与人谈狐说鬼,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是位“写妖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文学巨匠,自号柳泉居士。

柳泉水清冽透底,鱼戏缕缕水藻中,真有点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味道。四周草木环抱,幽静安雅,1979 年茅盾先生所题《柳泉》石碑立于泉旁。也许蒲公家中后院的柳泉也占了蒲公的光,今天诞生了柳泉啤酒、柳泉路。

柳泉路上共有四泉:柳泉、荷泉、蒲泉、松泉。荷泉有三座亭亭玉立的石制建筑小品,如同三盆荷花盆景立于水中;四泉之首的蒲泉,泉水分别从三根“火柴棍”头上几十个喷孔中一涌而出,霎时三朵白色的蒲公英绽开在水中,如慧星袭月、天女散花。如果说上列三泉以妙趣横生,给人以无限联想取胜的话,那末,最后的松泉则给人幽深肃穆之感。

柳泉东南里许,有蒲松龄墓,墓前碑亭内立重刻清雍正三年张之撰《柳泉蒲先生墓表》及茅盾新题墓碑。

陆羽泉又名“天下第十四泉”,位于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内。茶圣陆羽以嗜茶著名,世称茶神。陆羽曾在上饶广教寺隐居多年,筑有山舍,后人名为陆鸿渐宅。宅外种植茶园数亩,开凿一井泉,地下水经过四周红色石英砂岩渗透过滤,水清味甜,当时品为“天下第十四泉”。唐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云:“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凝贮云,凿石先得泉。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诗曰:“千峰侍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据此可见陆羽曾在此种茶、品泉,传说《茶经》也在此写作。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段大成所题,为陆羽泉水质的真实写照。

文学泉相传陆羽还在湖北无门县城北门外“陆子井”取水品茶,因陆曾拜太子文学之职,故此井以“文学”名泉。此并口径90 厘米,上覆八方形巨石,凿三孔,作“品”字状,甚为别致,故又俗称三眼井。井后碑亭,为木结构建筑,六角重檐攒尖顶。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三字,背面题“品茶真迹”四字,苍劲古朴。亭后小庙,壁嵌片石,线刻陆羽小像,端坐品茶,颇有凤趣。

讽贪儡廉泉天下名泉中赋予道德生命的当推贪、廉两泉。贪泉位于广州市西北15 公里的名胜石门。史载,人如果误饮贪泉就会贪婪成性,但实际上饮贪泉而不贪者大有人在。吴隐之于东晋元兴年间任广州刺史,特地前往饮泉,并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纵使齐欢饮,终当不易心。”诗意为区分贪与不贪,在内因不在外因。

果然,吴隐之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颇有传奇色彩的是,当吴隐之任满返乡途中,船至贪泉附近江面,风浪大作,危难之际,吴隐之揣测,莫非家人违禁?一经询问,果真夫人私带名贵药材沉香一斤。吴隐之随即把沉香抛入江中后,竟然风静波平,因此,这一带遂得“沉香浦”地名。

廉泉在合肥包公祠内,是为纪念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拯而掘的。亭中石壁镌文说:贪官喝了“廉泉”,头会奇痛不止;清官饮了,则愈加廉洁奉公。泉因此得名。

无独有偶,江西赣州市光孝寺也有一处廉泉。相传,古时当地有一太守廉洁出名,忽一夜,雷击过后,有清泉从地涌出。人们为纪念清官,便命名为“廉泉”。

天下第一泉和天下第二泉!

