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色贝壳海鲜图片及名称
1.长海县海参
大连的长海县地处黄海之滨,这里自古就以出产优质海参而闻名,长海县的海参肉质Q弹,肉刺粗壮紧实并富有弹性。
海参自古以来就名列“海八珍”之首,因为其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海参多糖,因此一直都是人们进补的佳品。
中国素有“北人参,南辽参”的说法,其中大连地区出产的海参又以长海县为最佳。每年的冬季大连人都有进补吃海参的习俗,其中很多人都会托人去求购长海县的海参,可见长海县即使是在大连本地人心中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2.旅顺的皱纹盘鲍
鲍鱼一直都是各地高档酒席上的常客,而且“鲍参翅肚”一直都是中国高档酒席的代名词,其中不论哪里的酒席所上的鲍鱼,大多会被冠以“大连鲍”的称呼,仿佛不如此不能体现出鲍鱼的珍贵性。
大连旅顺是皱纹盘鲍的产区,它不同于现在养殖的绿壳鲍鱼,旅顺出产的鲍鱼壳是褐色的,肉质入口没有养殖鲍鱼那种软绵绵的感觉,而是又脆又嫩还不塞牙,并且带着大连海鲜特有的鲜甜滋味。
现在旅顺本地皱纹盘鲍也不多见,因此它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旅顺的皱纹盘鲍现在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美味。
3.旅顺的赤贝(魁蚶)
旅顺的赤贝通体黑色,肉是红红的特别鲜艳,这种赤贝最美味的做法就是刺身,切成薄片后蘸食辣根,入口脆嫩鲜甜,大多是海鲜在它的鲜味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旅顺赤贝现在基本都是论个售卖,天气越冷越是它肉质紧实鲜甜的时候,大连本地人食用这种赤贝基本都是生吃,因为其它的烹调方法在这么鲜美的赤贝面前都显得多余。
4.旅顺的紫海胆
海胆因为自带鲜甜口感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旅顺地处黄海和渤海交汇处,这里跟山东的烟台隔海相望。
旅顺的紫海胆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日本,当年很多旅顺本地人也喜欢赶海胆来卖钱,也因为这一点曾经满海滩都是紫海胆现在已经变成了珍贵的海鲜。
旅顺还出产黄海胆和一种刺特别短的马粪海胆,不过这两种海胆在紫海胆面前都要败下阵来,它们的鲜甜滋味跟紫海胆是无法比的。
黄海胆
5.旅顺的裙带菜
旅顺是中国种植裙带菜和海带比较的地区,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就是裙带菜萌发嫩芽生长的季节,这个时候薅上一把裙带菜用开水焯烫至颜色翠绿,拌上用蒜泥、香菜、白糖、醋、辣椒油和盐调的料汁,爽脆可口又解腻。
裙带菜还可以炖土豆片和豆腐等,裙带菜的鲜味是味素和鸡精这些增鲜调味料所不能比的。现在旅顺的裙带菜加工厂也很多,会把裙带菜梗叶分离分别加工制作,裙带菜的叶干制以后类似木耳的样子,抓一小把就能泡发一大盆,因此也被称为“海木耳”;裙带菜的梗腌制后可以拌制凉菜或炒制,入口哏啾还特别的鲜,也是人们特别喜欢的美味。
6.金州杏树屯的海蛎子
大连人说话的口音都被冠以“海蛎子味”,可见大连人对海蛎子的热爱程度。
冬季吃海蛎子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的海蛎子正是一年之中肉质最丰腴肥美的时候,因此大连的各大农贸市场上都有售卖现豁海蛎子的商贩,而且大多都会排起一溜长队。
大连的海蛎子产区很多,其中金州杏树屯的海蛎子以其肉质饱满鲜嫩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大连街上售卖海蛎子的商贩大多都会自称为“金州杏树屯的海蛎子”。
海蛎子在大连人的手中可以变换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美味,其中比较有名的吃法就是生吃、海蛎子萝卜丝包子、炸蛎蝗和海蛎子羹汤,可以说这些吃法各有各的味。
对于很多老大连人来说,海蛎子最美味的吃法非生吃莫属,记得以前一到冬季退大潮的时候,就有赶海人用自制的蛎钩在礁石上撬海蛎子,有很多人会在大衣里揣上一块玉米饼子,撬下来的海蛎子肉迎着海风一吸溜,然后就上一口饼子,用大连话来形容就是“溜鲜、血受!”,现在这样吃过海蛎子的人,估计都已经是奔五以上的人了。
7.旅顺的栉孔贝
大连市场上常见的扇贝品种主要有三种:栉孔贝、港湾贝和虾贻贝。这其中虾贻贝的价格最贵,港湾贝的价格最便宜,而栉孔贝却是最鲜美的。
栉孔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干贝”,其它两种扇贝品种基本都是后期培育和繁殖出来,不算是大连本地土生土长的“坐地户”,只有栉孔贝才是。
栉孔贝带有扇贝应有的鲜甜味道,煮上一大盆剥肉吃特别的鲜甜,把肉剥出来以后拌个黄瓜或者做个汤味道也是特别鲜美的。
黄瓜拌栉孔贝
8.大连湾的红脉螺
大连地区出产的海螺品种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壳的上面带有一圈红晕的红脉螺,也有大连人管它叫“红里子螺”。
这种海螺的个头一般比较大,身上有一根绿色的辣筋,因此吃起来会感觉口感有些发辣,不过有很多人就喜欢它这种“辣嚎嚎”的感觉。
红脉螺的肉质要比香螺脆嫩一些,不过它的售价赶不上香螺,因此购买的时候要看仔细了,别被商贩以次充好而不知。
9.獐子岛的虾贻贝
虾贻贝是大连獐子岛的特产,这种扇贝也是目前市场上所受扇贝品种中个头最大的,我吃过一只一斤以上的虾贻贝,味道鲜甜无比,肉质一点都不老。
