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与海的故事?

来源:www.homebrew.com.cn   时间:2022-12-24 21:19   点击:7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人与海的故事?

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赌注给黑人的渔民喝了朗姆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冠军”。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二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

果汁朗姆冰酒故事?

朗姆酒故事

1492年8月,哥伦布首次出海探险。他的船队途径北大西洋的戈梅拉(La Gomera)岛,计划停泊4天补给。期间他迷上了戈梅拉岛女总督,美丽的寡妇比阿特丽斯(Beatriz de Bobadilla y Ossorio)。缠绵了整整一个月后,哥伦布终于想起要远航了。离别前,念念不舍的比阿特丽斯以本地特产甘蔗作为离别礼物,赠与情人哥伦布。相信她那批甜蜜蜜情深深的甘蔗,数量不会少。因为,哥伦布船队不远万里到达海地岛(Hispaniola)时,甘蔗居然还没吃完。

这神奇的植物就这样到了加勒比。它们先在海地岛、后在加勒比群岛扎根。结果是半个世纪后,榨糖厂遍布加勒比。

榨糖会产生黑色黏稠的废弃物“糖蜜”。加勒比气候炎热潮湿,糖蜜很快发酵,散发出浓烈的酒味。一种土酒,朗姆酒就这样被加勒比人发现了。

说来无趣,西晋人江统曾道出美酒的渊源实为:“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需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朗姆酒出身同样卑贱,实在是因“有糖蜜废弃,郁积成味”而得。

土朗姆酒一点不好喝。它充其量是奴隶们的解忧,登不了大雅之堂。直到17-18世纪,欧洲殖民者以蒸馏法施以改良,朗姆酒才渐成市场尊者。

由于英国人拥有现代的蒸馏技术,早期的朗姆酒蒸馏厂多设在北美的英国殖民地新英格兰,高峰期有150多家。这些工厂的原料糖蜜,大都来自加勒比。

西班牙殖民者在加勒比地区种植甘蔗,从一开始就使役非洲黑奴。由于超强劳动,奴隶都是短命鬼,因此需要源源不断地从非洲补充奴隶。于是,经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 Nicholas V,1397-1455)批准,奴隶贸易兴盛起来。

在奴隶贸易中,朗姆酒被用作硬通货。奴隶贩子购买新英格兰酒厂的朗姆酒,把它们运到西非,以“易货”方式向当地的酋长们换奴隶,然后运到加勒比。在那里,他们卖奴隶糖蜜,然后装船运到新英格兰。到了新英格兰,他们卖糖蜜买朗姆酒,交易完成后又扬帆非洲以美酒换黑奴。如此循环反复赚大钱。从地图上看,其运输路线呈三角形,史称“贸易三角”。

朗姆酒也是海上冒险家的必备物。在史蒂文森风靡全球百余年的小说《金银岛》里,老海盗那首歌“唷呵呵,快来喝一瓶朗姆酒!”在西方家喻户晓百余年。海盗与朗姆酒的缘分之深,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朗姆酒与海盗的死对头大英帝国海军,也有几百年缘分。

在风帆战列舰年代,一场海战的结果,对水兵而言无非生还或战死。不喝得忘乎所以,怎么拼命?故而自建立皇家海军起,军方就把法国白兰地当作标准“提神饮料”,每日按量配给水兵,以刺激他们的斗志,或者说兽性。到1655年,英国海军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牙买加等加勒比岛屿后,把宿敌的白兰地换成加勒比的朗姆酒。

关于英国海军与朗姆酒的奇缘,有个传说。

拿破仑的海上克星、大英帝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1805),在特拉法加海战大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时英勇战死。舰队得胜回朝时,他的遗体被封入一个朗姆酒木桶,运回英国进行风光大葬。

不料船到英伦,抬出上将遗体后,军方发现酒桶内居然滴酒全无。经检查,发现上将的遗体确实受过酒精泡制。那么,酒哪去了?总不会是被上将的僵尸喝了吧?好在英伦不缺福尔摩斯。经查,原来是上将麾下英勇的水兵们在酒桶底钻了一个孔,插入一根吸管,将桶里的朗姆酒分而喝之,一滴不剩。不知道那帮水兵在喝自己上将尸体的防腐剂时,有没有高唱“唷呵呵,快来喝一瓶朗姆酒!”这首老海盗的歌。无论有唱没唱,当年皇家海军与加勒比海盗的区别,不过是官办与民营之别而已。

为了这件事,朗姆酒在英伦有个别名,叫“纳尔逊之血”。

从1655年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用加勒比朗姆酒替换法兰西白兰地算起,以朗姆酒激励水兵拼命的传统,维持到1970年才废止,历时315年。

制度虽废,但商业头脑超群的英国商人在不到10年内,推出了据称以“海军配方”和加勒比朗姆酒调制的“军需官朗姆酒(Pusser's Rum)。”在它的酒瓶上,醒目地印上了“纳尔逊之血”几个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图文