中国的饮茶文化与「茶圣」陆羽关系密切,他周游各地,细心品尝天下名泉,并根据其品位的高低排成名次,据说由他排列名次的泉水有二十处。陆羽定江西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 继陆羽以后,还有许多将天下泉水排列名次的人,他们各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所以如今称为「天下第一泉」的,有四处之多。 被陆羽列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在江西庐山大汉阳峰南面的康王谷中,人们认为谷帘泉的泉水具有八大优点,即清、冷、香、柔、甘、净、不噎人、可预防疾病。王禹偁在《谷帘泉序》中说,谷帘泉水送来已有一个多月了,但至今水味不变;取水煮茶,其蒸气如浮云蔽雪,与井泉水完全不同。 中泠泉位於江苏镇江金山以西的石弹山下,池畔石栏上有清人王仁堪题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此泉曾被陆羽排为天下第七泉,后来刘伯刍根据此泉特有的优点,定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又名中濡泉,泉水清澈,水味甘醇清冽,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 唐宋时,中泠泉还在长江中,汲取泉水须在每日子、午两个时辰,将带盖的铜瓶用绳垂下泉中,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中泠泉水。 宋人陆游有诗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难:「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后来因长江主干北移,令金山与南岸相连,中泠泉才移至陆地上。 北京玉泉位於颐和园以西的玉泉山,因此地随地皆泉,故名为玉泉山。玉泉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自石雕的龙口中喷出,白如雪花,曾名为「喷玉泉」。 而「玉泉垂虹」曾是「燕京八景」之一,清代康熙皇帝在玉泉山修建静明园,影响到玉泉山的地理环境,导致宛若彩虹倒垂的泉水变成了「喷薄如珠」,所以乾隆皇帝将它改名为「玉泉趵突」。玉泉水质优良,用此泉水沏茶,色、香、味俱佳。 乾隆皇帝取全国名泉之水,用特制的银斗进行鉴定,结果玉泉泉水最轻,含杂质最少,水质最好,便命名为「天下第一泉」。还写了《御制天下第一泉记》,刻碑立石,其中有「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 清代皇宫饮水都是从玉泉取来,运水车每天清早就从西直门运水入城,车上插著龙旗,故北京西直门有「水门」之称。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明代在泉侧建有观澜亭,并竖有石碑,刻有「观澜」和「第一泉」。

啤酒是哪国发明的,它又多久的历史?

啤酒的起源:

啤酒是当今风靡世界的饮料之一,而说起啤酒的来历还颇有些传奇色彩。新石器时代有—一个健忘的面包师,一天无意中把作面包用的生面团长时间的放在太阳下晒,生面团逐渐变成液体状态并开始发酵,由此发现了最早的啤酒酿制方法。关于啤酒的起源,说法颇多,有文献记载,啤酒的起源可追溯到9000年前,中亚的亚述(今叙利亚)人向女神尼哈罗献贡酒,就是用大麦酿制的酒。也有人说,大约4000多年前居住在两河流域地区的苏美尔人已懂得酿制啤酒,而且当时啤酒的消耗量很大,苏美尔人收藏粮食的一半都用来发麦芽然后酿制啤酒。大约同一时代,据说伊朗附近的闪米人不但会酿制啤酒,且将制法刻在粘土板上,献给农耕女神,至今在巴黎还保存着这种记载制酒法的文物。巴黎卢浮宫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墨绿色石柱,上面刻着3700年以前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在这部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里,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6代国王,自公元前1792~1750年统治巴比伦)制定了关于啤酒酿造和饮啤酒的法规。另外,叙利亚人和埃及人用小管吸饮啤酒的情景在柏林

地质博物馆埃及部分展出的石灰岩壁画上清晰可见。1994年《华盛顿邮报》载,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南科罗来纳大学的考古工作者们,在尼罗河畔发掘到一个酿酒作坊,内有4个酒缸。专家们对酒缸内的黑色物质分析后得知酒缸乃是酿啤酒之用,已有5400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为啤酒起源埃及的说法提供了蜒。

所有这些都说明啤酒及其技术的传播是很快的。但啤酒的原型到现代啤酒,也并非——蹴而就。原始的啤酒,有的是将发芽的大麦,加水贮于敞口容器中天然发酵而成:有的是先将大麦、小米等物制成面包,粉碎后至于水中发酵而成;还有的人将发酵后的酒液加入香料,煮热后再饮用。公元786年,德国的一个