现在风靡的蒜蓉粉丝蒸扇贝基本都是用虾贻贝为主料所烹制的,毕竟其它的扇贝没有虾贻贝这么大个,而产自獐子岛的虾贻贝是这些虾贻贝中品质最好和味道最正的。
10.庄河的杂色蛤
庄河的蛤蜊岛有着“世界蚬库”的美誉,这里出产的各色蛤蜊都以肉质鲜甜肥美而驰名,其中最美味的就是壳上颜色不一的杂色蛤。
杂色蛤的壳比较薄,里面的汁水特别的丰腴,而且不像其它地方出产的蛤蜊那么咸,因此吃起来鲜甜不齁人,这也是杂色蛤受大家欢迎的主要原因。
结语:
大连的这10种海鲜都是冬季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海鲜品种,吃过其中5种以上的基本都很“牛”了,如果全吃过的基本就是大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上这10种海鲜你吃过几种呢?
2. 黑黑的贝壳是什么海鲜
因为贝壳里的肉不新鲜了,所以颜色发灰
3. 黑色贝壳的海鲜叫什么的
青岛方言叫蓝蚬子,就是那种像鸭子嘴似的贝类,青岛方言蛤蜊(gé lí),在山东半岛地区的方言中,蛤蜊被称为ga la (嘎啦)。
可以理解为东北海域上边的蓝色贝壳。这种贝壳是属于一种蚬子类的贝壳,是一种常见的海鲜,通常情况下这种蚬子是黑色的,蓝色的这种贝壳的海鲜可能是有点罕见的。可能是出现了一些基因的变异或者是特殊的品种,总之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贝壳。
4. 黑色贝壳海鲜图片及名称大全
在海边岩石上发现的。海水退潮以后,露出的岩石上有很多,看上去不小,像个浆果一样。用手一碰,吐出一股水,体积减少很多。继续触摸,吐出更多的水,缩进一个洞里面。
5. 黑色贝壳的是什么海鲜
你说的应该是海红吧,一串有好多,外壳是黑色的。
6. 海鲜贝壳类名称图片
1、牡蛎:牡蛎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牡蛎是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蚝或海蛎子。
2、缢蛏:缢蛏一般指蛏子,蛏子是帘蛤目竹蛏科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蛏子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中国养殖历史悠久,以福建、浙江产量最大,并有人工养殖。
3、蚶类: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 、毛蚶等。毛蚶属海产经济贝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生素B12含量较高的食用贝类。
魁蚶:大型蚶,壳高达 8厘米,长 9厘米,宽 8厘米。壳质坚实且厚,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近相等。背缘直,两侧呈钝角,前端及腹面边缘圆,后端延伸。壳面有放射肋42~48条,以43条者居多。放射肋较扁平,无明显结节或突起。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有的肋沟呈黑褐色。壳内面灰白色,其壳缘有毛、边缘具齿。
血蚶学名“泥蚶”。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它的介壳形状,作心脏形,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
毛蚶: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两壳不等,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
4、蛤仔:蛤仔,动物界,属帘蛤科,具有药物价值。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蛤仔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蛤仔属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7. 黑色贝类海鲜图片大全及名称
贝壳的胃一般有海藻或者是沙子。
8. 所有贝壳海鲜名称和图片
青色的壳(褐色、外部青黑色,内部青白色、带灰色)的贝类是贻贝,学名:Mytilus edulis,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 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铰合齿不发达,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足很小,细软。
9. 黑色的贝壳海鲜
你好,这是藤壶(Balanus),甲壳纲,藤壶科。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它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
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
藤壶在每一次脱皮之后,就要分泌出一种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份和极强的粘合力,从而保证了它极强的吸附能力
10. 海鲜黑色贝壳是什么
黑嘴贝,意思是指嘴巴为黑色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