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精酿全麦啤酒的历史起源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09-11 05:50   点击:88  编辑:1 手机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精酿全麦啤酒的历史起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手工精酿啤酒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啤酒传入中国有140多年历史了,是从德国引进来的,虽然发展得很曲折,但也产生过一些著名品牌,如: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燕京啤酒等。

受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的啤酒厂出品的都是工业淡啤。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引入了精酿啤酒,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美国等不同风格的都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同时自酿式作坊也发展出来了,甚至发展到二三线城市,但是水准良莠不齐。

什么是全麦啤酒

全麦啤酒是采用优质大麦芽及优质啤酒花、纯天然是矿泉水,以传统工艺精工酿制而成的高档啤酒。该酒的口味醇厚、麦香浓郁、泡沫洁白细腻、持久挂杯、杀口力强,有明显的酒花香气,具有全麦啤酒独特的典型性。全麦啤酒的突出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全部使用大麦芽而未添加任何辅助原料,因此,该酒酒体醇厚麦香浓郁突出,是一种营养更加丰富的高档啤酒。

什么是全麦啤酒?啤酒都是用小麦酿造的,全麦也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让其成为“全麦”呢?

全麦啤酒是百分百以小麦制作酿制而成的,酒花气息浓郁,有啤酒独特的典型性,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活性酵母被极大的保存。啤酒倒入酒杯之时,酒水与酒杯的碰撞产生的泡沫洁白细腻,是真正的全麦原酿鲜活原浆啤酒。

因为它的“精”,所以它的存储条件苛刻,保存时间较短。储存温度必需冷藏,温度为0度-5度,一旦超过这个温度,啤酒内的活性酵母就会快速发酵,导致啤酒袋发涨,并且味道变的较为酸。

同时它的保质期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的时间是酵母的“保质期”,因为它的“鲜活”,所以存储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因此它也是珍贵的。

扩展资料:

生产原料

大麦

适于啤酒酿造用的大麦为二棱或六棱大麦。二棱大麦的浸出率高,溶解度较好。六棱大麦的农业单产较高。

酒花,又称忽布(hop),蛇麻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蔓性植物,古人取为药材。酒花被誉为“啤酒的灵魂”,成为啤酒酿造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

酿造用水

通常水适于酿造淡色啤酒,碳酸盐含量高的硬水适于酿制浓色啤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麦啤酒

美国啤酒的历史

美利坚合众国被认为是世界啤酒厂之都,拥有来自工业巨头,酿酒厂和3,000多家啤酒厂。据报道,仅在2018年,美利坚合众国共生产了大概2亿桶啤酒。

据报道,美国人均每年消耗大约28美加仑的啤酒,很明显,美国人喜欢酿造和喝啤酒。

美国啤酒的起源

1587年,在欧洲定居者抵达美国之前,美洲原住民已经在酿造他们自己的啤酒,但他们没有使用大麦,相反,他们的食谱是由玉米,水和桦树汁组成。1612年,美国第一家商业啤酒厂由Brewrian Street在曼哈顿下城由Adrian Block和Hans Christiansen建立。

1810年,现代美国啤酒时代开始,全国共有132家啤酒厂在运营,但是商业生产的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很低,每年不到一加仑。

在19中旬个世纪,城市化,工业化和科技进步不断移民。在此期间,英式啤酒主导了美国啤酒的酿造。但是,当德国移民推出具有更长保质期且对大规模运输和制造更有利可图的全麦啤酒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与当时啤酒中使用的啤酒花相比,啤酒中的啤酒花具有防腐特性,并且不会很快变质。德国风味的啤酒取代了英国啤酒,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啤酒。

到1918年,人均啤酒消费量每年增加到20加仑。但是,美国啤酒行业的整合已经取消了大多数独立酿酒商,这些啤酒制造商给像Pabst Brewing Company,Miller Brewing和Anheuser-Busch这样的企业巨头一个机会来主宰酿造现场。到那时,只有大约1,000家啤酒厂仍在运营。

啤酒的历史

中国啤酒工业的调整1900-1949年

1949年以前﹐是啤酒行业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啤酒业发展缓慢﹐分布不广﹐产量较低,且绝大多数啤酒厂在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民国政府之间交替经营,经营极其不稳定,此外,酒花、麦芽发酵等原料主要依靠进口,酿造机械完全靠进口,生产酿造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专家手中,啤酒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性和市场认可度不高,造成了啤酒行业规模比较小,发展缓慢。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外国侵略、战争、革命的因素造成国内经济比较困难,居民消费能力不高,饮用者主要集中在在华外国人、外国军队、上层华人,消费范围并不广泛。

到1949年,我国只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只有7000千升。 虽然当时国内啤酒工业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还不完善,生产技术也参差不齐,但已有极少数企业初露锋芒,如青岛啤酒,在1906年荣获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牌奖,成为中国首家获国际金奖的企业。

1978年底,中国啤酒行业年产量已经达到了40万千升,是建国初期的50多倍。 在这个发展阶段,国内啤酒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供应,开始探索性的走向国际市场。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啤酒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借助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很多省市自治区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啤酒厂,包括一些偏远的或不发达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投入建设啤酒厂。一些重大的国有企业和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轻工业产业,啤酒也在投资行业之中,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 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伴随国外啤酒消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对啤酒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形成了供销两旺的情况,啤酒行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年增长率达30%以上。

1970年--1978年期间,小城市建立一批2000-5000吨/年小型啤酒厂约100家饮用啤酒城市中开始普遍,啤酒专用装备开始定点生产。

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千升。

1985年,啤酒产量就实现了翻番,总产量达到310.4万千升。

1988年年底,全国啤酒厂家达到813个,总产量达662.77万千升,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产国。当时中国的城市数不足700个,意味着八十年代至少每个城市都有一家啤酒厂。

1989年--1992年相对稳定,623到1000万吨。 那是开始停止新建啤酒厂;啤酒市场出现竞争,小型啤酒厂面临倒闭,开始联合发展;专业装备生产得到改造,用新装备改造中型啤酒厂;产品多样化;主要采取挖潜改造,提高产品产量,质量。

中国啤酒业成熟期1989年 -- 今天

1994年雪花啤酒诞生,中国啤酒的总体量不超过1800万吨,规模开始出现个位数的增长。

2002年,中国啤酒开始成为全世界的第一大啤酒市场;2013年中国啤酒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超过五千万吨。

2008年,我国啤酒出口量和出口额创新高,出口啤酒24.16万千升,进口啤酒2.81万千升,出口量是进口量的8.6倍。中国拥有啤酒企业几百家,连续亲爱呢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已经形成了以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百威啤酒、雪花啤酒、重庆啤酒等著名的的大型啤酒集团为先导,区域性品牌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精酿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好像又回归到七八十年代为了让更多的人喝上本土化的好精酿啤酒。

关于《精酿全麦啤酒的历史起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