修道士尝试把啤酒花用于啤酒生产,使啤酒的质量得到了改善。但直到15世纪,才正式将酒花确定为啤酒的香料。1850-1880年间,法国的巴斯德确立了微生物的生理学观点,并创造了著名的巴氏灭菌法:1878年,罗伦茨·恩茨格尔研制出一种过滤装置,这种装置可除掉啤酒中的混浊物质;1881年,丹麦人艾米尔.克

里斯蒂安·汉森发现了大量的发酵菌种,不久后他又成功地培养了这些菌种:随后,冷冻机也开始应用于啤酒工业。这些新的技术使啤酒酿造转入了工业化规模的新阶段,现代啤酒基本定型。

纵观上述史话,不难理解,酒,这种神奇的饮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研究酒的历史,了解酒的现状,探索酒的未来,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至于酒的起源,还有待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继续去挖掘,去研究和论证。而对于现代消费者来说,享受美酒带来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酒的起源--狄仪造酒说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这是否事实,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创始人

一种说法叫"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能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当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书中认定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这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书载仪狄作酒之后,禹曾经"绝旨酒而疏仪狄",也证明仪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员"。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的记载要一致些,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他到底是从事什么职务人呢?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可是这位被后世人奉为"圣明之君"的夏禹,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对他不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从此和美酒绝了缘。还说什么: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这段记载流传于世的后果是,一些人对夏禹倍加尊崇,推他为廉洁开明的君主;因为"禹恶旨酒",竟使仪狄的形象成了专事诌媚进奉的小人。这实在是修史者始料未及的。

那么,仪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有的古籍中还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鲋,说帝尧、帝舜都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都善饮酒,他们饮的是谁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是不大确切的。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仪狄再有能耐,首先发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说他是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0方法,终于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这还是可能的。所以,郭沫若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葡萄酒的起源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但我们可以确切地说,7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饮用葡萄美酒了。至少在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AsiaMinon),即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今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不久前的考古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新华社1996年6月6日报道:考古学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里挖掘出的一个罐子证明,人类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经饮用葡萄酒,比以前的考古发现提前了两千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麦戈文在给英国《自然》杂志的文章中说,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其中还有残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变成醋的树脂。

此外,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浮雕和壁画清楚地反映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该国4000年前的一个名叫“麦”(Men)的王子的坟墓中,有一幅壁画描绘了当时挤取葡萄汁的方法——将葡萄装于一个袋子中,由人用两根棍子夹袋中的葡萄使汁流出。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希腊的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先传至该国克里特岛,而后逐渐遍及希腊及诸海岛。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后,迅速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德国、西班牙和北非的利比亚,并由欧洲的多瑙河谷进入中欧诸国,现在,这些地区均是十分重要的葡萄酒产区。

直到15至16世纪,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才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等地。

美洲的葡萄则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由西班牙移民引入的。现今,南北美洲均生产葡萄酒。阿根廷、墨西哥及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生产的葡萄酒都闻名于世界。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国最早对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古人称之为“蒲陶”、“蒲桃”、“葡桃”等。关于葡萄两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酶然而醉,故有是名。”“酣”意为聚会饮酒,而“酮”则作大醉的样子讲。因此,人们借“酣”与“酮”两字代表这种能酿酒并使人饮后胸然而醉的水果——葡萄。

我国现在栽培的欧亚种葡萄是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38~119年)著名的汉使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在今中亚的费尔干那盆地)引入,并招来酿酒艺人,由此开始厂葡萄酒的生产。栽培葡萄由大宛国引入后,先至新疆,经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但直到盛唐时期,我国葡萄酒

的生产司·有了较大的发展,也是此时,如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层出不穷,酒文化渐现成熟之美。

我国葡萄酒虽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过去——直发展较慢,也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在烟台栽培葡萄并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后,近代新型葡萄酒厂才陆续在中国出现。

黄酒的起源

晋朝人江统著的《酒诰》中记载:“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意思是最初的黄酒是将吃不完的饭放在桑树的空洞里,剩饭在空洞里自然发酵成酒,散发出芳香的气味。魏武帝曹操曾在他的书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但从黄酒的记载看,仪狄或杜康以前早已有原始的黄酒了,杜康只是后来最出名的酿酒者而已,但并不等于他就是黄酒的发明者。

另外,古籍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酿酒有过记载自不必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较详细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该县因拥有创造文字的仓颉,善制瓷器的雷祥,造纸发明者蔡伦,酿酒“鼻祖”杜康此四大贤人的遗址而蜚声中外。《酒话》中记载:“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的附近有“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水清洌干爽,县志上说“俗传杜康驭此水造酒”。

无独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汝州全志》也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且此两县境内均有诸如“杜水河”、“杜康泉”、“杜康仙庄”等遗址。这里距东周的京都雒邑(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较近,于是人们如此想象:杜康这位酿酒大师,生于白水县,为在京师献艺,途径洛阳。要酿得好酒,他跋山涉水寻觅优质水源,便来到了伊川和汝阳一带。

那麽黄酒究竟是如何源起的呢?比较接近实际的情况是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了谷物和剩饭在桑树洞里自然发酵的经验,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大师杜康总结完善,后人相袭相传,又流传至今。

酒量与饭量一样不能定义,它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专指喝酒时不省人事前,微酣之后所喝下的酒精数。酒量大小据说与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有关,男的较多,女的较少。它们是攻破酒中醉人的成分。但当酒比它们数量占优势时,乙醇、乙醛(也叫醉)就留在体内,先往上串,后往下走,令人身体呈现“熊市”,不能自己。当“醉”在血中达0.05%,人最舒适,再往后,便呈现为以下步骤:

1、微酣:0.1%进入胡话期,科长会初步觉得自己是处长

2、亢奋:0.2%适宜取钱,所见都为双份。已经是处长。要求犯罪、打人或被人打

3、失控:0.3%自我操作能力消失,进入“超现实主义”阶段,随意发布命令,以为自己是说一不二的领导人

4、弗洛伊德期,也叫不省人事,不知痛痒,不知死活,全凭下意识0.4~0.5%

5、沉醉,也叫立地成佛,生就是死,死即生0.6~0.7%

以上第2之后统称“酗酒”,可换算为60公斤/人/天/2两白酒/一斤黄酒/一斤葡萄酒/2瓶啤酒/1瓶香槟。长期徘徊在2、3、4阶段的人,脑积缩小、记忆下降、智力减退,特别习惯于生活在3、4阶段的人,阳痿、弱智,甚至连痴呆程度都达不到。

第5期只能享受一次。

酒的趣闻

有道是,“水,为酒之血。”凡天下名酒,无不占有名泉妙水之地利。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江苏“洋河”、安徽“古井贡”等均可为证。正所谓“山奇生仙,水妙出酒。”

与黄河、长江这些华夏文明的大动脉相比,静卧在豫东与皖西北交界处的古宋河只能算是一根微血管。然而,河不在大,出酒则名。在这一脉细水上,诞生了安徽的“古井贡酒”和被誉为“中州茅台”的“宋河粮液”,因享用同一水系之利,河南的“林河特曲”也是名传遐迩。

古宋河畔,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古宋河流经的河南省鹿邑县,是我国道家鼻祖老子李耳的故乡。据传,当年老子曾来到鹿邑县内如今枣集镇的地方,以许多的鹿茸兽皮换酒喝。可他只拿了一个奶小的葫芦作容器,酒作坊老板很奇怪,无可奈何地将小葫芦放进酒缸,可没想到,顷刻之间,一缸酒全装进了葫芦里。老子自己痛饮一顿之后,便将葫芦里剩下的酒一滴滴地倒入宋河之中。顿时,宋河汹涌澎湃,绿波翻滚,老子却骑着青牛飘然而去。自此,用宋河水造出的酒被称为“枣子集酒”,其醇香甜透,甘美无比。后人以“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的诗句,描述这一生动的故事。如今,当外地人来到鹿邑县停留片日,便会发现这里的井水明显地带几丝甘甜,过口后似乎还留下了点什么,显得醇厚、有感。

关于《天下第一泉饮料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